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卡塔爾世界杯上,摩洛哥以1:0擊敗葡萄牙闖入四強,成為最大黑馬。與法國的半決賽,將繼續(xù)檢驗這支非洲勁旅的成色。
作為一支北非球隊,摩洛哥隊刷新非洲球隊世界杯成績紀錄的精彩表現(xiàn),也再度引起人們對這個國家的關注。
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陸的西北角,東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西臨大西洋,向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望,南部與撒哈拉沙漠相連。歷史上,摩洛哥曾是古羅馬帝國的屬地,也經歷過多個王朝的統(tǒng)治,還曾被法國和西班牙瓜分殖民。
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讓摩洛哥受到阿拉伯、猶太、西歐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形成包容且獨特的文化。摩洛哥前國王哈桑二世曾這樣形容:“摩洛哥是一棵根植在非洲,但葉子呼吸著歐洲空氣的大樹。”足球,大概就是其中的一片樹葉。
目前,摩洛哥共有九項遺產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且九項均為文化遺產。在足球之外,這個古老的國度還有更為豐富的文化瑰寶值得深入探尋。
非斯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1981年列入)
非斯城位于摩洛哥北部,是摩洛哥首個伊斯蘭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非斯城建立于9世紀,并在13至14世紀的馬林王朝時期發(fā)展至鼎盛,城內的伊斯蘭學校、宮殿、集市、清真寺等古跡基本都可追溯到這一時期。
非斯城內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卡魯因大學。公元9世紀,一名富商的女兒將繼承的遺產捐出,修建了卡魯因清真寺,除了禮拜之外,這座清真寺也開設了伊斯蘭教法、古蘭經誦讀等課程,成為修習穆斯林歷史和文化的伊斯蘭高等學府,也就是后來的卡魯因大學。
1912年,摩洛哥將首都遷至拉巴特,非斯的政治地位下降,但它仍然是摩洛哥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在文化和宗教信仰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譽為“西方的麥加”“非洲的雅典”。非斯城至今保留著數(shù)百座清真寺,古城堡、宮殿等也都散發(fā)著濃厚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整個城市呈現(xiàn)出典型的中世紀風貌,是阿拉伯世界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
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 (1985年列入)
馬拉喀什坐落于摩洛哥南部阿特拉斯山脈腳下,有“南方的珍珠”美譽。自公元11世紀建立以來,馬拉喀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摩洛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摩洛哥曾被一些阿拉伯人稱為馬拉喀什王國,而馬拉喀什在早期也曾被稱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英語名Morocco和法語名Maroc也源自馬拉喀什的柏柏爾語。
馬拉喀什保留了許多極具摩洛哥特色和藝術價值的建筑。比如建于11世紀的馬拉喀什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圖庫比亞清真寺,它的宣禮塔高達77米,頂部裝飾有金屬球和尖頂裝飾,被視為馬拉喀什的地標,是北非最美麗的清真寺之一。在清晨和黃昏時的柔和光線下,高聳的圖庫比亞清真寺最讓人驚嘆。
還有被譽為“不眠廣場”的德吉瑪廣場,從清晨到夜晚,這座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廣場上都有叫賣的攤販和雜耍的藝人,是非洲最為熱鬧和繁忙的廣場之一。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直到今天依然散發(fā)著生機與活力。
盡管地處沙漠邊緣,但馬拉喀什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生長著無花果樹、橄欖樹等各類植物,擁有廣闊的棕櫚樹林。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馬拉喀什的評價中,正是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和保存良好的文化賦予了其突出的意義與價值。
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1987年列入)
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是摩洛哥南部的一個古村,是前撒哈拉居民的聚居區(qū)。它位于阿特拉斯山脈中,地處一條跨撒哈拉沙漠的商業(yè)貿易線路沿線。
