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今年暑期檔票房和觀影人次均同比大幅下滑。
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截至8月30日20時,2024年暑期檔(6月-8月)檔期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16億,總出票2.85億張。當前檔期票房榜前5位為《抓娃娃》《默殺》《異形:奪命艦》《云邊有個小賣部》《死侍與金剛狼》。
截至8月30日,今年暑期檔已有139部影片上映,已經持平去年暑期檔的最終上映的影片數量,在類型題材上豐富多樣,滿足了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
雖然今年暑期檔影片數量較為充足,但缺乏“大片”,票房超過20億元的電影只有一部,而去年暑期檔有4部。因此,今年暑期檔票房同比下滑四成,觀影人次也同比下滑四成。2023年,暑期檔總票房破206億元,總出票量5.05億元。
根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截至8月30日,2024年暑期檔已放映超3800萬場電影同比增長10%,創(chuàng)歷史暑期檔同期新高。雖然今年暑期檔放映規(guī)模再創(chuàng)新高,但是上座率同比下滑,所以造成了整體票房的大幅下滑。
雖然今年暑期檔整體票房不如去年,但是今年喜劇片總票房超過40億元,遠高于2023年暑期檔喜劇片票房,也延續(xù)了《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等喜劇片熱門檔期的出色表現。
城市方面,一線城市和四線城市票房占比小幅上漲,根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截至8月30日,2024年暑期檔一線城市票房占比分別為17.6%,相較去年同期的17.2%有小幅上漲。
為什么今年暑期檔如此慘淡?
業(yè)內有觀點認為,前些年疫情影響了開幾率,對行業(yè)的影響在今年才得以真正體現。此外,疫情幾年,觀眾的觀影習慣也發(fā)生了改變。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哪怕是中小成本的電影,從劇本立項到拍攝制作完成,一般都需要一兩年,一些大制作的影片動輒需要三四年時間。前幾年疫情期間影片立項少,這對行業(yè)的影響其實在今年才得以真正體現。加之2023年電影市場出現了報復性觀影,也就是線下的文化娛樂消費訴求得到集中釋放,所以今年熱度肯定不會像去年那么高,去年有很多偶然性和特殊性。
不過孫佳山認為,從整體產業(yè)來看,市場平靜一點也好。要是市場過熱,可能會出現此前天價片酬之類等問題,那樣對于產業(yè)而言也并不是好事。當下反而就是貨真價實地通過表演、劇本等來做硬實力比拼。
一位電影制片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人們的觀影習慣在疫情那幾年已經被悄然改變,習慣于在家中觀影,而且現在電視、投影的觀影效果也很好。此外,最年輕的一批人群比較不愛去電影院,他們的娛樂方式已經被游戲、演出等分流。
清明檔期間,多部現實主義題材國產新片上映,關注特殊人群,通過電影呼吁社會關注和支持。
《機動戰(zhàn)士高達:跨時之戰(zhàn)》在中國首映,由EVA主創(chuàng)團隊打造,結合太空戰(zhàn)爭與賽博朋克風格,試圖吸引年輕觀眾,同時延續(xù)了高達IP的全球影響力。
通知稱,鼓勵各電影有關單位和社會力量積極探索虛擬現實電影技術研發(fā)、創(chuàng)作生產和發(fā)行放映等領域。
《還有明天》與去年國內上映的影片《出走的決心》有相似之處,刻畫的都是普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細密的暴力和壓迫,以及她困頓、掙扎、猶疑和覺醒的過程。
最受矚目的三部電影《初步舉證》《還有明天》《想飛的女孩》分別來自英國、意大利和中國,前兩部的豆瓣評分在9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