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一財號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提升股票市場價值投資吸引力|把脈中國經濟

          2023-11-01 13:57:19 聽新聞

          作者:朱一峰    責編:高雅馨

          2023年A股市場低迷,主要寬基指數大幅下滑,市場信心不足,受宏觀經濟放緩、企業(yè)去庫存、外資流出等多重因素影響。

          (朱一峰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趙霆鈞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譚嘉敏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

          一、A股現狀

          2023年,A股股市低迷,市場信心不足。盤面上看,上證指數、中證500、滬深300、深證成指等主要寬基指數均呈現出明顯下滑的趨勢。從2023年初到現在(截至日期10月25日),上證指數起起伏伏,從3116.51點下跌到2974.11點,下跌幅度4.57%;中證500從5955.9點下跌到5376點,下跌幅度9.74%;滬深300從3887.9點下跌到3504.46點,下跌幅度9.86%;深證成指一路下跌,從11117.13點到9528.31點,下跌幅度14.29%,已經來到了三年來的新低水平;滬深兩市的滾動市盈率相較于年初也下降了2.17%。

           

          圖1 數據來源:萬得數據庫

           

          板塊上,各行業(yè)指數同樣不很理想,除通信(+16.63%)、傳媒(+6.59%)、汽車(+4.81%)等少數高新科技行業(yè)外,申萬一級行業(yè)整體呈下跌趨勢。其中,美容護理(-28.97%)、電力設備(-25.94%)、商貿零售(-29.21%)、房地產(-21.01%)、農林牧漁(-17.66%)等行業(yè)跌幅最為明顯。市場信心基本處于底部,成交額、成交量不及預期,今年3、4月份成交額、成交量有所回暖,隨后持續(xù)下滑,但近期中央財政增發(fā)萬億國債,市場信心有望加速恢復。

           

          圖2 數據來源:萬得數據庫

           

          二、市場估值探底成因

          A股股市低迷,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宏觀經濟因素的作用,也有微觀因素的影響。是由多個因素疊加導致的。

          宏觀基本面上,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仍然突出,民營經濟、中小企業(yè)仍面臨困境,房地產行業(yè)震蕩筑底,對外貿易增長受阻。

          企業(yè)仍處于去庫存階段,疊加出口增速放緩的因素,工業(yè)生產的恢復備受壓力。需求端,今年第三季度的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6%,貢獻率達94.8%。9月,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5%,相比于去年的低基數而言有明顯恢復,但是不及疫情前的水平,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居民消費信心仍需提振。

          投資方面,前三季度,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1%,基建和制造業(yè)投資發(fā)揮支柱作用。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同比-9.1%,房地產繼續(xù)處于筑底階段,下行壓力明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0.6%,民營企業(yè)投資情緒不高,民營經濟作為市場內生動力仍有提升空間。對外貿易方面,出口連續(xù)5個月保持負增長,受困于海外市場需求收窄,出口增長乏力。

           

          圖3 數據來源:萬得數據庫

           

          此外,北上資金的外流對中國股市產生了負面影響。自2022年3月美聯儲開啟多輪加息以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累計提高了525個基點,美國國債收益率升高。與之相反,中國央行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中美政策的差異使得美元相對強勢,北向資金凈流入受影響,外資進入我國受阻。從2017年到2022年,陸股通年均流入額基本保持在2,600億元左右。而從今年初到近期(10月25日)陸股通累計凈流入僅603.07億元,相較于過去幾年有明顯差距,而最近三個月更是呈現凈流出的態(tài)勢。在資本市場不斷開放的背景下,北上資金的流向與A股市場的相關性越來越強,外資的流出加劇了A股市場的不確定性。

           

          圖4 數據來源:萬得數據庫

           

          股市低迷,除了宏觀原因外,還有市場自身因素的影響。

          全面推行注冊制后,寬松的上市環(huán)境,使得上市公司的質量降低;同時IPO發(fā)行價過高;上市公司大股東高點減持套現;限售股融出做空以及高頻量化在特定環(huán)境下加大了市場波動的風險,這些都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并且一點點消磨了市場信心。

          具體來看,2022年新《證券法》和創(chuàng)業(yè)板注冊制改革實施后,通過IPO上市的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20年上交所和深交所新上市公司總數量達395家、2021年481家、2022年341家,2023年前三季度共204家,在IPO上市熱潮的背景下,不少沒有良好的基本面和業(yè)績支撐的公司得以上市,在IPO的過程中這些公司可能會過度包裝自己的業(yè)績和前景,甚至虛報重要信息,以此來吸引投資。而由于對企業(yè)信息披露的監(jiān)管不夠嚴格,一些公司借機隱瞞重要信息或者披露不實信息,以實現順利上市。

