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11月刊,我們封面故事的主角,是機器人。
這期雜志的主題是基于我們對技術(shù)公司的觀察,像Alphabet、特斯拉、 小米、小鵬等已經(jīng)開始投資乃至推出自研的仿生機器人。
人工智能的進步是這場浪潮的技術(shù)基礎(chǔ)。機器人的能力從此不再局限于工程師編寫好的控制程序,它通過自主學習不斷進化, 變得更聰明,能自適應各種復雜環(huán)境。
資本市場正在關(guān)注當下的變現(xiàn)機會,例如手術(shù)機器人。這個市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達芬奇機器人這樣 的領(lǐng)先者,但它昂貴且尚未普及,誰能更好地實現(xiàn)“平行替代”——這是留給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的一個機會。
在工業(yè)領(lǐng)域,“機器人”含義 廣泛,自動化智能機器都可被視為機器人,而它們對人工的替代遠未 結(jié)束。物流機器人是最典型的應用案例,在倉儲和運輸環(huán)節(jié)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因此也是目前全球機器人制造產(chǎn)業(yè)中量產(chǎn)規(guī)模最大的分支。
算力的躍進、核心部件的成熟,使得機器人可以成為理想中的樣子。但人類理想的機器人是什么樣子?
也許沒有比科幻作家更適合來談論這個話題的。因此,我們邀請了陳楸帆與劉宇昆兩位科幻作家,從科幻黃金年代的想象至今以來,對于機器人的定義、對于為人類服務的機器人的形式,乃至除此之外,能否有其他關(guān)于機器人的想象,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C=陳楸帆
L=劉宇昆
01
>>Q:目前國內(nèi)市場上看到的許多宣稱是“機器人”的產(chǎn)品,并沒有看到“人”,而是某類“智能化”。那么科幻作家如何定義“機器人”?模擬人的外形、雙足這些必須是“機器人”的特征嗎?
C:我覺得機器人不一定需要人的外形和雙足,它可以是任何形態(tài)的東西,這跟它在具體應用場景里的功能是高度相關(guān)的。我們對機器人的很多想象可能來自大眾文化中的小說、電影,但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里更加實用的是非人形機器人,比如下面是輪子或者履帶、流水線上的機械臂,我認為這些都應該是機器人。甚至它不需要有物理的一個身體,可能就是一個程序,類似于 《Her》里的Samantha、Siri都是廣義上的機器人。
L:我同意,機器人這個概念蠻有意思,表面來看,“機器人”和英文里的“robot”可以對應,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中文和英文的不同之處對我們的想法有很微妙的影響。在中文里我們說“外星人”或者“機器人”,都帶有一個“人”字,所以在一開始我們會感覺“機器人”或者“外星人”應該和人有關(guān),是人類的一種。但是在英文里,“robot”或者“alien”和“human”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robot”和“human”一樣的想法。如果看“robot”的詞源,在捷克語里是奴隸或被迫工作的意思,如果從可以做和人相似的事情這個方面來看,機械臂或者沒有身體的智能,但可以是機器人。在漢語里,機器人其實更對應“android”,是和人的身體一樣的機械生命。但我認為科幻里的機器人應該想想怎樣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詞匯來代表和人沒有關(guān)系的人造智慧。
C:包括機器這個詞,比如Siri沒有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機器的成分,它其實是一個算法、一個程序,那么是否也需要一個新的命名來更好地定義它。
02
>>Q:你們?nèi)绾慰床ㄊ款D動力這樣的公司?它的雙足機器人Atlas令大多數(shù)人印象深刻的是后空翻,但像后空翻這樣的技術(shù)在商業(yè)用途中是具備功能性的嗎?還是僅僅作為一種營銷手段呢?
