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古錢幣,已經(jīng)成為愛好者欣賞書法、沉迷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載體。手中把玩一枚“淳化元寶”,讓我們來賞析宋人在澆鑄錢幣時立體呈現(xiàn)漢字書法筆意的嘗試。
大多數(shù)的方孔圓錢,文字是整體凸出于地章,和邊郭,內(nèi)郭呈于一個平面。而在部分宋錢上,可以看到某些筆畫于收筆處逐漸縮小,常見有“大觀通寶”的“大”字的一捺、“觀”的最后一筆豎彎鉤之鉤,又見“崇寧通寶”的“寧”字的丁之鉤、“通”字的走字底。它們或表現(xiàn)收筆徐徐余韻,或表現(xiàn)筆鋒銳利。而莽錢中的懸針篆也于豎筆末端呈現(xiàn)針尖之狀。及至明朝,“洪武通寶”的“點”之筆畫仿佛一眾水滴游于地章,周行卻不逾矩。
而筆者手中的這枚正字行書“淳化元寶”,完全不同于一般古錢的鑄造,每一個字的筆畫都有立體的澆鑄,仿佛漢字書法的立體浮雕。
“淳”字的三點水連寫最后一筆漸收縮,“子”之最后一筆連寫處呈凹縮之狀,前者上提舒暢,后者勾連輕盈。
“化”字,單人旁之豎筆末端提筆小鉤收縮,右邊之一撇之小鉤、豎橫鉤之鉤末端都呈現(xiàn)收縮,但都馭筆克制,流中有留,也是配合外廓圓輪之勢的走筆。
“元”字則是方孔圓錢上四字中走筆最為瀟灑流暢,上部連筆之處凹縮,末筆豎橫鉤之鉤末端漸縮,筆捷而神采,卻不浮滑輕巧。“元”字的這種鑄造處理可以見于銀幣的“淳化元寶”和一些宋錢。
“寶”字的寶蓋頭之右鉤,“爾”部首,都有明顯低凹之變,“貝”部首之撇捺都有克制的收縮。寶蓋頭之右鉤,“爾”部首的低凹之變,感覺削弱了內(nèi)郭之方型豎框的壓制,使得下體之“貝”部首端正卻不單板,最終 “寶”字整體莊重沉著。
上述四字的這種筆畫凹凸立體,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了書法的點畫筆力。我們仿佛看到書寫者宋太宗凝神運力,線條流動而有力度,字體筋骨遒健。連筆處的立體凹縮仿佛書寫者提筆壓力漸減,留墨深化程度和燥潤細微差異,直觀地表現(xiàn)了線條弧度美,所謂“不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錢文易受外圓內(nèi)方之輪廓的形式束縛,但此枚錢幣的立體的筆劃和布局,借勢而生力,“疏可走馬”,互相呼應(yīng),“顧盼朝揖出其中”。這件可以撫摸的立體錢文書法,是一件質(zhì)感或“重如崩云”、或“輕如蟬翼”的浮雕作品。
“淳化元寶”草書的澆鑄亦有此筆畫線條立體之嘗試。
《資治通鑒》卷第十五【宋紀十五】有關(guān)“淳化元寶”有專門記載:國初錢文曰“宋通元寶”。乙未,改鑄“淳化元寶”錢,帝親書其文,作真、行、草三體。自后每改元必更鑄,以年號元寶為文。宋太宗開啟御書錢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對文錢”的樣式。“對文錢”是指同一年號錢,大小、重量、形制、錢文內(nèi)容完全相同,但錢文的書法則不同。于是皇帝的書法伴隨著錢幣,流通于宋朝的每一個城鄉(xiāng)商肆,流轉(zhuǎn)于每一個子民手中。被蘇軾贊譽“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的王禹偁,在淳化年間兩度被貶?!秷蛏教猛饧o》卷四十三記錄一則軼聞。前世“錢”未有草書者。淳化中,太宗始以宸翰為之,既成,以賜近臣。崇寧、大觀御書“錢”,蓋襲故事也。王元之謫商于,有詩云:“謫官無俸突無煙,唯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御書錢。”
上個世紀80年代發(fā)現(xiàn)的宋代“淳化元寶”佛像金錢、銀錢,正面是御筆書法,背面則是佛像浮雕凸出約2mm。其中銀錢的御筆行書每一字筆畫也有稍許立體的變化,如“淳”字“子”部首的上提收尾,“化”字右邊部首的一撇等。但整體氣象純正莊嚴,書者的克制藏鋒顯示了內(nèi)心崇佛的敦厚平和。
熟悉中國書法歷史的人都會因為《淳化閣帖》而對“淳化”二字心生崇敬。那是淳化三年的盛事,宋太宗令出內(nèi)府所藏歷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nèi),名《淳化閣帖》,是我國歷史上可見最早的一部叢帖??逃跅椖景迳?,用澄心堂紙、李廷硅墨拓出。原版焚毀于仁宗慶歷年間宮中火災(zāi),祖刻拓本流傳千年,已是珍貴無比。
而所幸的是,我們還可以摩挲“淳化元寶”古錢,揣想那個書法肆意流行的年代,揣想創(chuàng)造了書法立體主義的宋太宗和工匠們。
小記:錢文每一字立體浮雕,呈現(xiàn)書法筆意,這樣澆鑄的古錢精品,似乎稀少。立體鑄造工藝要求高,大多數(shù)普品往往反映不出筆畫精微。筆者孤陋寡聞,今拋磚引玉,以共同探討中國古代鑄幣這一特殊的書法藝術(shù),且命名為中國古錢上的書法立體主義。
所列示照片除有“華夏古泉網(wǎng)”水印之圖片外,均為顧則行攝影。
(作者顧繼東為貨幣研究資深作家)
書法從未脫離寫字而存在。
趙樸初藝術(shù)館即日起正式向公眾開放。
OpenAI宣布新的安全委員會由CEO奧爾特曼等人領(lǐng)導(dǎo),且公司已開始訓(xùn)練下一個前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