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一尺花園、擺渡人書場、徐家匯書院、西岸美術館……20個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的“2024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揭曉,上海有4個公共文化空間入選,其中2個來自浦東。
3月19日,2025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暨長三角公共文化產品采購大會啟動,通過公共文化“最美空間”“最豐富內容”雙輪驅動,為長三角及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力賦能。
近年來,伴隨著大賽持續(xù)推進,越來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間從顏值“好看”,發(fā)展到了注重運營,通過注入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成為賦能基層的重要載體。
最美空間
什么是最美公共空間?
大賽評委,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蒯大申表示,這些年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使得對于功能更強大、顏值更高的空間,有很大的需求。但不僅要關注顏值,還要關注使用效能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我們倡導內外兼修、才貌雙全,而不能僅僅以貌取人。”
艾構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師、浦東新區(qū)社會文化發(fā)展項目設計顧問陳嘉煒也表示,現在大家更關心運營,怎么把這么美好的地方用好。“要跟城市、街道、人對話,讓彼此之間產生美好的化學反應,形成家門口的美好與善意。”
比如,來自浦東的一尺花園,形成了"閱讀+咖啡+策展"的綜合模式,將文化跨界融合餐飲和其他消費業(yè)態(tài),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間的多元性和可能性,單店日均服務500人次。從2018年合慶鎮(zhèn)陶家宅1號首店開業(yè)至今,一尺花園已落地全國數十座城市,探索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發(fā)展。
位于浦東周家渡街道的擺渡人書場,則采用了“小橋流水”的設計理念,不僅保留了傳統書場的特色,還融入了現代元素,并通過“專業(yè)院團駐場+非遺活化”模式,讓評彈藝術走進社區(qū),年均舉辦惠民演出數百場。
自2018年首屆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以來,7年來,大賽已從浦東走向全國,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國性公共文化重要活動,并成為引領全國公共空間建設的風向標。
數據顯示,7年來,大賽規(guī)模和影響力持續(xù)提升,縱深輻射全國20個省市、159個城市,累計發(fā)掘參賽空間8245個、推出獲獎空間1453個。
與第一屆相比,本屆大賽已實現百余城市、千余空間、億余人次的量級提升。“大賽推動形成了文化空間建設的共識,也培養(yǎng)了一批新的設計者。”大賽評委、安徽省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黨校教授李憲奇表示。
7年來,大賽打造集聚了上百名來自全國的公共文化專家和專業(yè)設計師人才資源庫,匯集全國1500余個精品空間案例,實現了基層、商圈、閱讀、文博、跨界和鄉(xiāng)村六大類空間賽道全覆蓋。
當天,浦東一批街鎮(zhèn)與設計師結對簽約,推出一批基層文化空間升級項目,包括航頭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修繕、祝橋鎮(zhèn)江鎮(zhèn)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空間展陳、擺渡人書場文化空間升級、打造迪士尼門口藝術村落、“江南文韻·靈秀三林”等項目。這些簽約共建的空間項目,將進一步豐富百姓“15分鐘社區(qū)生活圈”。
最豐富內容
硬件之外,作為軟件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也變豐富起來。
浦東公共文化領域正著力推動三大機制創(chuàng)新:空間大賽為群眾打造最美的文化空間;文采會為新空間提供最強的文化內容支撐;推動全區(qū)公共文化場館建立日均12小時、全年365天的公共文化延時服務新機制,為空間提供最長的時效保障。
今年,文采會再次與大賽同步配套舉行。今年文采會分為內場與外場,內場以精選文化機構展位為主,邀請了長三角地區(qū)及上海市的院團及文化機構參展,涵蓋演藝、文化體驗、旅游、文博、圖書等類型。
文采會創(chuàng)辦9年來,已匯集1000余家來自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知名文化館、文化院團、藝術院校、文創(chuàng)企業(yè)等資源為浦東賦能,讓市民點單,這個模式現已復制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了讓“一賽一會”更好銜接,為美好空間注入更多美好內容,儀式上,上海黎輝絨繡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上海評彈團、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等機構,王汝剛、葉辛等名家,與結對街鎮(zhèn)進行簽約,將為基層推出國家級非遺“上海絨繡”主題宣傳推廣、“曲韻金楊”文化品牌、新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基地和滬語傳承、葉辛文學館等項目,帶來更多優(yōu)質的“文化大餐”。
近年來,浦東持續(xù)推進“15分鐘文體服務圈”建設,基本形成“市—區(qū)—街鎮(zhèn)—社區(qū)(村居)”四級公共文體服務體系。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0.28平方米,高于全市0.21平方米水平。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復核中獲評“優(yōu)秀”。
以啟動2025最美空間大賽為契機,浦東方面表示,還將著力強化長三角區(qū)域協同,構建文化空間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大賽強力賦能,打造“文化空間建設”合作機制,讓各地專家、設計師、空間方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找到合作的最佳人選,著力加強全國乃至國際交流,向各地交流輸出大賽帶來的前沿的公共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
全力打造長三角企業(yè)入滬第一站,推動商務區(qū)破局出圈、快出成效。
點擊查看長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動向
清明當天(4月4日)發(fā)送旅客419萬人次,創(chuàng)下長三角鐵路單日客發(fā)量新高。
點擊查看長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動向
點擊查看長三角一周新政策、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