C:我覺得還是有Over-marketing的成分在里面,其實它很多向外輸出的信息是為了公關(guān),實際上在具體的場景里,跳舞、翻跟頭這些未必有那么強的功能性,所以這更可能是一個引起市場,包括投資者、軍方或者官方的一些注意,這樣可以省掉很多市場宣傳費用。因此,我并不認為它的技術(shù)會比工業(yè)機器人先進多少,別的公司也早就能做到這些,只不過沒有宣傳。其實從技術(shù)層面上來講,實現(xiàn)它或許不是太難的事情。
L:我參觀波士頓的機器人公司學到最有趣的一個知識是,那些我們?nèi)祟惪雌饋砗苋菀椎臇|西,其實讓機器人來做是很難的,但我們認為比較難的東西其實對機器人而言相對容易。比如說早期的時候,人工智能可以下象棋,我們看起來覺得很神奇,對于人類的思維而言,下棋是困難的。走路或者翻跟斗,人類很容易做到,但是機器人就很難。另外比如疊衣服等人可以做到的,機器人做得也不是很好。更加困難的是讓一個機器人在撿雞蛋的時候不把雞蛋壓碎,這需要它有控制力,并準確地把雞蛋拿起來。人可以用手、用眼睛、用大腦思考怎樣把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怎樣撿起脆弱的東西而不把它壓碎,重的東西怎么抬起來不讓它掉在地上,這對于機器人來說特別困難。我有一個做這方面工作的朋友,她說這個問題已經(jīng)研究了10多年,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解決不了。
C:我原來在 VR公司上班,在VR里模仿視覺、聽覺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要模仿觸覺是很難的。包括Sony在實驗室里做的原型機,雖然用不同的方式模擬人的觸覺,但都沒辦法得到特別滿意的效果,遠遠達不到人類最粗糙的那種觸感。一個建筑工人經(jīng)過簡單的培訓可以去砌墻、抹墻,但對機器人來說很困難,因為它要把所有的感官統(tǒng)合起來,并驅(qū)動機器軀體與之協(xié)調(diào),就目前而言,機器人還沒有辦法完美地實現(xiàn)。
03
>>Q:就目前你們的觀察中,哪個領(lǐng)域內(nèi)的機器人是最貼近科幻作品想象的?
L:從科幻方面來說,最有趣的并不是機器人是否能在某天和人類一樣做人類可以做的事情,并且做得更好。我更加感興趣的是機器人在什么方面能夠做人類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達到怎樣一種意想不到的境界。比如,機器人下圍棋的方式和人類高手下圍棋的方式完全不同,如果你喜歡圍棋的話,可以從機器人下法中體會到一種意想不到的下法。就像金庸里的武林高手,你學了很多的招數(shù),然后去看一個從境外來的高手,他根本不用你學過的招數(shù),看了以后便會驚嘆無比。
C:機器人很難替代咖啡師做出一杯可能接近原本風味的咖啡,因為咖啡豆的特質(zhì)受不同產(chǎn)地影響,比如云南與埃塞俄比亞這批豆子烘焙的深淺層次、用什么樣的方式研磨、研磨出多細的顆粒、水要怎么沖,這些步驟會影響咖啡的香味。泡茶也是一樣,都是機器人沒有辦法去感知到的,所以更沒有辦法特別細膩地調(diào)控這些參數(shù)。以后機器人可能取代很多東西,但是像這種非常細膩的、與感官相關(guān)的、下功夫的,機器人就很難取代人。
L: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方面:機器人能否給人類帶來一種對物理世界新的體會?從進化來看,我們的感官有各種各樣的局限,我們能夠看到的光伏只是很窄的一段,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也只是很窄的一點,但機器人能夠看到、聽到、感到人類感官之外的東西,比如紫外線、紅外線、磁場等。那么機器人是不是就能夠給我們一種新的啟發(fā)、一種新的與宇宙互動的方式?我覺得科幻作品里面講這方面的題材還是不夠多。很多時候,科幻作家總是講機器人怎么能夠變得更像人,但這種題材并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我更想看到機器人怎樣做到和人完全不同、獨立地和世界“對話”。
C:這種東西可能會特別難寫。超出人類感官局限性的東西太難寫了,文字是尤其有局限性的,取決于對方的腦補能力,讀者的想象力其實會決定文字能夠表達到什么程度。
L:這又像是武俠小說里的武功,讀者的功力與你要合在一起,兩個人要一起深化,一個人是不行的。
04
>>Q:目前來看,在機器人的創(chuàng)造上,中國、日本和美國公司是否思路上有所不同?
