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閱讀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光緒學習英文,李鴻章專注變革,晚清為什么依然接連失敗

          第一財經 2025-01-24 09:10:14 聽新聞

          作者:彭曉玲    責編:李剛

          之所以取名《失敗》,李禮認為,回顧這十年歷史,清政府的失敗一個接一個。

          年輕的光緒皇帝急于了解西方,1891年后一直對英文保持興趣。甲午戰(zhàn)爭后日軍攻占旅順,消息傳回日本后,大約40萬人涌進上野公園慶祝。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接受《紐約時報》專訪,他問美國記者:“你們國家有形形色色的政黨存在,而我只對其中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黨會不會使國家出現混亂呢?”

          研究晚清歷史的人很多,近代史研究者、作家李禮獨將目光放在19世紀最后十年和辛亥革命前十年,他尤其對國際政治、中外交涉很感興趣,以此作為主要線索,從中提取若干歷史片段和截面,寫成新書《失?。?891—1900清王朝的變革、戰(zhàn)爭與排外》,以及另一本有待出版的關于1901~1912年晚清變革的書。

          李禮說,之所以聚焦這兩個十年進行書寫,是因為這段歷史深刻地體現了古老中國面對現代世界的挫敗和轉變。他曾任《東方歷史評論》執(zhí)行主編、《歷史學人》主編,具體到《失敗》,用了類似新聞報道的寫法,選取了很多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同時又保持克制,最后在文本和結構上,《失敗》都呈現了鮮明的個人寫作特色。“舉個例子,書里每個章節(jié)不是只講中國近代史,還有中外互動,包括外交博弈、外交沖突、戰(zhàn)爭,等等,把20世紀最后十年的中國歷史放在全球史背景下描述,但不輕易發(fā)表結論,讓讀者自己做評判。”

          李禮還側重于觀念的變化。他最早進入近代史研究就是從思想史開始,寫過《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1872—1912)》,認為社會變革中思想史演變很值得關注。“什么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力量?大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通過軍事戰(zhàn)爭或者劇烈的人民運動等暴力事件,還有人認為,人的觀念發(fā)生改變后,才有那些結果。我也認可觀念的力量,在《失敗》的序言里,我引用了哈耶克說的一句話,‘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正是傳播新觀念的人,主宰著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之所以取名《失敗》,李禮認為,回顧這十年歷史,清政府的失敗一個接一個。甲午戰(zhàn)爭是重要的分水嶺,戰(zhàn)前清廷上下彌漫著自大的氣氛,伴隨著戰(zhàn)敗帶來的巨額賠款、割地,中國第一次彌散出全國性的危機感。背后的根源就是梁啟超在《新民說》里指出的,清政府把老百姓當作奴隸來看,時間久了,老百姓自然覺得國家的事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1901年9月7日,中國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外交代表,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


          對話李禮:

          即使有把改革推向更深層次的想法,李鴻章、張之洞也是很謹慎的

          近代史上罕見的現代政治抗爭

          第一財經:為什么你很強調把晚清史放到全球史的脈絡里重新講述?除了傳統(tǒng)的晚清與西方的關系,你還講了很多清政府與日本、朝鮮的關系。多維度視野之下觀察晚清史,是否有不一樣的面貌?

          李禮:當然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晚清每一個重大事件,包括《失敗》里寫的十年歷史,其實都是外部世界帶來的沖擊或者沖突造成的,如果沒有西方世界進入,清王朝再穩(wěn)定發(fā)展若干年是沒有問題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就不用說了,甲午戰(zhàn)爭跟朝鮮有很大關系。戊戌變法是因為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沖擊,和1898年列強掀起的租界瓜分。義和團運動也是因為中外沖突。慈禧太后討厭洋人,覺得西方勢力干預了她的統(tǒng)治,要讓光緒歸政,最后她煽動拳民造成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后,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走了。這些都是典型的外交醞釀成的戰(zhàn)爭或者事變,可以說中國近代史貫穿了中國跟外部世界的互動、緊張、沖突。

          除了傳統(tǒng)史料,我在《失敗》中還引了很多西方人的日記、筆記、報道等,對歷史的敘述或者評價更加多元化,甚至是客觀化。書里貫穿十年歷史的主要人物中,有兩個很重要,一個是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一個是《泰晤士報》駐中國記者莫理循,他們不僅是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也能接觸到很多權力中心的人,很多觀察是很客觀冷靜的。比如赫德在甲午戰(zhàn)爭時很矛盾,作為清政府任命的稅務司官員,他必須全力幫助,希望清廷贏。但是他又很擔心一旦清政府僥幸贏了日本,“會把進步推遲好幾個世紀”,這就是很有洞見的觀察。因為中日開戰(zhàn)之前,清朝上下都盲目樂觀,覺得一定會贏,但赫德感到日本其實已經通過明治維新走在清朝前面,如果清政府僥幸打贏了仗,就再也沒有改革動力,會更加保守。

          第一財經:以前晚清史的敘述視角都是以北京為中心,但我發(fā)現《失敗》里講了很多與上海有關的歷史、上海對晚清時局的影響。為什么要增加對上海的描述?

