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我國已成為貨物貿易第一大貿易國,服務貿易第二大貿易國。上半年,服務進出口兩位數增長,服務貿易有哪些新變化?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并提出推進服務業(yè)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促進人才、資金、技術成果、數據等資源要素跨境流動。如何從服務貿易中挖掘外貿潛力?第一財經《首席評論》邀請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副會長、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所所長杜國臣做客演播室,共同關注這一話題。
服務貿易是如何發(fā)生的?
第一財經:對很多人來說,談到對外貿易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貨物貿易,和商品相關的。但除了貨物貿易,實際上貿易當中還有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趙晉平:貨物貿易主要跨國交易的是貨物或者是商品,服務貿易跨國交易的是服務。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接受一些教育、培訓、醫(yī)療服務,這屬于服務消費。但如果我們接受的服務,提供服務的對象是屬于國外的自然人或者國外的企業(yè),那這就形成了一個跨境的服務交易,就成為一個服務貿易。所以按照世貿組織關于服務貿易的定義,它主要分成四個類型。第一個類型把它叫做跨境交付。比如說,我們接受國外的一些教育培訓,一些課程,我們不需要到國外去。我看完這個課程之后,通過跨境交付的方式,這就是一種跨境交付方式的服務消費。第二種類型,也把它叫做境外消費。就是我需要到境外去。比如說直接到國外的一些大學去接受教育的培訓,這屬于境外消費方式的服務貿易。第三種類型,我們把它叫做商業(yè)存在。也就是一些提供服務的機構,比如說企業(yè),它在對方國家設立一個分支機構,在當地為當地的企業(yè)和消費者提供服務,這叫商業(yè)存在形態(tài)的服務貿易。第四個,是指自然人移動。這個似乎理解起來可能稍微有點難度。所謂自然人移動就是有些具有專業(yè)技術資質的人員,比如說他因為個人的原因到另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去旅游。在當地由于對方認可他的資質,他可以為當地提供比如說醫(yī)療的服務、教師的服務、律師的服務,這也是由于自然人移動引發(fā)的服務貿易的交易。所以按照世貿組織是分成這樣四個類型。但是現在也有一個新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關系實際上正在走向一個相互融合,所以也衍生出了叫做第五種形態(tài)的服務貿易,就是和貨物貿易捆綁在一起,甚至是附加在貨物貿易之上的。比如加工服務、維護、修理,這就是一個依托于貨物貿易的服務,我們也把它叫做第五種形態(tài)的服務貿易。
第一財經:那如果普通出去旅游,如何劃分?
趙晉平:那就是屬于境外消費。我作為一個個人,如果到當地去,到了景點去參觀,這就是屬于境外消費。
服務貿易兩位數增長,前景如何?
第一財經:我國服務貿易未來趨勢如何,是一個長期增長的趨勢嗎?
趙晉平:從服務貿易總額來說,到今年上半年為止,我國已經持續(xù)兩位數的增長有三年。而且在今年上半年,服務貿易的出口和進口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所以在疫情之后,服務貿易復蘇的態(tài)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持續(xù)向好。因為有相當多的服務貿易是需要通過人和人面對面的方式實現的,比如說你要去旅游,要面對面地來提供這種服務。但是從2021年之后,從全球范圍來看,服務貿易逐步地轉向復蘇。尤其是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下降了5%,這是從金額來說,但全球的服務貿易增長了9%,復蘇的勢頭更加強勁。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有哪些亮點?
第一財經:從我國服務貿易的份額、增速來看,有哪些領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
杜國臣:這幾年來,我國服務貿易發(fā)展出現了一些亮點。比如,在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提供上這幾年發(fā)展比較快。主要是因為涌現出了一批比如說高科技的服務類企業(yè),一些數字服務類的企業(yè)。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比如說游戲類企業(yè)在海外提供了很多的游戲服務,面對著眾多的海外消費者。最近《悟空》這個游戲引爆了全網,不僅是中國玩家在玩,它在推出來的幾天之內,一直霸占著游戲類平臺的第一名,國外的消費者也喜歡,也在下載,也在使用,也在付費。這實際上就構成了跨境服務貿易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再一些,像廣告,特別是數字廣告、數字推送。再一個,像數字貿易的平臺、跨境電商平臺提供的服務,成為服務貿易的一些新增長點。
傳統和新型服務貿易,各有哪些亮點?
第一財經:在服務貿易的多種形態(tài)中,傳統的所占比重有多少?新增長點的比重是多少?