L:我看到日本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個人感覺日本從剛開始西化,就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總是向玩偶這個方向發(fā)展,比如那些十七世紀日本巧匠造出的可以寫毛筆字或者寫詩的機關(guān)人偶,他們做得特別逼真,比西方做得都要好。現(xiàn)在他們做出來的機器狗、機器人,可以跳舞,或是有表情,這些都非常發(fā)達。這種模擬人類行為的機器人,在日本很前沿。美國的公司很少有做這方面創(chuàng)作。
C:像恐怖谷理論也是日本人提出來的,他們會更多思考當機器不斷逼近人類的形象,或者一些交互方式會產(chǎn)生一個特殊的心理效應。中美可能都意識不到,在日本這樣一個文化環(huán)境里,他們才會去想這樣一個問題,并把它變成一個理論。中國市場則特別實用主義,現(xiàn)在很多酒店會用一些機器人送快遞、外賣、牙膏牙刷,造型做得非??ㄍ?,但就功能而言是非常基礎(chǔ)的。不過因為便宜,可以用它來替代很多需要人類員工才能做到的事情,疫情期間也可以避免直接的接觸。所以你會在酒店經(jīng)??吹竭@樣的機器人跟你一起上電梯,讓你別擋道讓出一條路來,并讓你幫它按電梯的樓層按鍵,這是常見的中國式機器人應用場景。中國公司擅長把一個技術(shù)做得非常便宜、非常普及,它不一定多么先進、多么精巧,但在某一方面它能夠取代人類的一些功能就足夠了,這是中國的一個邏輯。
L:另外一個我在美國看到的現(xiàn)象,大眾看到的機器人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完全獨立的機器人,而是有人在控制。比如在商場里經(jīng)常有一些機器人走來走去,看有沒有東西掉了、有沒有人摔倒了,或者地上有沒有水,這些機器人并不是自己獨立工作,而是有人坐在房間通過相機在看、在遙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雖然也是機器人,但這種遠程監(jiān)控是代替人的實體,而不一定是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的獨立思考的機器人。
06
>>Q:機器人的市場化變得越來越不像曾經(jīng)科幻小說里想象的那樣,它們可能只是一根機械臂,也可能只是一個電腦屏幕,這種細分看起來像是越來越不想賦予機器人“意義”或靈魂,這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
C:這倒不一定需要用進步或倒退來思考,可能就是一種市場細分的結(jié)果,最終肯定會有不同的方向。因為大部分的場景還是把機器人作為一個工具去使用,機器人根本不具備所謂的自主性或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我覺得距離那種水平的自主機器人還非常遙遠。宇昆有一篇小說《In the Loop》寫的是自動化武器,包括無人機或者遠程操控殺人機器在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其實這也可以算是機器人的一種,其中就涉及怎樣保證可控性、倫理的邊界在哪里,我覺得這些問題更重要。
L:另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關(guān)于機器人有沒有靈魂,機器人在什么程度下可以說是和人類一樣有自己的靈魂。這種問題當然有意思,但已經(jīng)討論了很久,我現(xiàn)在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是,在現(xiàn)代社會人機合體的情況下,是人變得更加像機器人,還是機器人變得更像人?現(xiàn)代化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人越來越被當作零件,或是機械的一個部分來處理,你看流水線上的那些工人,他們就是被剝奪了自主性,他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越像機器人越重復越好?,F(xiàn)在工廠里的產(chǎn)品要做得更有質(zhì)量,就需要重復性很強的、枯燥的工作一遍遍地做下去。先把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人,最后把機器人放進去把人取出來就結(jié)束了。這是很久以來的情況。我覺得這個情況更值得探討:怎么樣把人變得更像機器人,同時把機器人變得更像人。兩個問題結(jié)合在一起,會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C:這其實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晚期資本主義就是把異化深深嵌入到每一個工種里,全球化也在加速這種異化,比如中國的勞動力如果沒有辦法做得足夠好、足夠高效,這個工作很快就會被東南亞人取代,然后就不斷地把勞動的生產(chǎn)力鏈條往發(fā)展中的國家和地區(qū)推進。中國現(xiàn)在有很多像富士康一樣的企業(yè)開始用機器人、機械臂替代很多流水線上的工作,到最后可能真的會出現(xiàn)赫拉利所說的無用階層,當整個社會圍繞著這樣的效率來設(shè)計,那么人失去工作的價值之后,就不占有任何優(yōu)勢,這些人應該去做什么?在一個控制論的社會里,人們其實很難跳出反饋圓圈去找到一個能夠發(fā)揮人的自主性或者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創(chuàng)造力可能只是極少數(shù)人能夠享有的一種特權(quán)。大部分人只能通過變得更加高效、更加像機器來維持自己在社會里存在的價值,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L:而且我們總是說“沒關(guān)系,人可以去做有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大家都可以變成畫家、建筑師”,我認為這是一個很不現(xiàn)實的看法,因為不可能全世界每個人都成為舞蹈家、小說家,這種想法也是對人類的一種不尊敬。因為這種想法的背后意味著只有做這種有很高創(chuàng)造力工作的人才值得被稱作為人,而做其他工作的,或者說不想做這個工作的人就好像是不值得被視為人一樣,這種看法也是很危險的。
06
>>Q:現(xiàn)實中,機器人研究和應用場景之間是否存在一些斷裂,科幻作家的想象力能否在建立這兩者的連接上有所貢獻?
