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最近,各地陸續(xù)公布2024年經濟成績單。廣州2024年GDP為31032.5億元,增速為2.1%,在全國的排名從第四位變成了第五位。
對于廣州的表現(xiàn),很多解讀認為,受到汽車產業(yè)以及房地產影響比較大,經濟發(fā)展面臨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和升級發(fā)展的關鍵期,增長放緩在所難免。
但很多人可能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廣州,似乎越來越不像一座沿海城市。
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了十幾年的廣東人,我自認為對廣州還是有發(fā)言權的。今天我會以自身視角出發(fā),聊一些普通人壓根不知道的、有信息差的地方。
1
如果你問一個廣州人,廣州有什么厲害的地方?他可能會脫口而出一串文化符號,早茶、腸粉、醒獅、涼茶、粵語,縱覽古今,且津津樂道。
“那經濟怎么樣?”他興許會非常驕傲地告訴你,廣州是一座千年商都,外貿非常厲害。這個時候若大膽打斷他,“跟深圳比如何呢?”
沉吟半晌,對方可能會壓低聲音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啊……”
1800萬廣州人都知道,曾經的老大哥,經濟體量已經被深圳這個昔日小漁村超越了。但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意識到,廣州今天的局面,早在四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廣州一直是一座因商貿而興的城市。作為南海貿易之要沖,廣州港的歷史地位,除了元代的泉州可與其爭鋒外,在其他歷史階段一直傲居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和世界東方大港。
乾隆年間,城外的“十三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并誕生了當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身家2600萬銀圓的伍秉鑒家族。1957年,廣交會再次將廣州的對外貿易地位推向另一個高潮。
可以說,放幾十年前,沒有人會懷疑廣州“向外”的沿海屬性。
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形勢就開始發(fā)生了微妙的逆轉。
彼時珠三角開始承接香港的產業(yè)轉移,華南貨物大部分都從廣州港和香港港走向世界。本來是外貿發(fā)展的絕佳時期,但廣州卻略感“吃力”。
因為當時廣州黃埔港的航道水深只有9米,但集裝箱船早已經是5000箱位以上的大船,無法駛進黃埔港,這使得黃埔港逐漸變?yōu)閮群痈郏?ldquo;海洋基因”一度式微。
當時,從廣州出發(fā)的集裝箱,僅有1%由近洋航線運往日本、東南亞等地,剩下的絕大部分都通過駁船運往中國香港、深圳中轉。昔日呼風喚雨的外貿大城,淪為別人的“喂給港”,成為陪襯。
此后的黃金20年里,深圳與廣州的命運截然不同。深圳的鹽田港、蛇口的赤灣港,憑借更長的海岸線以及毗鄰香港自由港的利好,后來者居上,發(fā)展勢頭大大超過了廣州的港口,向著外貿大港的目標強勢邁進。
作為全世界上唯一一個在2000多年里港口長盛不衰的城市,廣州并沒有放棄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
廣州決定重金開發(fā)南沙港,那里面朝大海,陸域開闊,水域含沙量低,而且非??拷鼑H主航道。南沙寄托了千年商都再造一個新廣州的希望。
2004年,南沙港區(qū)深水泊位正式投產,廣州終于擺脫沒有海港的命運,大型集裝箱船靠泊不再受到泊位水深的限制。2023年廣州港的集裝箱吞吐量2541萬標箱,位列全球第六。
不過,當我們更進一步挖掘細節(jié)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數(shù)據并不簡單。
集裝箱吞吐量,也有內貿和外貿之分。單論集裝箱出口量,廣州還是遠遠不及深圳的。根據能查到的最新官方數(shù)據,2020年,廣州的集裝箱吞吐量為2350.5萬標準箱,其中外貿占比38.5%,內貿集裝箱1445萬,占比61.5%。同年,深圳的集裝箱吞吐量為2654.77萬標準箱,其中外貿占比94%,內貿占比僅僅6%,相差了10倍之多。
