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要聞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能源危機下的德國:“但愿所有人都有面包和溫暖”

          第一財經(jīng)YiMagazine 2022-12-02 18:16:19 聽新聞

          作者:羅潔琪 ? 王姍姍    責編:鄭嘉維

          科學理性的社會管理和德國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我住在柏林已經(jīng)3年了,可是,仍然不能適應頻繁看到警察的生活。有時候騎車回家,遠遠看到警車,心里會咯噔一下,“我忘記關火了嗎?家里的孩子們都好著吧?”我忍不住抬頭眺望屋頂上的天空是否冒著濃煙,但至今還沒看見過。可是,只要不搬家,這種神經(jīng)癥就不會消失。

          我的家挨著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事務和氣候保護部。辦公樓的馬路對面就是一塊大草坪(Invalindenpark),那里是提倡氣候保護的活動人士聚集的公共空間。只要有人提前登記聚集,警察就有義務維持秩序,提供空間。俄烏沖突以后,德國陷于能源危機,這種活動就更多了。

          2022年10月20日,民眾在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事務和氣候保護部的門口示威,人們呼吁:用新的綠色能源走出危機。圖片/羅潔琪

          10月22日是周六,我走路去圖書館,又看到警察封路,人們敲鑼打鼓、公開演講,“能源危機,一切漲價,我們中的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繼續(xù)支付電費和天然氣的賬單。有些人甚至擔心被房東趕上街頭,流離失所。我們需要團結(jié)一致的政策——既要提供社會保障,又要脫離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在人聲鼎沸中,有一個女人沉默地舉著牌子,上面寫著“但愿所有人都有面包和溫暖,用談判代替武器”。那一幕,像一個安靜又有力量的感嘆號。

          在我認識的德國人中,鄰居皮特是最早采取行動,保障“面包和溫暖”的人。2022年3月,冬天只剩下尾聲,春光即將明媚,他運了一整車的柴火,停在我的門口。他和夫人汗流浹背,像螞蟻搬家一樣把木柴騰挪進地下室。大部分的居民是用天然氣供暖,家里有一個鍋爐。他住頂樓,有煙囪,可以燒天然氣,也可以燒柴用壁爐。生物燃料比天然氣更加便宜,而且產(chǎn)生更少的碳排放。

          我好奇地問他,“冬天不是快要過去了嗎?為什么還需要那么多柴火?”

          “明年不是還有冬天嗎?”

          “這些柴火足夠未來十個冬天??!”

          他走到我耳邊,壓低聲音說,“現(xiàn)在不是打仗嗎?”

          他在漢堡做了20多年的消防員,看過各種人間慘劇,習慣了防患于未然。德國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2022年以前,德國約55%的天然氣都是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在2021年上半年承擔了德國所有能源消費的27%,大部分用于供暖和工業(yè)使用,小部分(15%)用于發(fā)電廠。那個冬末的下午,映照著稀薄透明的陽光,皮特說,“我們要提前考慮其他的供暖方法,要自救。”在他的地下室,除了柴火,還有各種罐頭和一個大塑料桶的飲用水,是用生物藥片處理過的。食物和水分,是他根據(jù)家庭人口計算好的,足夠支撐任何危機中兩個星期的生存。他認為德國政府把人們寵壞了,讓他們以為面包和溫暖是理所當然、永不消逝的,失去了危機自救的意識。

          半年過去,冬天真的又要來了。10月下旬的一個周末,我居住的這個社區(qū)的居民有個小聚會。30多戶居民,大概有10戶下樓來參加?;▓@里的草坪上落滿金黃色的葉子,混雜著堅果的外殼,一群人站著,聊著,被暮色籠罩著。我又見到了皮特。

          我稱贊他,“你太明智了。春天的時候儲存了那么多柴火。這個冬天,天然氣漲價,別人發(fā)愁,你從容淡定。不過,你還是要用天然氣燒水洗澡啊,你是不是也像其他鄰居那樣,一個星期只洗一次澡了?”