C:我現(xiàn)在好像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想象力,可能有,但我覺得那些答案都不夠有說服力。在現(xiàn)有的社會體系下,我覺得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答案,因為我們的價值觀是建立在有用跟沒用的基礎(chǔ)上,它還是一個非常資本主義的框架,除非我們能跳脫出這個框架,你才能夠考慮后稀缺時代人的價值應該是什么?
L:我們現(xiàn)在的核心價值還是發(fā)展。如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發(fā)展,那么很難找到空間思考其他問題。在發(fā)展第一的情況下,任何東西都要按照對發(fā)展是否有貢獻來區(qū)分。
C:對,我其實就想到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機器人大師》。里面有兩個機器人大師,他們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但很多其實都非?;闹?,完全沒有價值,只是為了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為了存在而存在。作為一個波蘭作家,他生活在一個后社會主義的國家里,思考很多這類的問題。讀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很多政治性的隱喻,他其實是在對抗關(guān)于人有沒有用、有沒有價值,是否有階級、等級之分這樣的問題。我認為科幻作家在這樣的想象力方面有一定的貢獻。
07
>>Q:目前市場上的機器人看起來還沒達到1970年代《星球大戰(zhàn)》里的機器人的程度,是什么阻礙了技術(shù)按照科幻作家想象的那樣去發(fā)展?
L:你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個經(jīng)常問的問題——為什么科幻小說里想象的那些先進的機器人到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明出來?為什么科幻作家所想象的那種美好未來沒有真正呈現(xiàn)?我覺得科幻作家并不是要預言未來,他們想象到的可能的未來,也未必一定要發(fā)展到那種情況。其實很多時候科幻作家是使用科幻的濾鏡來看現(xiàn)實社會的情況,能讓人看到現(xiàn)實社會中一些平??床坏降臇|西,讓人們思考人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叫作歡樂,什么才叫作享受,什么才叫作創(chuàng)造。這些東西一般很難深刻地來講,但從科幻的角度,會有其他的智慧給人以反思的空間。
08
>>Q:關(guān)于機器人與人的幾個始終存在的困擾:人與機器人共存的社會應該是怎樣的?“類人”是否是機器人最高級的形式?人能否逃離作為造物者的困境?
C:其實這些問題的設(shè)置都太過人類中心主義了。最后可能你會覺得其實不太需要人,就像提出蓋亞假說的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他就指出,其實人類只是一種過渡型的物種,我們這個文明其實是為了過渡到下一個純硅基存在的新的文明。他認為這才是地球終極的使命,因為那樣更高效,太陽能可以直接轉(zhuǎn)化為電能并驅(qū)動所有的機器。他認為終極的目的就是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大的智能體(Intelligence)。我們一直是在人類的立場上思考機器人應該怎么樣,但可能完全不是這樣的。
L: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想法經(jīng)常是為什么機器人不能做人做的事情,為什么機器人不能有人類一樣的創(chuàng)造力和靈魂,但其實這些問題的前提是“人是中心,其他的機器人應該更像人”,但不一定是這樣,更有趣的問題是:機器人怎樣找到自己獨立與宇宙對話的方式。怎樣從機器人的發(fā)展,看到一個新的進化方向,看到我們?nèi)祟愊胂蟛怀鰜淼奈磥怼_@是更加有趣的。
C:這方面歐洲好像要走得更靠前一些,前一陣他們在討論是否給機器一個人權(quán)或者其他的權(quán)利。不知道后面有沒有討論出來一個結(jié)果。
L:我不知道有什么樣的后續(xù),也不知道這種討論有沒有意義,有的時候也不過是為了一些標題。為什么機器人要有和人類一樣的權(quán)利?也許有一些機器人需要的權(quán)利是人不需要的,有一些是人需要的權(quán)利而機器人是不需要的,我覺得這種東西也應該值得討論和思考。
09
>>Q:有趣的是,純文學作家近年也開始對機器人感興趣了,比如伊恩•麥克尤恩和石黑一雄,不知道二位有沒有看過他們的書,對于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機器人形象有何看法?
