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央視新聞5日消息,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而聞名。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tǒng)計物理等領域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他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除了宇稱不守恒理論,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學領域還有諸多重要貢獻。他提出的李–楊理論為后來的粒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此外,李政道在高能物理學、量子場論和統(tǒng)計力學等領域也作出了顯著成就。他與合作者共同發(fā)展的相對論流體動力學方程,被廣泛應用于核物理和天體物理研究。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來源:李政道研究所官網
作為一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的學術成就廣為人知。而作為一名戰(zhàn)略教育家,李政道的育人成果也頗為豐碩。其中,少年班的建立,加強了基礎科學人才培養(yǎng);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類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部分頂尖學者早已躋身全球創(chuàng)新的第一梯隊;“?政學者”遠超千人,當年的“?政學者”有些已經成長為今天的“?政導師”,本科生參與科研也日漸成為潮流所向;科藝基金,搭建了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的橋梁;自然科學基金,已然成為各高校、研究機構考核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
CUSPEA(中美聯(lián)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是李政道推動中國科教事業(yè)發(fā)展的典型項目。這個項目是李政道親自發(fā)起并努力促成的。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黃慶橋曾撰文寫道,1979年春,李政道應邀回國講學,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很有培養(yǎng)前途,于是他便萌發(fā)了選拔優(yōu)秀學子赴美深造讀研究生的想法,并得到方毅、嚴濟慈、錢三強等中國有關方面領導的全力支持,遂成CUSPEA項目。
黃慶橋文中提到,當時,中國還沒有TOFEL和GRE,美國要招收中國學生,必須要在美國的研究生錄取政策之外,新設計出一套專門適用于中國學生的招生體系。為此,李政道不僅逐一做工作說服美國高校接收中國學生,還為CUSPEA設計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這是極為難得的。李政道自己就曾說:“這樣獨特的招生方式,在美國正規(guī)的招生計劃之外,每年從一個特殊的外國招收近百名研究生,并負擔其得到博士學位前在美國的全部費用,這在美國歷史上也是沒有的。”
1980年代,李政道還直接參與了諸多中國科技體制與科技政策的改革與創(chuàng)建。中國博士后制度的建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成立就是典型代表。倡導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和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提升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2014年底,李政道建議,在上海建立一個類似丹麥玻爾研究所的世界前沿科學研究機構,從事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尋找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lián),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國貢獻。
2016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以下簡稱“李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正式成立。2017年9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Frank Wilczek教授就任李所首任所長。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教授就任第二任所長,F(xiàn)rank Wilczek教授轉任李所首席科學家。經歷了數(shù)年的建設,形成了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與核物理、凝聚態(tài)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組建了各研究方向的科研隊伍。
張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回憶自己與李政道的第一次見面,并表示,李政道與他暢談中國的未來至今令其印象深刻。后來在李政道的指導下,張杰擔任中美高能物理會談中方代表團團長。李政道為人處世的點滴細節(jié)也影響著張杰的工作方式,兩人成了忘年之交。如今張杰遵照李政道的囑托,帶領全所一起,希望將李所建成世界頂級的前沿基礎研究機構。
張杰近日在一場采訪中對第一財經介紹,李所在第一個五年建設期完成了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核心區(qū)位的大樓建設,形成了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與核物理、凝聚態(tài)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組建了各研究方向的科研隊伍。
他說,目前李所正發(fā)揮大科學研究范式的優(yōu)勢,聚焦根本性科學問題。“全所圍繞‘極端宇宙條件下物質的起源與演化’進行全方位深入探索,以期實現(xiàn)重大突破。目前所里已完成《李政道研究所2035發(fā)展規(guī)劃》,希望用三個5年的時間,形成基礎研究的 ‘上海學派’,到2035年建成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基礎科學研究所。”
今年的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用物理學工具開發(fā)了當今強大機器學習的基礎方法。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目前正在徹底改變科學、工程和日常生活,例如開發(fā)具有特定屬性的新材料。
受中國運動健兒的奪冠熱潮驅動,相關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7月以來,網球運動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長超六成。
其他熱點還有:7月出口放緩,進口超預期反彈;央行連續(xù)3個月暫停增持黃金。
自由和開放是科學精進的必要前提,要真正將其內化到日常的科研活動中,需要的是人們在認知和心理上走出狹隘和敏感,暢通國內外開放交流的學術渠道,并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營造一個無障礙的交流機制和通道。
“理科人才也可以像文藝、體育那樣從小培養(yǎng)。可參照招收和培訓芭蕾舞演員的辦法,從全國選拔很少數(shù),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yǎng)條件的少年,到大學去培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