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10月11日,導演郭寶昌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聽聞消息,導演張藝謀深為震驚。他回憶自己1982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廣西電影廠做攝影師,郭寶昌是制片廠主任,“初來乍到的幾個年輕人,得到‘郭爺’的舉薦和欣賞,感恩之心至今銘記。幾個人凡去他家蹭飯時,回回聽他聊‘大宅門’夢,點點滴滴仍歷歷在目,令人唏噓。郭寶昌先生一路走好,天堂仍有大宅門……”
這些年,郭寶昌導演雖年過八旬,依然活躍在一線,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不僅排話劇版和京劇版《大宅門》,還看球賽、寫書,2021年還接連出版兩本新書《都是大角色》和《了不起的游戲:京劇究竟好在哪兒》。
“他走得太早了。”曾在電視劇《大宅門》中飾演楊九紅的何賽飛想起,老爺子近年的身體狀態(tài)不太好,但依然過著精力充沛的八旬人生。而今她回憶起當年拍《大宅門》的情景,以及導演在片場洪亮的聲音,不禁落淚。
10月13日凌晨,話劇《大宅門》的編劇劉深發(fā)長文回憶,當年,他主動毛遂自薦想要改編話劇版《大宅門》,郭寶昌不僅同意,之后還親自擔任導演,該劇迄今已上演百場。在郭寶昌住院期間,劉深前去探望,到新僑西餐廳打包老爺子最愛吃的菜,兩人聊文學、戲劇、電影和社會熱點。病榻上的郭寶昌依然慷慨激昂,嬉笑怒罵。就在導演去世當天,劉深與郭寶昌家人都在現(xiàn)場,一同送別,“寶昌叔走得灑脫痛快,絕不拖泥帶水,磨磨唧唧。正如他的性格一樣,大家都說,這才是寶爺,到什么時候都是那個頂天立地、豁達灑脫的寶爺。”
幾代人追了20年的《大宅門》
人稱“寶爺”的郭寶昌,有著坎坷而傳奇的一生。他曾說,“老天爺讓我經(jīng)歷那么多事兒,認識那么多人物,又給了我講故事的能力,這大概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老天爺給我的使命。”
1940年,郭寶昌生于北京,自幼喪父,兒時兩次被賣,后被同仁堂樂家樂四老爺收為養(yǎng)子,跨入豪門。
他飽經(jīng)命運的滄桑,自小缺乏真正的親情,經(jīng)歷許多被侮辱和被損害的日子,又被時代車輪碾壓。他從16歲就開始動手寫小說《大宅門》,寫到一半,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但進了大學,“文革”來了,他被打成“反動學生”,被迫停止寫作,遣送到農(nóng)場勞動改造,閱盡世間的浮華與炎涼。
正因為人生經(jīng)歷足夠豐富和傳奇,才有了《大宅門》——一部以他親身經(jīng)歷26年宅門生涯而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之作。在《大宅門》創(chuàng)作的漫長數(shù)十年里,他數(shù)次被迫中斷,手稿也因各種原因被數(shù)次燒毀,但郭寶昌始終沒有放棄,三遍重啟寫作。
《大宅門》是郭寶昌前半生的生命濃縮,也是他人生的真實經(jīng)歷,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幾乎都真實發(fā)生過?!洞笳T》講述的是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興衰史,以及醫(yī)藥世家白府三代人的恩怨,劇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是郭寶昌的養(yǎng)父,李香秀的原型是郭寶昌的養(yǎng)母。
正因為親身經(jīng)歷過宅門生活,他能以真實的歷史和人物為背景,寫出極具生活紋理與質感的細節(jié),劇中人的愛恨情仇和時代背景,都真實而淋漓。一部《大宅門》,既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也是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縮影和時代風貌。
郭寶昌拍攝《大宅門》的過程也充滿坎坷,頂住了無數(shù)壓力與挑戰(zhàn),才完成這部牽絆自己一生的家族劇。當時,電視劇拍攝的資金不足,演員也出現(xiàn)各種狀態(tài),他寧可自己到處湊錢自掏腰包,執(zhí)意完成了心愿。
2001年,由他編劇、導演的電視劇《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以17.74點的收視率奪得年度收視冠軍,至今,該劇在豆瓣上以9.4的評分成為豆瓣電影TOP250之一。主演陳寶國曾說,《大宅門》是“五十年一遇的好劇”,幾代觀眾追這部劇也追了20年。
郭寶昌拍攝了《淮陰侯韓信》《大清藥王》《慈禧西行》等數(shù)十部影視劇作品,但最重要的,還是《大宅門》,僅此一部,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的地位。
