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擴大內需戰(zhàn)略規(guī)劃綱要(2022—2035年)》。同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202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均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重點工作之首,提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ōu)先位置,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在此背景下,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舉辦“擴大內需戰(zhàn)略與提升居民消費問題研究”課題研討會,邀請相關政府部門專家、高校院所學者、市場主體代表建言獻策。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參會并作專題發(fā)言。
丁安華表示,擴大內需不僅包括消費,也會涉及投資的問題。建議聚焦居民部門,集中研究居民部門的消費問題或居民部門的基礎行為問題。從宏觀長期的角度,提升中國消費的重點在于居民部門的消費。同時,他建議關注中國居民部門金融行為的變化。目前我國主要問題為超額儲蓄,我國居民部門的經濟行為和金融行為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需要形成政策建議以推動居民發(fā)揮消費的潛力。
第一,“擴大內需戰(zhàn)略與提升居民消費問題研究”這一選題契合當前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擴大內需”的問題不僅包括消費,也會涉及投資問題。我建議進一步聚焦,集中分析居民部門的消費問題或者居民部門的經濟行為問題。這一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大部分是針對企業(yè)部門,例如減稅降費,并沒有特別的政策工具針對居民部門,這點應引起高度重視。我們似乎不太善于出臺應對居民部門的刺激政策,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尤為明顯。西方國家可以直接針對居民部門派發(fā)現金激勵,我國的主要刺激政策則是針對企業(yè)部門的,長期以來我們的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是企業(yè)的附屬物,企業(yè)好了居民部門就好了,現在看起來并非如此。尤其是提升居民消費問題,急切需要形成一整套提升居民部門消費的政策工具和方法。
第二,聚焦居民部門。居民部門是所有經濟工作的出發(fā)點,也是所有經濟工作的最終目標。從宏觀的最重要恒等式出發(fā),中國的收入、儲蓄、投資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當前的格局,其原因何在?儲蓄率偏高,消費率偏低,儲蓄轉化為投資一方面使得供給能力偏強,國內消費偏弱,供給能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外需消化,體現為凈出口。我相信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一宏觀的恒等式“收入=儲蓄+投資”會發(fā)生重要的變化,加上出口的角度考慮外需走弱的宏觀環(huán)境,在“雙循環(huán)”背景下居民消費的增長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提升中國消費的重點在于提升居民部門的消費。
第三,中國居民部門的金融行為發(fā)生變化。金融行為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來觀察。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去年和今年住戶部門新增人民幣存款非常高。去年新增人民幣存款高達17.8萬億,比前年增加了將近8萬億。今年一季度住戶部門新增存款9.9萬億,與2021年全年新增規(guī)模一致。市場對居民存款大幅上升產生熱議,有觀點認為十萬億的超額儲蓄可能會為消費復蘇帶來強大的動力。但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儲蓄是經濟學的概念,“收入-消費=儲蓄”,但是在中國語境下一般人理解儲蓄就是存款。目前我們的研究已經證明了新增的存款并不一定能夠轉變?yōu)橄M,因為存款是我國儲蓄的一種方式,是居民資產負債表中眾多資產科目的一種而已。重要的是,居民存款上升恰恰是居民收縮資產負債表行為的一個表現。
建議課題研究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fā),一是從收入形成消費和儲蓄的關系出發(fā);二是從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和規(guī)模演變出發(fā)。疫情三年超額儲蓄存款大概有10萬億,超額儲蓄來源于幾個方向,消費的降低轉變?yōu)閮π畲嬖阢y行,也有股票市場的資金因為市場不好回流到存款,也包括房地產銷售減少資金回到存款,以及理財贖回等因素。超額存款對銀行帶來的影響很明顯,存款增多,信貸需求不足,貸款定價降低低,最高評級貸款利率大概為2.6%,結構性存款利率大概為3%,企業(yè)可以低價獲得貸款在轉為高定價存款,存在資金套利空間。這本身并不正常。
這個問題說明我國居民部門的消費行為和金融行為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需要關注,最終需要形成政策建議來推動居民發(fā)揮消費的潛力。事實上,居民部門的消費是擴大內需的核心問題。目前疫情帶來的傷疤還存在,對居民部門在消費、投資、儲蓄以及加杠桿等一系列的經濟行為上都產生了深遠的變化。一方面,居民部門的存款(主要是定期)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信貸需求不足,居民的消費開支也不足,形成了經濟循環(huán)中的堵點。這些問題都需要理論來解釋,需要政策來應對,核心是信心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擴大內需戰(zhàn)略與提升居民消費問題非常重要,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核心問題。其次,從研究的路徑而言,需要自上而下地從收入分配、收入所構成的儲蓄和消費的關系進行分析。居民消費跟收入,進而與就業(yè)相關。目前就業(yè)分配結構上的問題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不均。但是,現實中“共同富裕”帶來的是收入預期下降,央行住戶調查也表明公眾對未來收入的感受和未來預期都在下降。最后,建議從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的演變來討論提升消費的潛力。更多的儲蓄傾向和更少的消費傾向,是當前經濟中的突出現象,這一現象必須破解。因此,研究居民消費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義。
我自己的建議是進一步聚焦課題研究的內容,從居民經濟行為出發(fā),最后落腳在經濟政策。切入居民部門的經濟行為,這恰恰是長期以來研究比較缺乏的內容。
(丁安華為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2025年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申報工作,擬支持不超過20個城市,中央財政將給予每個城市2億元至4億元補助資金。
將會根據外部形勢的變化及時推出增量政策,豐富的政策工具箱是應對外部沖擊和挑戰(zhàn)的保障。
“企業(yè)儲蓄中大量來自國有企業(yè),而這部分資產收益并未直接用于消費。若能將一部分國有股權劃歸社?;穑绕涫浅青l(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并將國有股權資產收益用于支出,便可將“不能消費”的資產轉化為“可以消費”的資源。”
居民中長期貸款的增長與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緊密相連。
在國家促進內需的政策導向下,乘用車市場穩(wěn)內需的效果將持續(xù)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