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評論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從北京到杭州,亞運背后中國的變與沒變

          第一財經(jīng) 2023-09-19 11:16:36 聽新聞

          作者:土哥涅夫    責編:任紹敏

          期待杭州亞運會能發(fā)揮當年北京亞運會的作用,助力中國這艘大船,繼續(xù)勇往直前,最終成功穿過“歷史的三峽”。當然前提是,今天的中國仍能保持改開初期的朝氣、銳氣、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

          1

          這幾天,杭州亞運會火炬在浙江各地傳遞。連帶著,朋友圈也被各種關于火炬?zhèn)鬟f及火炬手的報道給刷屏了。中間偶爾還能刷到一兩段1990年北京亞運會火炬在浙江傳遞時的舊聞視頻,看了讓人不禁感慨: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辦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受重視程度一點不亞于18年后的北京奧運會。在當時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受全國矚目。

          就拿圣火傳遞來說吧,本次杭州亞運會圣火采集自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大莫角山,在西湖涌金公園廣場點燃,隨后在湖州、嘉興、紹興、寧波、舟山、臺州、溫州、麗水、金華、衢州等城市依次傳遞,最終回到杭州。全程都在浙江省內(nèi)進行。

          而當年北京亞運會的圣火火種則是由藏族姑娘達娃央宗在海拔7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腳下采集,然后空運至北京,在天安門廣場點燃更多的火炬,分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四路進行“亞運之光”火炬?zhèn)鬟f,整個傳遞過程遍及中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行程18萬多公里,參加者達1.7億之眾。

          其中,中南線火炬從海南開始傳遞,經(jīng)過廣東、福建、江西等省后來到浙江。在浙江省內(nèi),火炬一共傳遞了五站,分別是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嘉興。從當時的影像資料看,火炬每到一地,都會引發(fā)如山如海的人潮。比如在杭州,舉行火炬交接儀式的武林廣場由于市民爭睹亞運圣火,現(xiàn)場被圍得水泄不通,致使交接儀式不得不推遲22分鐘進行。

          與火炬?zhèn)鬟f一樣火的,還有韋唯、劉歡合唱的主題曲《亞洲雄風》: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

          對于很多像我這樣的85后來說,對北京亞運會本身的印象其實并不深刻,但《亞洲雄風》的旋律以及熊貓盼盼的形象,卻是貫穿童年的難忘回憶。

          在那屆亞運會上,中國派出了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代表團,總計838人,其中運動員670人。他們在賽場上30次打破亞運會紀錄,為中國奪得了183金、107銀和51銅,獎牌數(shù)遠超其他國家,從此一舉奠定了中國在亞洲體壇的霸主地位。

          可以說,從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到1992年的南方談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我們將南方談話視作改革開放的第二階段,那么北京亞運會既是第一階段的成果展現(xiàn),也是開啟新一階段的前奏。

          它不僅讓當時還沒有很多國際交往經(jīng)驗的中國人看到了世界的模樣,也讓世界領略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新面貌、新氣象,從而為10年后中國的全面融入世界做了彩排和預演。

          2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人過得依然算不上幸福。

          雖然經(jīng)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但多數(shù)普通職工的月薪也才三五百元。記得那時候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是800元,但我卻覺得好高啊,高不可攀難以觸及,甚至有些羨慕那些有資格繳納個稅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像我這樣工廠子弟眼中的“高收入者”。

          更重要的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伴隨國企改革,大量職工下崗,有些家庭的生活質量大幅度后退。

          中國人真正開始享受改開紅利,是在2001年入世以后。21世紀的頭十年,算得上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黃金十年”,不僅經(jīng)濟上保持著每年兩位數(shù)的高速增長,對外交往方面也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融入到國際社會和世界市場。當時人們最愛說的一個詞,就是“地球村”。

          作為這種交流的反映,這一時期,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相繼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四場高規(guī)格的國際賽會或展會。

          這其中,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無疑是兩大最為高光的時刻。

          確實,在經(jīng)歷了北京奧運會金牌榜第一的競技成功后,國人對于體育賽事“唯獎牌論”越來越不感冒,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重心也逐漸從競技比賽轉向全民健身。但對于舉辦地廣州來說,2010年的亞運會卻是其城運的巔峰時刻。

          自從1989年超過天津,GDP總量躍居全國第三以來,廣州這個“千年商都”已經(jīng)在第三城的位置上坐了20多年。站在當時的維度,面對一眾省會及津渝兩大直轄市,廣州依然可以說是傲視群雄、睥睨四方。