          他笑著說,“不至于。如果去健身的時候能順便洗澡,確實也能給家里省點天然氣。在家洗澡,就把水龍頭水壓減半,洗澡時間盡量縮短。把家里的燈泡換成LED節(jié)能燈,不再用爐火燒咖啡,改成電熱爐燒水,這些節(jié)能措施,還是有的。”

          在拜耳公司上班的女鄰居站在我們旁邊,微笑地點點頭。她也是在公司健身的時候順便把澡洗了。她是高收入的家庭,漲價的電和氣不會產(chǎn)生額外的經(jīng)濟負擔??墒撬匀幌氡M辦法節(jié)省能源。從5月開始,她就把家里的天然氣鍋爐關閉了3個月,不用熱水洗手和洗澡。進入秋天,氣溫降到十幾攝氏度以后,在家里也是人在哪個房間活動,才開哪里的暖氣。

          柏林的公寓,通常每個房間有單獨的暖氣控制器,可以選擇開關和調(diào)節(jié)溫度高低。冬天人們外出上班,就把暖氣設置到自動化,設定一定的溫度值(一般是18攝氏度左右),只有溫度低于設定值,鍋爐才運轉(zhuǎn)。如果關了窗戶,屋子就像個保溫杯,這得益于德國建筑物的節(jié)能改造工程。我住的公寓有110多年的歷史,20多年前做過節(jié)能改造。從墻壁上放電表的小黑洞里可以看到墻體的中間縱向鋪了一層棉絮一樣的保溫物質(zhì),窗戶也是兩層玻璃的,非常嚴實。建筑節(jié)能改造是一項偉大的科學工程,實現(xiàn)了冬暖夏涼,特別是在這場能源危機中,只要有屋子,就不會被凍死。

          60多歲的鄰居貝緹娜說,幾十年來,她的臥室基本不開暖氣,很多德國人喜歡開窗睡覺,認為能減少呼吸道的疾病。對暖氣需求最大的是客廳。她的女兒收入不高,夜里看電視,就裹一件厚衣服坐在沙發(fā)上。睡覺的時候,就打開中國制造的電熱毯。雖然電熱毯的功率挺高,可是覆蓋面積很小,并不會消耗太多電。這個冬天,在亞馬遜上、德國的報紙上都多了電熱毯和電熱片的廣告,人們用電產(chǎn)品來代替天然氣供暖。從今年8月開始,德國的電費回落了,可是天然氣的價格還是居高不下。為了更節(jié)省能源,貝緹娜的丈夫買了電動自行車去上班,代替開汽車。德國的火車是允許乘客帶自行車上去的?;疖囌居袩o障礙通道,馬路上的自行車和火車可以無縫連接。

          能源專業(yè)網(wǎng)站Heizspiegel提供的預測是70平方米的公寓,如果用天然氣供暖,2021年的供暖支出是820歐元,那么2022年就是1370歐元。這個數(shù)據(jù)只包括了半個冬天,還沒包括2023年1月至4月繼續(xù)漲價的供暖。

          貝緹娜給我看了她的家庭電費賬單。在德國,電力是充分市場化的,居民可以根據(jù)電價和對綠色電的喜歡,自由選擇不同的電力公司。貝緹娜選擇Vattenfall公司,她們一家三口居住在70平方米的房子,在2019年至2020年消費了2668度電,支付了934.95歐元;2020年至2021年,消費了2788度電,支付了1023.49元。如果保持相同的耗電量,2021年至2022年,電力公司網(wǎng)站的電費計算器顯示電費是1433歐元,同比漲幅大約40%。