趙晉平:按照WTO的定義是四種形態(tài),姑且就這四種形態(tài)來討論。比如說跨境交付這種服務貿易的占34.7%,但是境外消費是占整個服務貿易的8%。第三種商業(yè)存在方式,也就是企業(yè)過去在那設立一個機構提供服務的,這種占的比重是最高的,56.1%。自然人移動這部分相對少一點,只有1.2%。全球在2022年是這么一個結構水平。這樣的話我們就要來看一下,就是那些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不同。首先從傳統領域來說,從體量和規(guī)模上來說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旅游、運輸、其他商業(yè)服務,這在我們整個服務出口中可以排在前三位,占的比重非常高。像旅游,它的出口額就占到整個服務出口的40%左右,尤其在今年上半年,旅游服務出口的增長對我們整體的服務出口增長的貢獻率是超過了一半。但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一些新興的,或者說知識密集型這些領域正在嶄露頭角,成為引領服務貿易提質增效最重要的一些領域。比如說就是剛才杜老師所講到的,我們把它叫做電信、計算機和信息傳輸,也把它稱為狹義的數字貿易。這個領域它最早開始實現快速增長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因為人和人面對面的接觸不行了,所以通過線上互聯網的方式進行交流,這反而為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幾年增長很快,目前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服務出口重要性排行第四位。
第一財經:它的占比達到多少?
趙晉平:占比也接近20%。從全球來看,按照世貿組織今年年初公布的數據,占到了全球的13.4%,對拉動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數字服務貿易的增長會進一步加快。
杜國臣:在數字化的背景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有現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之下,服務貿易這幾年確實涌現出了一些新的增長,特別是以數字化的形式來交付的這部分服務。同時,還有一部分服務的內容可以以數字的形式來呈現。比如游戲、音樂、娛樂。現在很多是以線上的形式來交付的。有數據顯示,在2005年到2022年期間,我們把這一部分稱之為跨境數字交付的服務,按照WTO統計,在這一段時間增長了四倍,年均增長8.1%。這個增速可以說超過了其他服務貿易和一般貨物貿易的增速。
第一財經:數字商品現在也被歸類為數字服務當中的一部分嗎?
杜國臣:是的。數字貿易中的一部分,特別是跨境數字交付的這部分服務,這里邊就包含很多的內容,像數字內容,甚至說數據本身。服務貿易因為隨著數字化賦能,貨物和服務,數字和產品本身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產品出口的時候,后面是附帶著數字服務的。舉個例子,從去年開始,我們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這里邊有相當比例的汽車是智能網聯汽車。這就帶來智能網聯汽車的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我們自己也有統計,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出口,隨之而來的數據服務、數據跨境流動和數據本身的這種交易也在增長。
服務貿易長期逆差,未來趨勢如何?
第一財經:我國服務貿易占到了全球第二,但確實存在一個常年逆差的狀態(tài),這個原因是什么?
趙晉平:首先,作為第二大服務貿易大國,這是指把服務出口和服務進口加在一起,但實際上我們現在在WTO所公布的2023年最大的十個服務貿易出口的經濟體中,我們排在第五位。所以從服務貿易出口,實際上我們并不靠前。這就說明我們在服務貿易的進口方面,應該說在全球還是位居前列,這也足以說明導致服務貿易逆差長期持續(x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出口的增長速度不及進口的增長速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也專門做過分析,我發(fā)現,凡是貨物貿易順差比較大的經濟體,從全球來看,一般來說它的服務貿易出現逆差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我們恰恰是貨物貿易始終是長期順差,實際上服務貿易這里頭承擔了一個對沖貨物貿易順差的作用。因為經常收支如果順差過大,這對整個國際收支平衡也是不利的。另外,我們現在的消費,服務消費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特點,可能就不僅滿足于國內這些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了。
第一財經:最顯著的就是旅游。
趙晉平:對。所以我們可能不能簡單地從“逆差不是一件好事”這樣來理解。實際上逆差它背后反映的恰恰也是國內消費需求還是保持一定增長的一個重要信號。我們服務的出口,相對于我們服務+貨物的總的出口中的比重,剛剛達到13%,全球平均是24.7%,說明我們實際上在擴大服務出口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空間和潛力。具體的服務貿易出口擴大,應該在哪些方面下手呢?實際上旅游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的旅游服務貿易是巨額的逆差,而且從2024年上半年來看,我們旅行服務逆差占到整體逆差的多少?84%。這就說明我們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來吸引國際游客來中國旅游。包括各種商務活動的,跨國公司的。這兩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說我們擴大簽證免簽的范圍,為境外人士到內地來學習、旅游、商務活動提供更加便利的環(huán)境。實際上都是為了促進旅游服務出口擴大的一個具體舉措,而且事實上也取得了實際的效果。我們和馬來西亞在去年年底實現了雙方簽證互免。我甚至感到吃驚,就是在通關,不論是入關還是出關的時候,不需要任何人工提供服務的窗口,就把你的護照放在機器上讀一下,那個機器就自然讓你通過了,非常簡單。
如何擴大海外對中國服務的需求?