這么多年來,廣州一直保持著全國內貿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泛亞、安通、信風等頭部內貿船公司的船舶在廣州港的碼頭上一字排開,全國主要內貿船公司均在廣州港開辟了內貿集裝箱航線。
換句話說,廣州龐大的集裝箱吞吐量,主要是由內貿撐起來的,廣州離沿海城市似乎越來越遠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現(xiàn)在的外貿交易中,國外客戶更習慣FOB(指定裝運港)貿易條款,因此更傾向于起步早、名頭更大的香港、鹽田、蛇口港。廣州港雖然近年來一直在發(fā)力外貿、拓展航線,但由于起步較晚,要想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扭轉外貿弱勢,是比較困難的。
很多人不知道,一個城市的出口實際上有兩個維度的數(shù)據,一個是本市企業(yè)的出口額,另一個是從全國各地企業(yè)經由這個城市口岸出口的額度。
先看深圳本市的企業(yè)出口額,近10年來都是廣州的數(shù)倍。2014年,深圳本地企業(yè)的出口額為17390億元,廣州僅有4468億元,深圳是廣州的3.89倍。
到了2022年,深圳本地企業(yè)的出口額已經攀升至21945億元,廣州只有6195億元,深圳是廣州的3.54倍。
此外,2014年,廣州本地企業(yè)出口額占廣州口岸出口額為54%,深圳則為60%,這意味著在廣州出口中,來自其他城市的貨物占比更大。
然而,到了2022年,廣州本地企業(yè)出口額占廣州口岸的出口額增長為61%,深圳卻銳減為49%,這說明現(xiàn)在深圳的出口中,來自其他城市的貨物占比較廣州更高,有越來越多的貨物是從外地過來的。
以上種種,是否指向了一種趨勢,深圳越來越“向外”,相較而言廣州越來越“向內”呢?
2
前不久深中通道橫空出世,整個珠三角都沸騰了,這條足以寫入歷史的超級大橋,連接珠三角東岸和西岸,讓珠三角越來越像一個市。
但是伴隨著珠三角交通格局的不斷更新,我個人卻為廣州感到一絲尷尬——劍指國際航運中心的南沙是否會再度淪為內河港呢?廣州是否會越發(fā)被“鎖”在內陸的版圖之中?
回想1997年,虎門大橋正式通車,其通航凈空設計60米,已是當時全國最高的通航標準,聲稱可以滿足50年船舶大型化的要求。結果通車四年后,載重10萬噸以上的集裝箱船就無法通過虎門大橋了。
這一下,直接讓廣州布局在珠江沿岸的番禺、五和、新塘、黃埔、新沙港,通通變成了“內河港”。直到后來南沙港的投產,才改變了這一尷尬局面,讓廣州得以再度擁有一個海港。
所以,在廣州看來,以東隧西橋方式建造的深中通道,就像一根門梁一樣卡在南沙港的主要出海航道——伶仃航道上。盡管深中通道通航凈高76.5米,締造了世界之最,但未來隨著船舶大型化的迅速發(fā)展,會不會重蹈當年虎門大橋的覆轍,我感覺并不能完全地高枕無憂。
如今,深中通道還開通了南沙支線,南沙到深圳的時間縮短為20分鐘,比到廣州市區(qū)的一小時車程還近,深圳的房客率先嗅到了其中的機會。
早在2020年,得益于深中通道的利好前景,以及南沙的房價洼地屬性,就曾有一波又一波的深圳客開著粵B牌車到南沙排隊搶房。這一幕,是多么令人熟悉啊。
過去十多年來,有很多在廣州工作的年輕人,選擇安家在房價更便宜的佛山,借由快速便捷的軌道交通過上了候鳥生活,世界工廠佛山一躍成為廣州人的“后花園”。
如今隨著深中通道的落地,是否會出現(xiàn)深圳工作、廣州(南沙)生活的雙城模式呢?如此,那廣州(南沙)不就成為深圳人的“后花園”了嗎,放在二十年前,誰敢想象這樣的事情?
就在深中通道猶如一根魚刺令我如鯁在喉時,又一座大橋呼之欲出。不久前,國新辦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成效”系列新聞發(fā)布會,交通運輸部確認2025年將加快推進G0412深珠通道前期工作,這是深珠通道首次上升到國家部委層面。該通道前后醞釀了14年,預計接下來將大幅提速。
它不僅是一條高速公路通道,還包含了高鐵、城際線路,屬于復合通道,運輸能力可能超過“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價值。一旦開通,作為深圳核心的前海到珠海只需30分鐘。
然而,深珠通道疊加深中通道,廣州內陸化的可能性不就更多了幾分嗎?