          IPO的發(fā)行價較高,首發(fā)PE高于行業(yè)PE。截至10月26日收盤價,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上市首日破發(fā)的新股達到52只,破發(fā)率19.05%。目前仍低于發(fā)行價的新股共137只,占比超50%。

          此外,整體低迷的股市中大股東套現離場仍舊頻繁。拿連續(xù)虧損六年的明星股“寒武紀”來看,5名原始大股東,在2023年1月至8月,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套現了40億元。

          最后,限售股的融出是否應該允許?最近也引發(fā)較多討論。A股上市公司限售股的解禁往往會引起股價的下跌,其背后的原因是投資者對企業(yè)管理層的不信任,是對管理層套現圈錢的擔憂。這些都打擊了長期投資者的投資情緒,助長了投機的行為,不利于中國股市形成長期投資的良性市場。

          三、建議

          第一,改革IPO定價機制。針對新股上市PE偏高問題,擴大落實對IPO設置報價參考上限;對高價中標者延長禁售期,吸引長期價值投資者。

          第二,在退市制度方面,進一步落實退市制度改革,促使違規(guī)經營、經營不善“應退盡退”。2020年12月31日,在證監(jiān)會的統(tǒng)一部署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發(fā)布了退市新規(guī)。新規(guī)落實以后,退市企業(yè)數量快速增長,退市渠道逐漸多元化,2022年退市數量達到46家。注冊制改革開放后,企業(yè)融資門檻下降,退市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不可或缺,可以警戒上市公司,促進其規(guī)范經營,保護投資者,提高市場的投資價值。

          第三,加強對限售股融券及減持的限制。針對限售股出借融券行為,交易所進一步完善監(jiān)管規(guī)則,進一步落實限售股出借限制措施。對參與限售股出借與借入、融券各方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彌補信息差,保護個人投資者利益。此外,可通過嚴格落實限售股禁售期、收緊限售股減持收益的稅收政策等方式,進一步化解限售股“消失”問題。

          第四,進一步強化對高頻交易的差異化監(jiān)管安排。A股市場早期曾實行T+0交易制度,此后出于保護個人投資者考慮,改為T+1。然而,量化私募能夠通過融券實現T+0交易。目前常見的量化投資策略之一是通過一級市場申贖、融券等方式變相實現T+0交易,盡管低位買入的股票無法在當日立即拋售,但機構投資者能夠更為便利地通過融券賣出實現低買高賣。針對高頻量化交易的特點,參考國內外經驗,對高頻交易的監(jiān)管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提高高頻量化交易成本。在資金成本方面,監(jiān)管部門可通過提高資金費率、限制量化私募開展通道業(yè)務等方式,抑制高頻量化投機。在稅收成本方面,稅收部門通過對期現聯動交易等加強稅收監(jiān)管,約束不規(guī)范交易行為;其次,調整信息披露安排,提高私募基金信息披露要求。在過去,美股也出現過由于高頻量化交易導致“閃崩”現象。為應對高頻量化對股價的沖擊,美國次貸危機后出臺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及美國證監(jiān)會相關配套措施對高頻交易換手率、策略及財務信息等方面均提出了披露要求。在國內市場,監(jiān)管部門可進一步要求量化私募披露具有通道屬性產品的細節(jié)、稅務狀況等;此外,繼續(xù)強化落實對短時間內及日內高頻交易次數的監(jiān)控。目前,三大交易所重點監(jiān)控對象為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行為。這一措施能夠有效限制過度投機。

          參考文獻:

          [1]做好全面注冊制實施前準備,進一步完善退市機制——資本市場加速繪就改革路線圖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1/11/content_5578689.htm

          [2]禁售期是一紙空文?同益中限售股“消失之謎”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HBKRMG80519DL8R.html

          [3]三大交易所出手規(guī)范高頻量化交易,過度投機、稅務問題引發(fā)監(jiān)管關注

          https://mp.weixin.qq.com/s/_GCb2vmbIhEGUWpAUBFXwA

          [4]揭秘量化私募“灰色”操作:搭載公募“順風車” 通道業(yè)務暗流涌動

          https://www.cs.com.cn/tzjj/smjj/202303/t20230322_6331221.html

          [5]施東輝:高頻交易,天使還是魔鬼?

          https://mp.weixin.qq.com/s/TfaSyKpIgCpYAbSqk_AuIA

          [6]證監(jiān)會:強化對高頻交易的差異化監(jiān)管安排

          https://mp.weixin.qq.com/s/Qo-lw1C4zaX_r1gXUFiptw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