他曾回憶,《大宅門》劇本第一次送審時,一位領導翻了幾頁,看到人物表多達70多位角色頗為不耐煩,讓編劇刪掉一半角色。那一次,《大宅門》被槍斃。
在2021年出版的《都是大角色》這本書中,郭寶昌坦言,無論是《大宅門》,還是這本《都是大角色》,其實關注的都是小人物。他認為,這世上多的是小人物,小人物恰恰折射著時代風貌,表現(xiàn)出獨特個性,樹立起鮮明形象,在文學史上,阿Q、祥林嫂、孔乙己無一不是小人物,也無一不是大角色。
“我一輩子沒結識過什么大人物,在小人物的河流中蹚來蹚去,隨著年齡的老去,這些小人物卻越來越清晰,在我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并引動我一聲聲的嘆息。”年過八旬的郭寶昌在序言中寫道,讀懂和發(fā)現(xiàn)小人物挺不容易,他們雖不起眼,卻像樹葉,“春風又綠江南岸”,充滿氣勢。
“角色不論大小,有魂則立。”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宅門》之所以成為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不僅是劇中大腕云集,更是郭寶昌將每一個小角色身上的獨特性、復雜性、悲劇性和時代性寫得通透而細膩,讓觀眾感受到家族人物間的愛恨情仇,和一個時代的歷史真實感。
第五代導演的伯樂
一部《大宅門》,數(shù)十個角色,云集了中國頂尖的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田壯壯諸位導演,在電視劇史上堪稱罕見。這部劇的明星陣容絕對璀璨,囊括了斯琴高娃、陳寶國、劉佩琦、蔣雯麗、雷恪生、杜雨露等演員,大導演們甘當綠葉配角。
郭寶昌在影視圈的地位,與他對后輩導演的提拔不無關系。張藝謀曾說:“如果沒有郭寶昌,那么中國的第五代導演就不會存在。”
1982年,張藝謀和同學張軍釗打算拍《一個和八個》,但當時的電影廠資源不可能給剛出校門的學生,獨立拍片尚無先例。但時任廣西電影制片廠主任的郭寶昌力排眾議,支持年輕導演拍自己的作品。他認為中國電影需要新鮮的力量和聲音,張藝謀的《一個和八個》、陳凱歌的《黃土地》,都得到郭寶昌的支持,這才有了第五代導演的集體亮相,讓中國電影迎來廣泛關注。
郭寶昌的電影關注人性、注重風格,反映社會問題,又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這些創(chuàng)作的思路和導演方法論,同樣對第五代導演產(chǎn)生啟示。
縱觀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的早期風格,追求宏大敘事和反思歷史,關注整個民族的寓言,這些特點在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中依然被繼承。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婁燁等人的作品,依然側重關注小人物,與第五代導演的創(chuàng)作理念一脈相承。
對郭寶昌來說,《大宅門》是貫穿他一生的作品,京劇則是他癡迷一生的戲劇形式,電視劇《大宅門》中常常會有京劇元素“先聲奪人”。把這兩者相結合,則是必然。
2017年,他與李卓群一起編導京劇《大宅門》,但凡演出,場場爆滿。在《了不起的游戲:京劇究竟好在哪兒》這本書中,他將自己對京劇70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寫下來,試圖讓今天的年輕人知道,京劇為什么好,好在哪兒。他最的大心愿,“就是讓年輕人理解并愛上京劇。”
郭寶昌的《大宅門》開創(chuàng)了年代劇的先河,至今沒有作品超越過其影響力。就連他在2013年拍出電視劇《大宅門1912》,無論口碑還是收視率,都難以跟前作對比。除了《大宅門》,郭寶昌做過許多影視劇的嘗試,上世紀80年代曾試水商業(yè)娛樂片,也不斷地在影視劇中探索他熱愛的戲劇元素,1994年為紀念徽班進京200年,他拍攝了戲曲電視劇《大老板程長庚》還執(zhí)導過戲曲電影《春閨夢》。
2020年,郭寶昌獲第29屆華鼎獎終身成就獎。回顧人生時,他承認《大宅門》是自己永遠無法超越的高峰,“我這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就是拍攝《大宅門》。”
對健康人而言,很多情況下低血糖是因為挨餓或者減肥而導致的,如未吃飯狀態(tài)下出現(xiàn)頭暈眼花、出冷汗等癥狀,這時候應及時補充糖分并做好血糖監(jiān)測。
文晏新作《想飛的女孩》聚焦困境中的女性及其對命運的抗爭,延續(xù)了她在《嘉年華》中對女性生存處境的關注。
恒基地產(chǎn)創(chuàng)始人李兆基去世
上影第一出品《生息之地》榮獲第7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銀熊獎。
2月14日,由澤東電影有限公司制作的電影《花樣年華》導演特別版上映,公開全新片段,只在影院放映,不會上線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