C:《我這樣的機器》還有《克拉拉與太陽》這兩本書里面都有描寫機器人的,但是他們描繪的機器人都非常像人,他們借助機器人探討很多人與人之間非常微妙的情感關(guān)系。我覺得主流文學作家的傾向性還是非常明顯的,是非常人本主義的傾向。但也挺有意思的。
L:從主流文學的角度來思考機器人的問題,對科幻作家來說也是很有啟發(fā)的。因為有的時候科幻作家會覺得自己比主流文學作家能夠看得更遠,但其實不一定是這樣。我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看了主流文學作家的看法,很多時候能夠更加明確我們的局限性,他們有些東西沒有想到,有些東西我們沒有想到。我們想象的機器人到底是不是和人類特別不同?現(xiàn)在回看一些早期科幻作家寫的關(guān)于機器人的小說,有的都是很可笑的,那個時候會覺得機器人多么神奇、多么偉大,這些我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做到了,只是做到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并不是特別有意義。就像是地平線,你走得越近,它們離得越遠,你永遠追不到。
C:其實在科幻作品里,機器人的形象很多時候可能反映了時代的局限性,比如說對性別,很多的女性機器人其實被賦予特別強烈的性暗示,這些其實都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投射。包括在中國,我搜了一下,很多的網(wǎng)絡(luò)大電影討論AI、機器人,但基本無一例外,都把機器人想象成一個少女的形象,就像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那樣??赡芤彩菑纳鐣囊粋€層面反映出文化的焦慮,比如現(xiàn)在中國社會男女比例非常不均衡,迎合了單身男性這部分市場,因此會塑造出很多這樣的機器人女朋友。
L:就像很多當代科幻作品都在討論性別問題,性別到底是什么東西,是不是有性別這種東西?機器人也是一樣的。Siri能不能夠有性別?這種問題都很有意思。對機器人來說,性別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我們還要賦予機器人一種性別,仿佛沒有的話我們就不能與之互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很有趣的現(xiàn)象,能夠指出我們?nèi)祟惖木窒扌院臀覀儼炎约旱目蚩蛱椎绞澜缟系目尚Φ牡胤健?/p>
C:韓松有一篇文章《佛性》還挺有意思,他講的是機器人去修行。
L:我特別喜歡韓老師這方面的作品,他講的是其他科幻作家沒有想到的方向。我認為科幻作家談發(fā)達技術(shù)并不一定特別有意義,最有意思的科幻應該是講這種技術(shù)達不到的境界,能夠真正看到我們?nèi)祟愂鞘裁礃拥奈锓N,能夠真正站到另一個角度看自己,這是一個很難的事情,但如果能夠做到的話也是科幻一種獨特的魅力。
C:我特別同意?,F(xiàn)在我經(jīng)常會看小時候喜歡看的美國黃金時代的科幻作品,但會發(fā)現(xiàn)看不下去。里面很多設(shè)定已經(jīng)過時了,其他的東西也無法吸引你,它缺少一些文學層面上不同維度的東西,它沒有足夠的多義性來讓你闡釋更多的東西,就像是青少年的冒險,感覺看完了就完了。
L:他們有些作品能夠達到看到人性永恒利益的方面,我覺得是最有趣的。但是說到底他們寫的還是人性,科幻能不能講到人性之外更加永久的東西,現(xiàn)在還沒有被解答。
C:這太難了,需要我們自己跳脫出人性的局限,跳出框框。
L:這是很困難的,像是自己提著自己的腳往上跳,是不可能的事情。
C:有可能機器人能夠做到,所以有時候我用GPT-2或者GPT-3(由人工智能研發(fā)公司OpenAI 開發(fā)的一種用于文本生成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去寫一些東西,反而能夠出來一些好玩的東西,就算讀起來意義不明,也有可能更接近真相。
截至今日午盤,中證機器人指數(shù)(H30590)漲幅4.78%,盤中一度漲幅超5.30%!成分股方面,云天勵飛、鳴志電器、豐立智能漲超10%。
創(chuàng)業(yè)板指拉升翻紅,此前一度跌超0.33%,上證指數(shù)漲0.13%,深證成指漲0.07%,富士康、EDR概念、空間計算等板塊漲幅居前。
行業(yè)仍然處于藍海階段,但工業(yè)機器人領(lǐng)域的巨頭玩家正在試圖從邊緣切入。作為最先一批踏入其中的玩家,張建政和颯智在“蹚水”時也意識到,市場對復合機器人的接受度尚未完全打開。
訂閱制給LOVOT帶來了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和用戶黏性,而屬于Ropet的商業(yè)模式,何嘉斌需要重新驗證。
春晚黑科技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