          李禮:這本書我不能說是脫離北京,但確實從頭到尾上海比重很大,從1892年上海的新學堂率先開英語課,到1900年庚子事變后,盛宣懷、張之洞等人邀請各國駐滬領事在上海議定“東南保護約款”,都體現了上海在晚清時局中的作用。其實我沒想過要這樣專門側重寫上海,但我的寫作思路是把晚清史放在全球史來看,上海又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個國際性大都市,很多勢力在租界交匯,產生新思想、新傳媒、新技術,沒法不突出上海。

          1900年1月,北京傳言慈禧要廢黜光緒皇帝、重新選“大阿哥”,上海電報局總辦委員候補知府經元善得知消息后大吃一驚,試圖通過在北京的盛宣懷抗議,未能獲準后,大膽領銜發(fā)出一份上海通電呼吁光緒親政,最后1231位紳商在通電上署名。上海通電迅速影響全國,寓滬各省商民785人通電、湖南旅滬紳商256人聯(lián)名通電繼之而起,各省各界通電、公告紛至沓來,形成一次民間聯(lián)合抗議浪潮。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罕見的一次現代政治抗爭,跟過去言官上奏提反對意見的清議不一樣,用了現代電報這樣的新技術。有大量民間身份人士參與,其中經元善17歲就闖蕩上海經商,這說明在上海,民間社會力量發(fā)育起來了。

          上海成為近代史上的輿論中心,在1890~1900這十年體現得尤其明顯。1896年,上海出現了政論性報紙《時務報》,大量體制外的知識通過報紙等新興技術和新興輿論空間與官方互動,可以批評、施壓,形成自己的力量,所以上海的士紳、知識人的膽量和力量越來越大,到了1900年,才有經元善通過電報來抗議“大阿哥”事件。

          近代史不是只關注重大的軍事政治,關注經濟文化觀念史的時候,上海的地位一定是突出的。我講1893年歷史的時候提到格致書院,這是公共租界里的一所新式學校。格致書院經常出各種各樣面向社會的征文,招商局總辦鄭觀應就提出一個題目:“如果中國采取西方議會制,有何利弊?”結果征文獲獎的前三名都認為,中國如果要富強非設立議院不可。雖然他們說的議會制是指君民共同管理國家,不是西方現代意義上的議會制,但也充分說明當時的社會觀念。用今天的話講,鄭觀應是在做社會話題設置,這些議題攪動了東南地區(qū)精英,甚至更遠地方的中國人來思考中國下一步應該怎樣改變。當時,上海的廣學會也熱衷征文,康有為也參加了,這些都說明上海對近代社會觀念轉變起了引領作用。

          重大事件不是偶然發(fā)生的,而是有演進過程,要把歷史演變放在比較大的時段來考察。從這個角度講,上海在晚清史中的地位是要重視的。

          甲午戰(zhàn)爭中袁世凱的“引火上身”

          第一財經:說到要從比較大的時段來考察歷史,很多晚清史的敘述里,袁世凱是戊戌變法的時候才出現,但《失敗》中從1882年袁世凱在朝鮮處理“壬午兵變”講起,還談到梁啟超認為袁世凱應該對甲午戰(zhàn)爭負責,你為什么這么早就開始寫袁世凱?你也認為他該對甲午戰(zhàn)爭負責嗎?以及你怎么評價袁世凱?

          李禮:袁世凱是貫穿晚清到民國這段歷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甚至越往后他越重要。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定要做鋪陳,要從更長時段去觀察,而不是很突兀地在某個節(jié)點才冒出來。這些年,也有很多人對袁世凱做出不同的歷史評價,尤其到我的下一本書,袁世凱在晚清新政的時候確實做出很多業(yè)績,這是客觀事實。但是甲午戰(zhàn)爭之前,袁世凱在朝鮮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很多東西。

          他是軍人出身,殺伐上勇敢、果斷,通過19世紀80年代在朝鮮處置幾次內亂,被李鴻章信任,登上歷史舞臺,從普通淮軍小頭目做到大清駐朝鮮通商大臣。

          但在大的戰(zhàn)略上面,袁世凱缺乏看世界的大眼光和判斷。清朝在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其實跟他誤判有很大關系。袁世凱對日本明治維新后的政治結構和整個東亞格局缺乏清醒認識,認為當時日本內部正在黨派紛爭,沒有力量來管朝鮮的事。其實他根本不知道日本已經是現代立憲政治,閣僚和黨派競爭是很正常的。包括他跟日本人溝通,把朝鮮邀請清軍保護的消息告訴了日本人,又對自己的評判過于自信,給李鴻章發(fā)電報說日本人不會在朝鮮大動干戈,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雙方做出不同選擇:讓不想擴大對抗的李鴻章放松警惕,日本卻搶先得手,趕緊成立參謀本部戰(zhàn)時大本營??梢哉f,他是甲午戰(zhàn)爭中讓清王朝引火上身的一個重要人物,這點過去很多人忽略了。

