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DeepSeek概念升溫也帶火了恒生科技指數。1月中旬至今,恒生科技指數上漲超33%,領先于A股、美股主要大盤指數。
近期,內、外資金紛紛涌入港股科技類資產。數據顯示,1月24日至2月13日,外資回流港股市場近130億港元。2月17日至2月19日,南向資金三日凈流入金額超400億元。
對于港股科技板塊的后續(xù)走勢,目前市場仍存在一定分歧。部分機構人士認為,港股在增量流動性與情緒透支的合力下或保持“強勢”,短期“春季躁動”或將持續(xù)。也有機構人士指出目前恒生科技指數短期上漲已經過快,要警惕后續(xù)回調風險。
概念催化下股價暴漲
2月19日,港股科技板塊逆勢走高。截至收盤,恒生指數下跌0.14%,報收22944.24點。恒生科技指數卻上漲0.59%,報收5672.24點。半導體板塊表現強勁,其中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舜宇光學科技漲幅居前,分別上漲22.95%、8.37%、5.4%。
拉長時間線看,恒生指數已狂飆一個多月。Wind數據顯示,1月13日恒生科技指數最低下探至4168.04點,此后該指數震蕩走高至2月19日的5672.24點,區(qū)間漲幅超過33%,領跑全球市場。
恒生科技本輪暴漲背后的推手是什么?邏輯面上,1月13日前后,DeepSeek和阿里Qwen2.5-Max等國產大模型的陸續(xù)發(fā)布及其驚艷全球的表現,被認為是最強力且直接的催化劑。市場開始重新審視相關企業(yè)的“科技”屬性,一定程度上帶動恒生科技指數走高。
國金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弛指出,港股領跑全球權益市場,背后本質驅動力之一是港股“AI含量”高,且AI相關的科技類資產較A股更具“辨識度”。
張弛選取國際投資者關注度較高的富時中國A50指數和富時中國50指數進行對比,前者代表內地市場中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后者涵蓋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大型企業(yè),兩者均由全球知名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編制而成,具備可比性且受外資關注度高,一定程度上或可分別代表“A股核心資產”和“港股核心資產”。測算的結果顯示,富時中國A50指數的“AI含量”約為26.1%,而富時中國50指數的“AI含量”高達46.9%。
相聚資本研究總監(jiān)、基金經理余曉暢對第一財經表示,近期港股尤其科技股表現突出,主要是Deepseek引發(fā)了對于中國優(yōu)質科技股的重估,當然隨著股價的快速上漲,賠率也有所降低,當漲幅較大時,會考慮做一定的盈利兌現。
內外資金熱捧
除概念催化外,資金面上看,近期內資、外資涌入港股的勢頭都較為強勁。
外資陸續(xù)涌入港股科技板塊。據中信證券研報統(tǒng)計,1月24日至2月13日,外資回流港股市場近130億港元,且主要配置相對估值折價較高的科技和消費行業(yè)。
國金證券數據顯示,開年至今,根據國際中介機構、香港本地中介機構持股數據估算,外資凈流入比例靠前的為計算機、基礎化工、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醫(yī)藥,分別占比為18.72%、7.03%、6.98%、6.67%。
內資也在加速流入港股科技板塊。2月19日,南向資金再度凈流入港股市場103.25億港元。近三日以來,南向資金凈買入金額累計已超400億港元。
據Choice數據統(tǒng)計,年初至今南向資金共流入港股市場1959.09億港元。其中1月凈流入1255.92億港元,創(chuàng)下47個月新高。
南向資金近期則重倉了科技股。據國金證券測算,港股通為代表的內資開年以來凈流入比例靠前的行業(yè)為傳媒、計算機、汽車、醫(yī)藥,占比分別為14.82%、12.73%、9.80%、7.66%。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外資的投資邏輯正在變化,過去市場不太穩(wěn)定、信心不足時,外資短期交易偏多,目前外資長期持有的信心比較充足,有向長期交易轉變的趨勢。此外,今年南向資金的流入也較為強勁。兩類資金涌入共同助推港股科技板塊持續(xù)走高。
哪些因素推動內資、外資持續(xù)涌入港股市場?張毅分析稱,一方面,國內M1顯著回升后的資金“外溢”推動南向大幅流入香港市場,疊加港股更強的“動量效應”本身,又形成了增量資金的正反饋;另一方面,“海外壓力”亦階段性緩和,推動了外資小幅回流。
還能追高嗎?
以科技股為代表的港股近期漲勢兇猛,未來還能追高嗎?
機構觀點目前仍存在一定分歧。
有機構看好港股市場后續(xù)復蘇趨勢。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認為,2024年港股全年收漲超17%,結束四連跌,當前估值仍處歷史低位。在全球流動性寬松預期升溫、國內穩(wěn)增長政策加碼背景下,中國科技資產風險回報比突出,外資配置意愿回升。
張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港股市場依然具備一定發(fā)展?jié)摿?。一方面,恒生科技指數主要成分不少來自于內地的科技企業(yè)。內地科技企業(yè)目前在人工智能、芯片等硬科技領域的表現良好,這將進一步加強后續(xù)的市場信心。另一方面,從估值修復角度看,一些長期被低估,但業(yè)績整體或者是所處行業(yè)不錯,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企業(yè),還有一定發(fā)展空間。
“港股在增量流動性與情緒透支的合力下或保持‘強勢’,但需留意3月經濟、金融數據向差風險。”張毅認為。
也有機構持相對謹慎態(tài)度。
“中期來看,我們覺得港股仍有空間,但這一過程大概率也不會一帆風順,尤其是考慮到當前的風險補償已經不高,所以會考慮擇機做一定兌現。”余曉暢指出。目前機會上更看好優(yōu)質科技股,主要是其本身估值并不高,盈利層面有韌性、不少公司股東回報也不錯,而AI長期來看會帶來業(yè)務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不過他也強調,雖然港股表現出了很好的投資價值,但在具體操作中,依然會嚴格按照一貫的風格進行投資,選擇公司競爭力和現金流都比較強的標的,尤其是短期漲幅過大后注意風控。對于短期漲幅過大的個股,會通過高拋低吸盡可能地平抑組合凈值波動。
張毅也指出,考慮到近期港股科技板塊漲幅較快,會有一部分投資者獲利了結,還需要客觀看待。此外也需要考慮外部的風險,國際地緣局勢的演變、美聯儲利率走勢等都可能會影響市場后續(xù)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