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被高墻圍起來,村中有十多處由泥土和干草建成的土屋,是摩洛哥黏土建筑的代表。村子里建有清真寺、公共廣場、商隊旅館、墓地等設施,四周還有用于輔助防御的箭塔。這些建筑的歷史不算悠久,其中最古老的建筑修建時間似乎也不早于17世紀,但它們采用的仍是一種古老的建筑方式,展現(xiàn)了前撒哈拉土建技術的圖景。
現(xiàn)在,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幾乎已經無人居住,大多數(shù)當?shù)鼐用穸甲≡趯Π洞迩f的現(xiàn)代住宅中。不過,阿伊特·本·哈杜筑壘村的特色建筑吸引了不少影視劇組來此取景,包括《權力的游戲》《角斗士》等。
歷史名城梅克內斯(1996年列入)
梅克內斯位于摩洛哥北部,地處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與非斯之間,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
公元11世紀,穆拉比特人在梅克內斯建造起了軍事城市。阿拉維王朝建立后,第二位蘇丹穆萊·伊斯梅爾將梅克內斯確立為首都,并征調大量歐洲俘虜和國內罪犯等來修建城墻、宮殿等建筑。有說法認為,伊斯梅爾是在聽聞法國路易十四興建凡爾賽宮后,才開始打造宏偉的皇宮建筑群,因此梅克內斯又被稱為“摩洛哥的凡爾賽宮”。
梅克內斯的建筑群由城墻、清真寺、花園、拱廊等組成,融合了馬格里布時期的伊斯蘭風格和歐洲風格。其中最著名的是蜿蜒數(shù)十公里的城墻和近30個古城門,梅克內斯也因此有“多門之城”的稱號。以凱旋、勝利之意為名的曼索爾城門是梅克內斯的一大標志建筑,也是歐洲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相融合的完美體現(xiàn)。整座城門鑲滿了伊斯蘭花紋和阿拉伯經文,極為壯觀。據(jù)說城門的設計者原本是基督徒,后改信伊斯蘭教,它因此有了不一般的宗教含義。
此外,愛馬的伊斯梅爾還精心設計和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馬廄和糧倉,飼養(yǎng)數(shù)百匹戰(zhàn)馬并儲存王室專用糧食及皇家御馬的糧草。不過,這個大型馬廄在177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遭到破壞。
伊斯梅爾在位期間平定內亂、收復失地、發(fā)展對外貿易,保障了摩洛哥的政治穩(wěn)定和經濟繁榮,這一時期被認為是摩洛哥的一大黃金時期。千年過去,恢宏的梅克內斯古城依然向后人展示著摩洛哥當年的繁榮。
瓦盧比利斯遺址(1997年列入)
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瓦盧比利斯遺址是古羅馬遺址的一部分,也是摩洛哥最大、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瓦盧比利斯占地約42公頃,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有腓尼基人、迦太基人聚居于此,它還曾是北非古國毛里塔尼亞的首都。公元40年,古羅馬帝國占領瓦盧比利斯并在此建立營地,將它作為侵略非洲的重要前哨。在古羅馬統(tǒng)治下,瓦盧比利斯迅速發(fā)展,到公元2世紀時已經建成教堂、凱旋門、神殿、廣場等許多大型公共建筑,逐漸成為古羅馬帝國在非洲的重要行政城市。與此同時,瓦盧比利斯的農業(yè)也極其富饒,通過橄欖種植獲取了許多財富。
公元3世紀,羅馬人放棄非洲,瓦盧比利斯也被遺棄。直到公元8世紀,伊德里斯一世來到瓦盧比利斯,逐漸建立起伊德里斯王朝——這被認為是摩洛哥歷史上首個統(tǒng)一的王朝,也是摩洛哥的首個阿拉伯王朝,是摩洛哥國家的開端。
從史前到伊斯蘭時期,瓦盧比利斯見證了多個文明的變遷。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瓦盧比利斯遭到損毀。不過,依然有一些凱旋門和劇場的白色石圓柱被保存下來,考古中還發(fā)現(xiàn)了相對完好的鑲嵌壁畫、維納斯像等藝術品。與其他古羅馬遺址不同的是,瓦盧比利斯還保留了許多精美的馬賽克地磚,展示著古羅馬的華麗工藝及人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
締頭萬城(原得土安老城)(1997年列入)
締頭萬城位于摩洛哥中部偏東,由于城里的建筑多為白色,又被稱為“白城”。公元8世紀之后,締頭萬城成為摩洛哥和伊比利亞半島的重要連接點,為歐洲和北非的往來,以及西班牙和阿拉伯文明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締頭萬城本身也是這種文化交融的見證與突出展現(xiàn),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摩洛哥和安達盧西亞文明的真正綜合體”。15世紀,締頭萬城被西班牙占領后,被西班牙驅逐出境的難民重建了城鎮(zhèn),整體規(guī)劃和建筑風格也因此深受安達盧西亞文明的影響。1912年,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又將摩洛哥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區(qū)劃給西班牙,即西屬摩洛哥,締頭萬城又成了這一時期西屬摩洛哥的首府。
締頭萬城的古城區(qū)被5公里長的城墻包圍,其間共有7扇城門可供進入。城內的街道連接著城門,并通向廣場等開放空間、清真寺等公共建筑、商業(yè)區(qū),以及半私人的住宅區(qū)。締頭萬城的工藝美術學校和國家美術學院在當?shù)胤浅S忻?,事實上,它的藝術發(fā)展也離不開安達盧西亞文明的影響。