3
從地理學上來看,廣州擁有一條長達157公里的海岸線,是名副其實的沿海城市。但其實與過去相比,廣州離海洋是越來越遠的。
要知道,兩千年前的廣州可是一座“水城”,一度飽受海潮的侵襲。唐宋以前,珠江三角洲“海浩無際,島嶼洲潭,不可勝記”。廣州當時被稱為“南海之地”,居住在這里的先民,放眼望去,腳下便是煙波浩渺的大海,一些島嶼點綴其中。
秦漢時期,南越王趙佗建立了廣州城的前身——“越城”(又稱“番禺城”)。這座權力之城的位置,就坐落在現(xiàn)今的廣州老城區(qū)越華路、中山路一帶。
今天,你站在此地,最多只能看到珠江,哪里有海可言?然而,當年這里可是大海臨其城,眾水繞其城的開闊盛景。
后來隨著海侵褪去,珠江水系攜帶的泥沙逐漸淤積擴展,珠江口的一些島嶼開始連接成陸,廣州直面大海的景象也慢慢被泥沙所覆蓋。同時隨著嶺南的開發(fā),珠江流域的人口不斷增多,中原的南下移民為了生存,也開始主動在河口區(qū)圍堤造田,稱為“沙田”。
唐宋以后,隨著幾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南遷,“沙田”淤積加快。特別到了明代,朝廷鼓勵屯田,珠江三角洲海岸線每年向南推進十幾米。明代,廣州的海岸線還在今天番禺區(qū)的沙灣附近,到了清末,已經被推到南沙區(qū)一帶。
隨著時間的演進,珠三角的海岸線徹底變了,廣州的核心區(qū)與海洋的距離也被徹底拉長,從“觸手可及”變成了“遙遙相望”。
現(xiàn)在的廣州市中心要過虎門進入伶仃洋,直線開車距離都在50公里以上,沒有一個小時到不了,更遑論是百年前那個車馬不便的時代了。
說起來,廣州還能停留在全國沿海城市的隊伍當中,得力于一個南沙區(qū)。這里處于廣州最南端,咸淡水的交界處,是“廣州唯一的濱海區(qū)”。作為扼守住廣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南沙的存在,全力維持了廣州“沿海城市”的標簽。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最初南沙并不屬于廣州。在清代,南沙屬東莞市管轄,后來一度改屬中山縣,1959年才劃屬佛山番禺縣,到了1975年,番禺縣劃歸廣州市管轄,南沙才真真正正納入了廣州的體內。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行政區(qū)劃的調整,廣州今天就只是沿(珠)江城市,而不是沿海城市了。
從1994年以來,廣州砸下資金開發(fā)南沙,將其視為城市副中心,通過圍海建港向入??诓粩鄶U展。隨著南沙軀干的延伸,廣州的邊緣腹地逐步擴大,離海洋越來越近,但它也同時意味著,廣州的心臟離海洋越來越遠。
2024年9月,國務院批復《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2021—2035年)》。深圳在經濟特區(qū)的基礎之上,又增加了一個全新的定位,叫作“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這個標簽極具含金量。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中國所有的省會城市中,廣州的區(qū)位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不僅近扼三江、南達兩洋,而且處于廣東幾何中心,妥妥的國家門戶城市。故在全國綜合立體交通主骨架布局中,廣州就位于三條立體交通主軸上:一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主軸;二是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qū)主軸;三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qū)主軸。
長期以來,整個廣東省內唯廣州擁有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它獨享了這個功能。而廣州也確實不負眾望,廣州南站成為華南地區(qū)最大的高鐵樞紐,廣州白云機場成為全球最繁忙的空港之一,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全球前十。
然而,今天深圳被賦予跟廣州一樣的交通地位,也就意味著未來會有更多政策、線路和資源傾斜,深圳可能會開始與廣州的樞紐地位平起平坐。
以前,礙于珠江口的阻隔,深圳在西南-珠三角-華東大走廊里長期是個死角。這條大走廊里的貨運人流,無論自東向西還是自西向東,都需要繞到上邊的廣州而過,廣州自然就成為要素交換的中心。
但是,深中通道疊加深珠通道,使得深圳一下子就從死角變成了十字路口,進一步增加了與廣州競爭的籌碼。
4
從城市性格來看,廣州相比深圳好像也更偏向求穩(wěn)的內陸性格,而非冒險的海洋精神。
2022年,深圳規(guī)上高技術制造業(yè)增加值占全省的61.3%,超過其余20個地級(副省級)市之和,且占本市規(guī)上工業(yè)的60%以上。而廣州高技術制造業(yè)增加值僅占本市規(guī)上工業(yè)的19%,位列全省第四。
為什么廣州與深圳有這般差異?