第一財經:我們還有什么樣的辦法可以擴大海外對中國服務貿易的需求呢?
杜國臣:我們在整體上服務貿易是呈現逆差的,但是近幾年來我們在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貿易出口上實際上是順差的。2023年,應該是達到3600億左右的順差。大家也都知道,有人把中國稱為“基建狂魔”。中國商品在全球的性價比也非常高。實際上,和中國商品、中國工程這些能力相伴隨的中國服務,也會成為未來我們增長的一個重要增長點。隨著產品技術含量的不斷增加,和產品相關的售后服務、技術保障、工程人員、技術輸出等等,這些服務也會增長。所以這也會成為推動未來服務貿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第二,以跨境電商平臺、以數字平臺為代表的一些數字化跨國企業(yè),他們所提供的這種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這幾年異軍突起。最典型的大家知道,像海外的TikTok,這是典型的中國企業(yè)在海外的APP。也有人做過統計,以北美市場為例,北美市場下載量最靠前的5個APP里有三個是和中國企業(yè)相關的。他們提供這種技術能力和支持,提供APP支撐,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以數字化能力賦能的服務貿易出口的例子。我們想將來,在這個領域也會看到一些新的亮點。
趙晉平:我們還可以觀察到一個新的現象,在服務貿易的12個大項目中,其中有一項是知識產權使用費。到目前為止,關于知識產權使用費始終是逆差。因為畢竟總體來看,我們和國外在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們還是大量地在使用國外的一些知識產權,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支付一定費用,所以我們的支出還是大于我們的收入。但這幾年出現一個新的現象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知識產權使用費的逆差雖然還沒有改變,但這個逆差在逐步縮小。尤其更重要的是,我們知識產權使用費的出口,也就是我們收入的增長這幾年非???。我覺得兩個因素對支撐這一點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作用就是我們已經連續(xù)3年到4年,在國際上申請的技術專利在全球按國家是排名第一的,包括我們的華為,按公司排名已經連續(xù)6年排第一。這就說明我們在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不斷地在取得新的成果,國外使用我們知識產權的機會也是在增加的。第二個是什么呢?因為知識產權使用費里面還包括了特許權。比如說我在某一個國家去投資,我這個公司有很多技術專利、管理方面的一些特許權,我允許你這個投資的子公司去使用。這就意味著我的知識產權,你要給我付費的,這是會轉化為我們的收入。所以這幾年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可以說增長得相對比較快一點。大量的企業(yè)在海外投資布局,我們在海外投資的企業(yè)數量在全球也開始名列前茅。那這就是說我們的企業(yè)出去以后,它會帶動知識產權、特許經營的知識產權被國外廣泛地使用。那就意味著我們的收入會明顯增加。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我們知識產權使用費應該說在不遠的將來有可能改變逆差的趨勢。總體來說,我們的收入會逐步大于我們在知識產權使用費方面的支出。
第一財經:促進服務貿易發(fā)展,這方面有什么樣的建議?
杜國臣:我覺得有幾點。首先,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yè)企業(yè)和平臺、跨國公司。舉個例子,比方說阿里巴巴,它的國際化收入只占它的整個收入的7%。比方說騰訊,它的國際化收入這幾年增長也很快,但只不過也在8%左右。相比較,國際上類似的內容和服務的提供商,比如說大家知道的Meta,比方說亞馬遜,他們的國際化收入都占到50%以上。所以,我們仍有非常大的空間。從企業(yè)層面,我們要增強競爭力。從自身層面,要擴大開放,加強規(guī)則對接。從國際層面,要加強治理。特別是現在數字貿易和數字規(guī)則處于一個建章立制的階段,我們要積極地參與進去。
本期節(jié)目
編導 芮曉煜
制片人 尹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