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全口徑”春運數據并未低于2019年
按照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fā)送旅客”,春運數據乍一看是顯著低于預期、顯著低于2019年的。以返程高峰(春節(jié)假期的后三天)為例,2023年返程為1.3億人次,2019年返程為2.3億人次,2023年僅為2019年的56%,但這顯然與我們的“人山車海”的感受不同。
主要的問題或許是統(tǒng)計口徑的原因。春運人數統(tǒng)計,實際僅僅是“公共交通”(公路是大巴等公共交通),而實際上春運的主力是—“自駕”。交通運輸部應急辦副主任表示,“預計自駕出行占比六成以上”、“高速公路小客車流量占交通總流量的比重,從1月7日的76%,持續(xù)提升至1月18日的88%。”
由于返鄉(xiāng)較為分散,我們統(tǒng)計更為可比的返程高峰。2023年返程高峰,公共交通1.3億人次,自駕1.6億輛,自駕假定每輛車載3人,則自駕占比為:
1.6*3/(1.3+1.6*3)=79%
數據與交通運輸部的發(fā)言一致。因此,自駕才是春運的主力,而2023年返程高峰,自駕比2019年高大約24%。因此,盡管公共交通的春運比2019年低很多,但實際上整體的春運與2019年相差不大。按照“公共交通+自駕”的春運全口徑,2023年返程高峰為6.1億人次(公共交通1.3億人次+自駕4.8億人次),2019年返程高峰為6.2億人次(公共交通2.3億人次+自駕3.9億人次),2023年返程高峰為2019年的98%。這就與2023年春節(jié)期間人流量較為密集的直觀感受相符。
另一個佐證是遷徙指數,2023年遠高于2019年,原因也在于遷徙指數反映的是自駕。
旅游收入是更直觀的指標
春節(jié)期間的消費主要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電影票房,一個是旅游。
電影票房的分歧較大,樂觀來講是歷史次高,悲觀來講比2021年低很多。我們認為票房的參考意義有限,不需要太多解讀。首先,票房受到影片的質量、題材、票價、有影院城市的人口數量(返鄉(xiāng)的地方可能沒有影院)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其指示經濟的有效性并不好。歷史上看,票房和消費數據相關性較差。
更重要的是,票房數據占消費的比重較低,實際上起不到“見微知著”的效果。春節(jié)期間,票房收入在十億量級(2023年67億),而旅游收入是千億量級(2023年3800億),兩者相差足足有50倍以上。所以,相對于電影票房,我們更關注旅游。
文旅部數據顯示:2023年旅游人次3.08億人次,同比增長23.1%,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1%。對于這個數據,多數分析是“旅游恢復,但較2019年仍有較大差距”。這是較為表面的結論,因為假如防疫優(yōu)化后的首個節(jié)假日旅游收入就已經超過疫情前,那就沒有必要再提“穩(wěn)增長”。另外,將2020年以來所有假期旅游的人次恢復率和收入恢復率畫到一張圖上,可以解讀出三點信息:
(1)2023年春節(jié),無論是人次還是收入,恢復情況均超過2022年的任何一個假期,甚至已經逼近2021年的高點。
(2)此次疫后恢復的斜率,遠遠高于2020年。也就是說,所謂的“疤痕效應”,這一次要比2020年弱得多。
(3)這張圖的走勢,與經濟的走勢,甚至股市的走勢相關性較高。將滬深300指數添加到圖上后可以明顯看出,滬深300與旅游人次在方向上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此次旅游人次恢復情況,比股市的漲幅要好得多。因此,我們認為資本市場的“疤痕效應”或許較強,但居民的“疤痕效應”很微弱。
我們認為,市場可能低估了防疫優(yōu)化的作用。很多人研究其他國家放開的經驗,發(fā)現(xiàn)經濟似乎沒怎么恢復,但問題是我們需要對照防疫措施和中國較為相似的國家。我們認為,與中國防疫真正可比的只有越南,而越南2021年10月放開之后,經濟恢復是極為迅速和明顯的。
房地產數據不應在春節(jié)解讀
房地產成交有一個規(guī)律:在工作日高,而在周末、節(jié)假日低,每年春節(jié)的成交量都是當年的最低值(只有正常工作日的1/50),因此這個數據意義不大,甚至應該作為異常值被剔除。比如正常時期成交量100,第一年春節(jié)成交量2,第二年春節(jié)成交量1,春節(jié)成交量同比下降了50%,但沒有任何意義。2023年春節(jié)假期的房地產成交量比2021-2022年低很多,其實表明返鄉(xiāng)、旅游情況好。春節(jié)期間的房地產數據不需要關注,但2-3月的房地產銷售,確實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對于資本市場,2023年轉債表現(xiàn)或將更好
2023年是反轉之年,因此,我們認為2023年轉債或將較為全面的上行。我們認為,對于2023年股市,價值,還是成長,其實不是關鍵;關鍵可能在于,大盤,還是小盤。重點在于,確定性。大盤受益于內需回升,是確定的。
重點推薦:確定性受益于內需回升的大盤龍頭,包括但不限于:互聯(lián)網平臺、銀地保、食品飲料、醫(yī)藥、家電、新能源、半導體等的大盤龍頭公司。
對于純債而言,2023年機會是跌出來的。目前并未看到債市情緒恐慌,因此維持中性偏空。
風險提示
政策變化超預期;疫情擴散超預期。
本文作者:陳曦,開源證券固收首席;聯(lián)系人:張鑫楠
根據月度初步數據綜合預估:2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fā)銷量84萬輛,同比增長82%,環(huán)比下降5%;今年1-2月累計批發(fā)173萬輛,同比增長49%。
交通基礎設施類REITs成交額占市場近三成
第一財經每日早間精選熱點新聞,點擊「聽新聞」,一鍵收聽。
今年春運期間的平均票價要比2024年同期便宜不少,而國產飛機在春運期間的運營成績,也與同座級其他機型有一定差距。
較去年春運多發(fā)送旅客近700萬人次,增長近8%,創(chuàng)春運旅客發(fā)送量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