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近期的第一財經《中國經濟論壇》中介紹了利用科學手段和工具保護好文物的“敦煌模式”。她指出,對文物完整的保護不僅包括文物本體,也包括對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莫高窟通過科學手段監(jiān)測積累大量數據,形成預防性保護體系。建立敦煌莫高窟數字檔案,有益于文物保護和學術研究,數字化可以更好地普及敦煌藝術文化。敦煌莫高窟利用文物的數字化存檔,探索出了游客總量控制+數字電影+實地參觀的管理模式。
以下為《中國經濟論壇》獨家視頻:
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對文物完整的保護不僅包括文物本體 也包括對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
我們按照完整的世界文化遺產公約規(guī)定,完整正式的保護。所以我們完整正式的保護就是既保護它的本體,也要保護它周圍的歷史形成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這才是真正的保護了這個世界遺產。
莫高窟通過科學手段監(jiān)測積累大量數據 形成預防性保護體系
還有預防性保護,我們用風險管理的理論在搞莫高窟的很多預測的監(jiān)測。監(jiān)測空氣溫度、地表溫度、空氣濕度、風向、風速、雨量等等,兩分鐘一個數據,給我們積累了大量數據,了解這個環(huán)境怎么樣,對我們有什么影響。慢慢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擴大,擴大成監(jiān)測風沙、洞窟的小環(huán)境、綠化病害、人流的影響等等我們都在監(jiān)測,也形成了一個預防性保護的體系。所以除了剛才講搶救性保護,我還可以做預防性保護。
建立敦煌莫高窟數字檔案有益于文物保護和學術研究
我怎么也想去搞數字化呢?我們用數字化技術做數字檔案,把壁畫的信息用數字技術給保存下來?,F在可以做到高清,就是高清晰、形象準確、顏色逼真的數字檔案。開頭做平面,現在我們可以做3D,我的洞窟的每個洞、每一個壁畫、每一個塑像,我都可以入數字檔案。錄入了數字檔案干什么呢?首先有益于我們搞保護,有益于我們搞研究,有益于我們搞考古搞美術。我們有30個洞,高清的30個洞全部內容的上線,我們現在叫它活起來,走出來去國內外搞展覽?,F在我們單位建了官網,我不是很懂,微博、微信、互聯網這些我們都用,現在據我知道小孩都知道在手掌上可以看敦煌,隨意地去點,去導覽。
數字化可以更好地普及敦煌藝術文化
比如我們搞二十四節(jié)氣,叫“歲時節(jié)令”,還有“敦煌說”,視頻、音頻我們都結合起來做,這樣有利于敦煌文化的普及,所以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敦煌藝術的信息會永遠保存下來,我想這也是大家愿意的。
我做了兩個電影,就是把數字資源做成數字電影,一個是4K的高清寬熒幕電影,一個是8K的高清的球幕電影。一個看歷史文化背景,《千年莫高》,一個看洞窟的藝術。
敦煌莫高窟利用文物的數字化存檔 探索出了游客總量控制+數字電影+實地參觀的管理模式
我們搞了一個新的模式,就是數字電影+參觀洞窟+預約。總量控制,你這個汽車不能上我莫高窟的核心區(qū),就在數字展示中心停下,我有專車,看完兩個電影拉你上去,看完都是流動的,你就可以下來了。這么一做很成功,觀眾非常歡迎。我們這個東西等于就活起來了,不僅可以出去展覽,手上可以看,而且我可以在異地辦展覽。所以我們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具有比較大影響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很大的一個金名片。
(以上內容為樊錦詩在“2019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上的發(fā)言節(jié)選,更詳細內容,請關注近期的第一財經《中國經濟論壇》節(jié)目)
監(jiān) 制: 傅 嬈
制片人: 吳 磊
責 編: 許姍姍
編 導: 臧 哲 周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