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關于國民生活的基礎調查,將日本民眾的年收入劃分為高中低三個階層:1000萬日元以上、500萬~1000萬日元和500萬日元以下。該調查結果顯示,低收入者在三個階層中增至60%。
曾經令人羨慕的“一億總中流”(高收入占比20%、中收入占比40%、低收入占比40%)的收入結構經過泡沫經濟破滅、世界金融危機、東日本大地震、新冠疫情、經濟持續(xù)低迷的磨難而解體,向著中收入階層萎縮、低收入階層擴容的貧富型收入結構演變。日本輿論認為,在人工智能普及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沖擊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將導致失業(yè)者增加,低收入階層將進一步擴容,有可能超過70%。
“老后2000萬日元問題”
上述收入結構的變化自然對日本老齡化問題產生傳導性影響,老年人的低收入階層隨之擴容。加之近一兩年物價不斷上漲和社保費增加等題材導致了可支配收入不斷縮水(厚生勞動省3月7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實際工資收入連續(xù)22個月同比減少),使日本民眾越發(fā)擔憂老后的生計。于是,“老后2000萬日元問題”成為熱議,意思是說,僅靠國民年金(養(yǎng)老金)不足以維系老后生計,還需要攢足2000萬日元(約合97.7萬元人民幣),以補貼養(yǎng)老金之不足。
要攢足2000萬日元,需要在領取年金(一般65歲)之前20年每月存10萬日元。年輕人還有時間和精力來規(guī)劃自己的錢袋子,但已經步入老后生活的老年人是否具備補貼養(yǎng)老金不足的存款,令日本社會廣泛關注。
日本的國民年金由老齡基礎年金和厚生年金構成,需要繳足40年的社保金方可滿額領取國民年金,未繳足者被相應扣發(fā),且根據繳納社保金的時間和在職收入情況,所領取的年金數額不一。
厚生勞動省公布的2022年度“厚生年金保險·國民年金事業(yè)之概況”顯示,國民年金的平均額為:老齡基礎年金5.6428萬日元+厚生年金16.7388萬日元,合計為22.3816萬日元。
另據日本政府總務省的“令和4年(2022年)家計調查”結果,65歲以上夫婦二人家庭(無再就業(yè))的平均每月消費支出額為23.7萬日元。年金實際收入為24.6萬日元,扣除稅費后可支配年金收入為21.4萬日元。據此,每月的收支差額為2萬多日元,每年的收支赤字為24萬日元,25年(90歲以上長壽群體)達到600多萬日元。如果租房生活,那么計入房租則每月的收支赤字增至8萬日元,每年的赤字增至96萬日元,25年的赤字達到2400萬日元。因此,需要足夠的存款填補這部分赤字。
日本公益社團法人—生命保險中心調查結果顯示,老后的日常生活費用每月至少需要23.8萬日元的可支配年金收入;如果想要日子過得稍微自如些,那么則需要37.9萬日元的可支配年金收入。
以上數據是支持“老后2000萬日元問題”熱議的,但老年人的實際儲蓄數據未必都能夠支持該“熱議數據”。
日本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的“關于二人以上家庭的家計金融行動輿論調查(2022年)”顯示,60歲年齡段二人以上家庭中,20.8%的零儲蓄家庭加上47.2%的儲蓄額未達到2000萬日元的家庭,合計為68%,半數以上家庭的儲蓄數據不支持“熱議數據”,只有不到30%家庭的儲蓄數據支持長壽(90歲以上)所需的養(yǎng)老金補貼。
日本的Loyalty Marketing公司于去年11月作的“關于老后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老后生活“沒有希望”的占19%,“沒有多大希望”的占38%,合計達到57%。
“沒有希望”的主要原因是對于老后生活感到不安。其中回答“不安”或“有些不安”的各占40%,合計達到80%。
關于感到不安的原因,回答“生活費和年金等金錢問題”的占82%,回答“體力、受傷、疾病等健康問題”的占69%。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見,日本的老年人對于維系老后生計的金錢問題的重視程度遠超過健康問題。
老后生活“開源節(jié)流”
常聽說日本的許多老年人60歲退休后依然工作到65、70歲,甚至70歲以上。日本政府總務省統(tǒng)計局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齡者就業(yè)數每年都在增加,2020年已超過90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高齡就業(yè)者占四分之一。
日本的MS-Japan Manegy公司所做的“2023年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愿意繼續(xù)工作的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一半,其中78%的70歲以上老年人 “特別想工作和想工作”,而“想工作”的理由最多的是“為獲取收入”,占比80.5%。
