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一財號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下一個十年中國經濟又將迎來黃金時期

          2021-05-25 10:34:14

          作者:姚洋    責編:張敏

          眼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雙循環(huán)”戰(zhàn)略應運而生。新發(fā)展格局之下,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

           

          “儲蓄率過高、消費過低”已發(fā)生很大改變

          過去十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十年。

          首先是再平衡。我們以往儲蓄率過高、消費過低,過去十年這種現(xiàn)象有很大改變。

          從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凈出口占GDP比重最高峰達到9%、10%,實際上一直是比較低的,因此經濟增長主要還是看消費和資本形成。

          我們所說的“中國經濟失衡”,主要是從2000到2010年,消費占比下降非常非???,十年之間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2010年之后才開始恢復過來。我們現(xiàn)在提“雙循環(huán)”,指的就是消費比例增加,這樣來看的話,實際上我們2010年就開始進入“雙循環(huán)”,而且以國內循環(huán)為主。

          再看資本形成總額或者說投資。本世紀頭十年,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重越來越高;但過去這十年,資本形成總額占比在下降,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增長已不再是主要依賴投資推動。

          進一步看消費的變化,其實主要是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的變化,因為企業(yè)按照會計準則是沒有消費的,而政府消費占GDP比重幾乎沒有變化。而如果看居民儲蓄率的變化,從扣除新購住房之后的居民儲蓄率來看,20多年來波動非常大,上世紀90年代實際上是在下降的,本世紀頭十年非常高,之后又開始下降,已經不到20%,并不是那么高。

          社會上流傳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過去幾年速度下來了,是因為消費不足。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似是而非的,而且也不符合經濟學原理。

          一個國家經濟要想增長,主要因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儲蓄變成投資,二是技術進步。消費在什么時候有用呢?只有當經濟增長率沒有達到潛在增長率時,才是管用的。所以,對于下一步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我個人覺得重點不是進一步提高消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而是得回到原點去想怎么推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

          與儲蓄率過高、消費過低得到改觀相應的是,勞動收入占比上升,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

          可以看到,在國民收入構成中,政府收入占比較為穩(wěn)定,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占比則“此起彼伏”。由于勞動收入占比上升,我國基尼系數(shù)在2008、2009年之后開始下降,這兩年又有一點徘徊,但總體而言是在下降的。經濟增長不能只看GDP數(shù)字,而要看老百姓是不是得到了實惠,居民收入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

          去工業(yè)化伴隨人口紅利消退,經濟增長換擋

          第二是去工業(yè)化。

          從就業(yè)構成來看,我們的工業(yè)化發(fā)展在本世紀頭十年非常非??欤诙a業(yè)就業(yè)占比在2010年達到頂點,隨后就開始下降。

          實際上,經濟結構轉型的一般規(guī)律,就是“農業(yè)份額下降-服務業(yè)份額上升-工業(yè)份額先上升,后下降”,這是所有國家、尤其是成功經濟體都經歷過的過程,這不是一件壞事,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不過,必須要說的是,金融危機確實導致了我國過早地去工業(yè)化。我們計算過,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我國工業(yè)化高速發(fā)展應該持續(xù)到2017、2018年,但實際上到2010年就出現(xiàn)轉折,這跟金融危機是有關系的。

          與此相應的是人口紅利正在消退。從“勞動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這個重要指標來看,2010年也是我國人口紅利的頂峰,然后開始下降。由此可見,工業(yè)化進程和勞動力結構變化是高度相關的。

          這次人口普查大家議論很多,我們也看到中國人口正在大范圍調整,人口增長大省基本都是經濟增長大省,比如廣東、浙江、江蘇;人口減少的省份,不出意料是東北三省,以及部分北方經濟落后地區(qū)。

          我們過去的城市化是跳躍式城市化,就是中西部包括四川這些人口大省,人口直接流向沿海地區(qū);但現(xiàn)在這個過程基本上停下來了,人口流動變成階梯性流動,就是三四線人口向一二線流動,農村人口向縣城還有三四線城市流動,所以就引發(fā)了人口爭奪戰(zhàn)。

          同時,經濟增長我們在換擋,過去主要是靠擴大規(guī)模,現(xiàn)在技術進步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國科技投入增長非常快,按照我國的統(tǒng)計,到去年研發(fā)投入達到2.4萬億元,占GDP比重2.4%。

          不過,這實際上沒有實現(xiàn)我們“十三五”期間的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們定的是2.5%,所以還差0.1個百分點。當然,按照國際上的統(tǒng)計是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的。根據(jù)OECD的統(tǒng)計,美國占全球研發(fā)投入大概29%,中國占23%,比排在之后的4個國家總和還要多。