          但以后視鏡的角度審視那時的廣州,隱憂其實已經(jīng)初露端倪。由于未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數(shù)字產(chǎn)業(yè)的風口,廣州此后的經(jīng)濟增速便開始逐步回落。2016年,廣州GDP被深圳趕超,讓出了第三城的寶座。之后的2017、2018、2021年,又數(shù)度被重慶超過,未來能否保住第四城位置,依然存有懸念。

          至于本屆亞運會的舉辦地杭州,那年初剛送走了中國臺灣媒體人陳文茜口中“杭州繼千年蘇東坡后的又一個好官”。此前十年,在其治下杭州“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fā),跨江發(fā)展”,市容面貌煥然一新,城市格局逐步打開,開始從“西湖時代”邁入“錢塘江時代”。但交通短板依舊明顯、產(chǎn)業(yè)結構仍偏傳統(tǒng),諸如阿里等新興企業(yè)雖已創(chuàng)立,但還處于發(fā)展初期,尚不具備賦能城市的實力。

          總體來說,2010年時的杭州,還是一座較為普通的二線省會城市,綜合實力跟廣州還相距甚遠,“北上深杭”的口號也還要再等很多年才出現(xiàn)。所以哪怕是最大膽、最自負的杭州人也很難想到,僅僅13年后,杭州會接過廣州的接力棒,成為第三座舉辦亞運會的中國城市。

          3

          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時,父親36歲,正好是我如今的年紀。從北京到杭州,兩屆亞運會,33年光陰,兩代人已完成了更替。

          在此期間,中華大地因為改革,因為開放,同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0年時,中國全年GDP才1.89萬億人民幣,折合3608.58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十,還不及人口4700萬的西班牙,僅為同期美國GDP(59631.4億美元)的6.05%。即使在亞洲,中國經(jīng)濟總量也只占6.8%,而日本占比為58.8%。

          33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jīng)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去年GDP超過121萬億人民幣(約合18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70.7%,分別較北京亞運會召開當年增長了64倍和11.9倍。

          而作為本屆亞運會舉辦地的杭州,1990年時城區(qū)人口才剛剛破百萬,430平方公里的市區(qū)面積更是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shù)第一?,F(xiàn)如今,杭州市區(qū)面積已擴大至8002.8平方公里,超過上海、南京,成為長三角面積最大的城市。城區(qū)人口逼近千萬,即將邁入超大城市行列。

          可以說,正是國力的急劇壯大,城市化的狂飆突進,使得33年前需要舉全國之力承辦的亞運會,如今僅依靠一省甚至一市之力,就能辦得令世界嘖舌稱贊。

          毫無疑問,亞運會的舉辦令杭州城市經(jīng)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用浙江工業(yè)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杭州改革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偉強的話來說,G20峰會之后,杭州開啟了“城市國際化”的新征程。

          對于主城區(qū)偏小、軌道交通不便、全國堵車排名高居第二的杭州來說,舉辦亞運會是擴展城區(qū)規(guī)模、改善交通擁堵、提高宜居指數(shù)的難得歷史機遇。

          但如果亞運會的價值僅限于一城一地的改變,那么顯然有些辜負申辦的初衷。事實上,這屆經(jīng)歷了疫情考驗,雖有延期卻最終成行的特殊亞運會,本身就像是一個隱喻:當今世界灰犀牛、黑天鵝層出不窮,但中國對于全球化方向的堅守初心不變。而“心心相融,@未來”的亞運口號,更是中國對于世界的一次溫情喊話,寄托著中國人與地球村里的其他“村民”心心相融、和合相親,攜手努力共同創(chuàng)造未來的美好愿望。

          這個愿望能否實現(xiàn),幾天后就將見分曉——當然真正的影響可能要等到多年以后回望才能看清。

          作為一個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黃金時代的新杭州人,我衷心期待,杭州亞運會能發(fā)揮當年北京亞運會的作用,助力中國這艘大船,繼續(xù)勇往直前,最終成功穿過“歷史的三峽”。當然前提是,今天的中國仍能保持改開初期的朝氣、銳氣、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平和而不偏狹、友善而無惡意地對待這個充滿變數(shù)卻依舊生機勃勃的世界。

          (作者系長三角區(qū)域城市觀察家、“為父親寫史”計劃發(fā)起人、公眾號“三土城市筆記”主理人)

          第一財經(jīng)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