          一份柏林普通家庭的電費賬單。電力公司會用圖表表示出該家庭當年和去年電力消耗的變化,以及德國同樣人口家庭的平均耗電量數(shù)據(jù)。圖片/羅潔琪

          能源帶動所有物價普遍上漲,黃油從1.5歐元漲到了3歐元,牛奶也從1.25歐元漲到了1.8歐元。“少買一點,按需消費”,這是很多德國人提醒我的危機哲學。10月,德國聯(lián)邦政府的統(tǒng)計部門公布的通脹率是10%,能源的消費漲幅是43%,食物的消費漲幅是18.7%。

          能源危機發(fā)生半年以來,這個社會沒有自上而下的統(tǒng)一口號,例如“一定戰(zhàn)勝這場危機”之類的。所有接受我采訪的人都說,“不知道啊,且走且看”。精明地算賬,改變?nèi)粘I畹募毠?jié),是無數(shù)個體的自發(fā)變化。

          社會的宏觀管理也相應地變化,例如柏林公立游泳池的水溫降低了1度,有自然采光的游泳池減少了燈泡的使用量。游泳是德國小學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必須接受每個星期一次的訓練,直到具備自救的能力。教練們已經(jīng)通知家長購買更加保暖的長袖款泳衣。至今游泳課并沒有因危機而取消。部分公共建筑物的廁所也取消了暖水供應,水龍頭只有冷水。我的“鄰居”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和氣候保護部率先節(jié)能,把大門口的路燈都滅了。政府呼吁居民節(jié)約能源,如果整體降低20%的消耗,德國有能力安然渡過危機。

          在社會保障方面,德國政府也增加了補貼。今年,每個家庭已經(jīng)一次性得到了300歐元的能源漲價補貼。原來按月發(fā)放的兒童生活津貼從每人219元提高到237歐元。如果家里有3個以上的孩子,這部分的漲幅會更高。可是,春風化雨式的普及,引起了民眾的不滿。他們認為,要把補貼分給真正被能源危機影響的窮人家庭,富人并不需要這300歐元。在危機中也要保障基本的社會福祉,保證人人支付得起住房、營養(yǎng)和社會文化活動所需的費用。

          在政策方面,德國并沒因危機而放棄此前作出的2045年實現(xiàn)氣候中和的承諾。2022年7月8日,德國政府通過了幾十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能源政策法案修訂,其中五項修訂法案旨在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2035年德國的電力供應將接近氣候中和,到2030年80%的電力必須來自可再生能源。德國將繼續(xù)推動退煤進程。盡管德國推遲了2023年燃煤電廠的退役時間,并重啟了備用電廠,短期增加的煤炭產(chǎn)量將主要用于替代天然氣電廠,減少天然氣發(fā)電。指導燃煤電廠重啟的《替代電廠備用法》明確規(guī)定,將德國燃煤電廠的重新啟用時間限制在2024年3月31日以前。

          在我這個外國人看來,不可否認危機帶來能源短缺和經(jīng)濟發(fā)展變緩,但是也讓德國社會在低碳生活方式中走得更遠。初來德國的時候,我對德國人的第一印象是“小氣摳門”,像祖母輩一般節(jié)省,消費的時候按歐分計算。我學會的第一句德語就是“太貴了”——這是每天都能聽到的一句話。鄰居請客,直接問我要吃幾十克面粉的面,按照人頭稱面粉下鍋。從那以后我才了解,我的胃需要配備100克面粉做的面條。讓德國人幫忙買豆腐,因為我事先沒交代清楚是哪款,人家就只買了半塊過來,理由是,“萬一不合適,不必浪費”。那半塊豆腐躺在包裝盒里,是我從沒見過的樣子。理性地用數(shù)據(jù)來計算生活,按需消費,共享物品,回收利用,真正地在生活細節(jié)中踐行氣候保護——這是3年后我對這些“土著”的新印象。當你在德國街頭找不到一根塑料吸管,只能用合法的紙吸管或者鋼鐵吸管的時候,你就會相信,面對能源危機,科學理性的社會管理和德國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作者為《財新周刊》前記者,現(xiàn)旅居柏林,為柏林工業(yè)大學歐盟能源法和國際能源法專業(yè)學?生。)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