日本政府建立了“再雇用制度”和“再就業(yè)制度”,并于2021年修改了“高齡者雇用安定法”,為退休后的老年人繼續(xù)工作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日本社會普遍理解和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地繼續(xù)工作,認為這樣不但可以補貼老后生計、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還有助于緩解勞動力不足的現實問題。
一些老年人服務咨詢機構還向欲繼續(xù)工作的老年人提供諸如工作崗位、工作內容等的咨詢建議:一是工作崗位有益于活用自己以往的工作經驗和技能,二是工作地點應該通勤方便,三是良好的職場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四是自我感覺值得做的工作,五是職場具備支持再就業(yè)的健全機制,六是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合理安排工作的時間和強度等等??傊夏耆死^續(xù)工作應以享受工作、快樂工作為宗。
日本的老年人退休后繼續(xù)工作,主要目的是為補貼養(yǎng)老金之不足,開老后生計之源。除此之外,盤活手頭的金融、地產等資產,使之“錢生錢”、“地生錢”,對于擁有資產的老年人來說也不失為開老后生計之源的良策。今年以來新NISA(小額投資免稅制度)受到許多小額投資者的追捧,其中不乏老年投資者。
“開源”之外,“節(jié)流”也是規(guī)劃好老后生計所必須。
日本的一家咨詢機構——Financial Field編輯部對于老后生活的“節(jié)流”給出建議:
首先是降低生活費的支出,組合選購食材、特賣日選購食材、管控沖動性購物、管控外食、管控甜品、管控煙酒等非健康食物。
其次是重新規(guī)劃固定支出,一是選擇經濟實惠的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是老年人必需的,但應壓低相關費用支出,解約不必要的手機收費服務;二是調整用電項目,盡可能選擇“低碳生活”;三是重新安排保險,剔除不符合老年人需要的保險;四是通過網絡和電視獲取各類信息,放棄訂閱報刊。
再次是調整人際交往,雖然人際交往對于老年人很重要,但其中產生的交際費可能對生活費產生一定壓力,因此應該認真考量人際交往和應酬的取舍。
重新規(guī)劃老后生活,開啟“節(jié)流”生活模式,舍棄以往不切實際的慣性生活支出。這需要下決心,需要付諸行動。否則,即使透支身體去“開源”,依然“源付東流”。
厚生勞動省1月公布了“2024年年金額改定”,決定年金同比提高2.7%。但日本輿論認為,這并未能抵消物價的上漲,也并未改變“老后2000萬日元問題”。老年人仍然需要足夠的儲蓄,以補貼年金的不足。儲蓄不夠充足的老年人,則需要“開源節(jié)流”,以延續(xù)老后生計,防止“老后破產”。
今年以來日經平均指數屢沖新高,不久前甚至超過了4萬點,創(chuàng)歷史最高值。日本業(yè)內列舉了多個推高股指的動力,其中不見內需。
日本新聞網于3月2日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87%的受訪者回答,沒有實際感受到經濟景氣的恢復。
消費是內需的重要指標,也是感受經濟復蘇的重要指標,更是未來預期的重要指標。因此,消費低迷型的內需不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日本民眾擔憂收入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養(yǎng)老儲蓄不確定性的心態(tài),也折射出日本民眾為“老后2000萬日元問題”所困擾的現實以及努力通過管控消費來解決這個人生重要“問題”的意識。捂住“錢袋子”、為老后多攢點貼濟錢,恐怕是大多數日本民眾冷對股市的主要原因。
老齡化是當今世界較為普遍的問題,日本是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的國家,其老年人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具有一定的普世借鑒意義。
(作者系法學博士)
未來,技術革命、老齡化和企業(yè)出海將成為三大主要發(fā)展趨勢,這些趨勢將深刻影響全球制造業(yè)和中國的經濟格局。
在多省發(fā)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一老一小”服務保障,均被列為今年民生工作的重點內容。
截至發(fā)稿,愛朋醫(yī)療漲超11%,創(chuàng)新醫(yī)療、誠益通、三博腦科、佳禾智能、盈趣科技等跟漲。
到2035年,銀發(fā)經濟規(guī)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10%。
現在,中韓兩國產業(yè)重疊領域增多,依然能在長期競爭過程中尋求合作、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