原因在于,廣州的產業(yè)轉型不是特別快,汽車制造業(yè)、電子產品制造業(yè)和石油化工制造業(yè)作為廣州的三大支柱產業(yè)已達二十余年。而燃油汽車、石化都屬于妥妥的傳統(tǒng)產業(yè)。
2022年,廣州的汽車制造業(yè)總產值為6470億元,占據了工業(yè)總產值的四分之一,是絕對的第一支柱產業(yè)。
雖然廣州至今仍把守著“全國汽車產量第一城”的位置,但主要是靠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僅僅位列全國第七。
2022年,廣州電子信息制造業(yè)總產值為3389億元,位列第二大支柱產業(yè)。同期深圳電子信息制造業(yè)的產值為2.48萬億元,是廣州的7倍多,占了全國的六分之一。
說起深圳的電子信息企業(yè),很多人腦海里都會浮現(xiàn)華為、大疆,然而當你問廣州有哪些赫赫有名的電子信息企業(yè),普通人可能會說不出來。盡管,當年中國第一部手機——大哥大正是在廣州誕生的。
為何羊城起了大早,卻趕了一個晚集呢?
相關的分析很多,我這里就不再贅述了。我只想提一個很多人忽視的點,也算是為廣州小小地叫苦一下——
廣州的產業(yè)轉型其實關乎著整個珠三角,掣肘較多。1957年,中國商品出口交易會永久會址設置在廣州,一年春秋兩季的廣交會使得羊城成為中國外貿之都、亞太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商業(yè)中心之一,廣州的市場輻射力也由此形成。
高峰期時,廣州全城遍布一千多個專業(yè)批發(fā)市場,堪稱珠三角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中樞,幾乎涵蓋了中低端產業(yè)的各個部分。
以廣州為跳板,周邊珠三角各市的小商品制造才得以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梢哉f,廣州的每一個檔口,背后都關聯(lián)著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工廠,養(yǎng)活了無數(shù)的人。
作為珠三角的“老大哥”,歷史性包袱比深圳重太多了,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旦把根拔起,后端那么多小城市可怎么辦呢?
所以,廣州發(fā)展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的速度相對深圳沒那么快,也是有其難處所在的。
此外,在過去那種加工貿易時代,小商貿帶動小生產的模式,也給廣州帶來了一種副作用,就是“批發(fā)市場-城中村”緊密結合的城市生態(tài),大量的城中村留存在中心城區(qū),給后來的城市升級改造、產業(yè)轉型困難埋下了伏筆。
廣州的批發(fā)市場幾乎都跟城中村融為一體,遷移改造難度大,無形當中就阻礙了其他都市型產業(yè)的集聚和發(fā)展。
廣州的城市發(fā)展路徑,充滿了太多身不由己。無論是否為“沿海城市”,廣州都不失為一座偉大的城市。
巨輪轉向,終歸需要一些時間。我相信廣州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璀璨。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城市經濟觀察者)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若干措施》明確深化服務業(yè)對外開放、促進與港澳規(guī)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服務貿易標準化水平等舉措。
目前,琶南項目招商推介和相關配套建設工作正在加快推進。
從實際使用外資、跨國公司總部投資、生產用房租金等方面為外商投資企業(yè)量身定制重磅獎勵措施。
補貼產品范圍方面,廣州市民政局在商務部的25項參考品類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和拓展。
4月15日至19日舉行的廣交會第一期以“先進制造”為主題,突出先進產業(yè)和科技支撐,參展企業(yè)達1130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