          具體看2019年的分項數(shù)據(jù),基礎研究方面中國還是比較低的,只占6%;實驗占得最多,因為它花錢多。相比之下,美國基礎研究非常多,超過10%,這也是我們和美國的差距,中國還在追趕的階段。

          但是我們的企業(yè)研發(fā)上來了,華為2019年研發(fā)投入花了1300億元,在世界上也是排第五、第六的位置。而且從國內企業(yè)研發(fā)投入前幾名來看,排在前面的包括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中興通訊等,都是通信領域等高科技企業(yè)。

          除此之外,我們還經歷了去產能、去杠桿。值得注意的是,去產能主要是針對華北地區(qū),在淘汰落后產能、污染企業(yè)方面,北方地區(qū)去產能太快,進而導致北方去工業(yè)化比南方厲害。

          PPI上升是經濟進入新增長周期標志

          這些措施采納之后,使得中國經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效率比較低的企業(yè)一輪一輪被淘汰掉,留下來的企業(yè)就是比較有活力、技術力量比較強的,這也奠定了下一輪經濟復蘇以及經濟長周期的基礎。

          對于下一波新的技術長周期,增長潛力主要來自AI和機器人、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

          AI和機器人的發(fā)展,中國有著巨大優(yōu)勢與潛力。首先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技術出來一定讓市場來消化這個成本;其次我們還有海量的數(shù)據(jù),可以變成生產力;老齡化雖然是一個挑戰(zhàn),但反過來也會加速AI的自動化發(fā)展。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遙遙領先。我們的太陽能裝機容量是世界的1/3,出產世界3/4的光伏組件。我們上一輪光伏爆發(fā)式增長,造成了很多問題,但留下來很多產能,而且這個產能升級了?,F(xiàn)在,光伏發(fā)電成本基本上已跟火電持平,3.5毛一度,比較先進的企業(yè)甚至可以做到1毛錢一度,遠遠低于火電。風能我國也是裝機容量最大的,太陽能如果我們能再有一些技術突破,比如儲能技術突破,我們要實現(xiàn)“十四五”期間煤炭在能源消耗中降低10個百分點的目標,還是可能實現(xiàn)的。

          電動汽車是中國“彎道超車”的一個戰(zhàn)略,現(xiàn)在看來還是比較成功的。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占到世界30%~40%,相比之下燃油車只占世界10%。很明顯中國在電動車方面是領先的,鋰電池產能更是占到世界70%左右,寧德時代從一個小企業(yè)變成世界第一的鋰電池企業(yè),非常了不起。電動車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yè),會帶動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

          電動車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yè),會帶動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而且中國還有巨大的成本優(yōu)勢。不光是電池領域,比如我在山東看到的一個玻尿酸企業(yè),他的企業(yè)效率可以達到日本企業(yè)的兩倍,日本企業(yè)干脆“投降”,沒有辦法跟他玩了。

          與此同時,今年的經濟恢復還是相當令人振奮的,一季度增長18.3%,當然主要是出口帶動的。有人說美國經濟復蘇了,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會下來,這種說法我個人覺得是不對的,美國的經濟復蘇一定會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世界是聯(lián)動的,它不是零和博弈,經濟競爭永遠是正和博弈。我的預測,今年的出口增速達到15%~20%沒有太大問題。

          相比之下,投資恢復分化很嚴重。投資里頭跑得最快的仍然是房地產,也就是說,拉動經濟增長的“前哨”行業(yè)仍然是房地產,增速基本上趕上了2019年的增速。此外,制造業(yè)和基建在三四月份恢復還是比較快的。

          恢復比較慢的是消費、餐飲,和2019年相比也是負的,這次“五一”黃金周就可以看出來,游客人數(shù)比2019年增長3%,但消費額只有2019年的77%,這個差距非常大,原因在哪兒呢?主要還是我們收入恢復比較慢,尤其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沒有跟上來。估計進入下半年,隨著經濟進一步復蘇,我們的就業(yè)質量進一步提高,消費可以跟上來。

          此外,今年PPI轉正大家討論非常多,很多人擔心中國是不是要進入滯脹。實際上,從PPI傳導到CPI到底會不會推動中國整體物價上漲,其實看一下2016、2017年,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參照。當時,也是PPI大宗商品價格猛漲,但事實上CPI并沒有太漲,原因何在呢?主要原因是我們現(xiàn)在產能過剩實在是太多了,原材料價格漲了都會被這個過剩產能完全吸收掉,所以大家不用擔心CPI會跟著漲。

          在我看來,PPI上升反倒是一個好跡象,是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的標志。我個人認為,未來五至七年中國經濟會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周期,因為落后產能、落后生產力已經出清了,我們也應該進入一個新的周期了。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本文授權轉載自“城市進化論”公眾號,文字整理劉艷美)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