索維拉城(原摩加多爾)(2001年列入)
索維拉城是摩洛哥西部的沿海港口城市,西邊就是廣闊的大西洋,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是18世紀中晚期防御城市的典型代表。
早在16世紀,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就曾試圖占領擁有優(yōu)越地理位置的索維拉,但都沒有成功。18世紀時,當時的摩洛哥蘇丹選擇索維拉作為軍事防御和貿易城市,希望把這個倚靠大西洋的小城變成皇家港口和摩洛哥對外開放的商業(yè)中心。他請來歐洲建筑師和工程師建造城市,因此,索維拉城的建筑大多以同時期的歐洲防御建筑為標準,又融入了北非的地方特色,伊斯蘭建筑風格與歐洲軍事防御原則實現(xiàn)了協(xié)調與融合。
自建成以來,索維拉就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海港,使摩洛哥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實現(xiàn)了連接。在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期間,索維拉一直是非洲和歐洲間主要的大西洋商業(yè)中心之一。
貿易的交流自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索維拉因此成了一個多元的文化中心。不僅聚集了阿拉伯人、非洲人、歐洲人等族裔,也有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等宗教信徒,索維拉甚至一度成為北非唯一一個猶太人數(shù)量超過穆斯林的城市。
如今,憑借沿海地區(qū)常年溫和的氣候,索維拉也成為摩洛哥最宜人的旅游城市之一。滑翔傘、沖浪深受旅行者喜愛,豐富多元的旅游文化也讓它更有魅力。
馬扎甘葡萄牙城(杰迪代)(2004年列入)
馬扎甘葡萄牙城是葡萄牙的探險家在前往印度途中在非洲建立的第一批定居點。16世紀初,馬扎甘被建設為大西洋海岸的防御殖民地。馬扎甘要塞中的城墻、堡壘等防御工事具有葡萄牙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軍事設計風格,是這一風格最完整的體現(xiàn),相比摩洛哥其他類似風格的防御工事保存得更為完好。
1769年被摩洛哥人奪取后,馬扎甘更名為杰迪代,并在19世紀中葉重新修復,成為商業(yè)中心和包容多元文化的社會。馬扎甘見證了歐洲與摩洛哥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融,也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的文化藝術風格變遷。馬扎甘城中至今保留了許多葡萄牙風格的建筑古跡,包括城墻和堡壘、儲水箱、哥特式天主教堂等。
拉巴特:當代首都與歷史古城(2012年列入)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與摩洛哥的其他文化遺產不同,列入文化遺產的拉巴特同時包含老城和新城。
拉巴特老城建立于12世紀,城內未完工的哈桑清真寺和哈桑塔是拉巴特城最著名的地標。哈桑清真寺原本將成為摩洛哥乃至西方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但主導建造該寺的哈里發(fā)蘇爾曼在12世紀去世,清真寺的建設因此暫停,哈桑塔的高度也停留在44米。1755年地震后,清真寺?lián)p毀,留下300多根斷柱。
拉巴特新城是1912年至1930年法國作為摩洛哥保護國時期設計和建設的,包括皇家行政區(qū)、住宅、商業(yè)開發(fā)區(qū)等部分,還有一座植物園兼游樂園。
新城的規(guī)劃體現(xiàn)了保護國時期對于首都的構想。在尊重和保護早期阿拉伯王朝的紀念碑和建筑等歷史古跡的基礎上,新城融入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城市規(guī)劃思路,比如公共空間的連貫性、公共服務的理念等,形成了當代摩洛哥的獨特風格。
拉巴特見證了20世紀早期歐洲思想的傳播、對摩洛哥本土風格的適應及影響,是穆斯林歷史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交流融合的產物,也是對古城進行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的杰出案例。
(圖片均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作為為足球賽事打造的機器人方案,宇樹在介紹頁面展示了G1-Comp踢球、傳球、繞圈轉向、跑步的能力,并表示能夠通過RoboCup SDK來二次開發(fā)。
要推動“三大球”振興發(fā)展,以足球改革為突破口,統(tǒng)籌推進“三大球”改革,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在20世紀20年代,大家因為石油而來沙特;在21世紀20年代,大家因為旅游而來沙特。旅游業(yè)是(沙特的)新石油。”沙特旅游局的首席執(zhí)行官法赫德曾如此表述。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杜兆才的行為構成受賄罪,數(shù)額特別巨大,應依法懲處。
湖北省石首市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中國足球協(xié)會戰(zhàn)略規(guī)劃部原部長戚軍受賄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