          1894年,日本攻占朝鮮王宮景福宮,朝鮮國王李熙被迫下詔,將權力交給父親大院君,后者立即和日本人站到一起。一看惹下大禍,袁世凱沒有應對處理能力,稱病請求回國。包括1898年戊戌變法時,譚嗣同要去找袁世凱尋求支持,也有人提出來說他沒有擔當,這個評價其實是對的。包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總理,這時他也不是把清廷挽救過來,而是抓住機會,通過權力運作在南北議和中縱橫捭闔,最后讓自己攫取了權力,直到后面稱帝。

          我個人覺得袁世凱是有勇略無擔當的機會主義者。但在書里,我只是列舉了袁世凱在不同歷史事件中的表現,沒有明確發(fā)表評價。這也是《失敗》的特點,就是我很少給出直接的觀點,把判斷的權利還給讀者。

          李鴻章不是伊藤博文

          第一財經:講1896年歷史的時候,你還講了李鴻章考察歐美。當時他也知道中國和歐美的差距,對清朝接下來該怎么改革,你覺得他是認識到清朝也要做政治制度改革,還是只看看別人,內心照舊擁護帝制那一套?

          李禮:你其實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李鴻章自己對政治制度怎么看。作為洋務派的領袖,洋務運動失敗后很多人批評他,費了多少人力物力,最后北洋艦隊還是全部覆滅了。其實作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李鴻章跟西方打了很多交道,是有一定世界眼光的人,很早就想到要變革,不僅僅是變器物,他還想改革兵制、修鐵路,科舉考試增加洋務知識,等等??赡芩彩亲钤缫庾R到要把清廷變革推到更深的政治甚至說制度層面深水區(qū)的人。

          但是從18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以后,李鴻章的很多想法都遭到反對,有些包括他的下屬也反對,他想做的事都要很久以后才能做成。比如他提的科舉考試改革,到1905年才廢除科舉制,那時他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在當時那種時代下,保守勢力還是很強大,即使像李鴻章這樣位高權重,幾乎是太后和皇帝兩人之下億萬人之上的人物,仍然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推動變革,權力是高度集中的。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點評很到位,說他沒有辦法跟伊藤博文比。伊藤博文是日本憲法的制定者,對日本改革有制度設計的貢獻。但李鴻章的變革更多集中在富國強兵這個層面,包括他辦企業(yè)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軍餉。這個想法其實對他影響很大,軍事方面的東西在他頭腦中占據了很大位置,所以1896年他去德國考察,興趣仍然在軍工企業(yè)上,沒有想到君主立憲。君主立憲限制什么?簡單說就是限制君主的權力,讓普通人有公民應有的權利,這種觀念在李鴻章那里應該是淡薄的。

          甲午戰(zhàn)爭之后,1896年3月至10月,李鴻章訪問了俄羅斯、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八個國家。

          第一財經:但是慈禧太后不是明治天皇,這樣評價李鴻章是否有點苛刻了?

          李禮:慈禧確實是更加傳統(tǒng)的君王統(tǒng)治,但李鴻章自己也沒有走得那么遠。一方面到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他已經70多歲了,精力上不夠了,另外也有知識結構的原因。他仍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臣或者政治家,不是現代政治家。中國真正出現有現代政治意識的人,基本都是1900年之后那10年間,很多人從日本留學回來之后出現的。包括梁啟超也是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接觸到大量西方知識,從僅僅是一個支持變法的皇帝的臣子,轉變成現代意義上的思想家。

          所以說李鴻章也缺少這樣的一些機遇。至于說他去訪歐美后,思想是不是有了很深刻的變化,甚至說他想要模仿歐美的政治制度,我無從可知,即使有把改革推向更深層次的想法,也是很謹慎的。

          舉一個例子,大家經常拿他跟張之洞相提并論,其實到1901年1月,慈禧在回北京之前下詔,讓大家對新政和變法提建議,他們提的改革意見也構成新政的藍本。當時,張之洞已經認可西方議會制了,但最終在建議里仍然沒有寫進去,是因為他從各個渠道打聽到,還在西安的慈禧對變法沒想走那么遠,涉及政治體制。張之洞其實也是有遺憾的,私下交流也說,如果不認認真真按照西方憲法來推改革的話,改革的意思不大。所以我覺得,李鴻章大體上應該也是這樣的心態(tài),有想法也不敢真正作為改革方案提出來。

          但是從李鴻章晚年的很多言行來看,他其實對清王朝的命運是悲觀的。事實上也跟他預想的差不了多少,他去世十年后辛亥革命爆發(fā),滿清就滅亡了。從這個角度說,李鴻章是站在新舊之間的歷史人物,他身上很多東西我覺得是值得重讀和思考的。

          《失?。?891—1900 清王朝的變革、戰(zhàn)爭與排外》

          李禮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火與風2024年11月版

          舉報
          第一財經廣告合作,請點擊這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chuàng),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lián)系第一財經版權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