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3月初,位于徐匯濱江的上海西岸大劇院發(fā)布首屆“自在春天藝術節(jié)TM”。未來3個月,音樂劇、兒童劇、舞劇、音樂會等多元演藝內容將陸續(xù)與觀眾見面。自此,這座籌建十余年的濱水劇場正式開業(yè)。
在滬上新建劇院之中,西岸大劇院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毗鄰Gate M西岸夢中心為代表的綜合性商圈;周圍被西岸穹頂藝術中心、油罐藝術中心、西岸美術館等藝術地標環(huán)繞;建筑主體距離黃浦江僅20米。天氣晴好時,集合了休閑、購物、看展、社交需求的西岸一帶人氣格外旺,西岸大劇院的開業(yè)則補齊了表演藝術這塊拼圖。
第一財經從西岸大劇院運營團隊處了解到,早在劇院建造階段時,這支隸屬于上海大劇院的運營團隊便組建完成,開始儲備內容、規(guī)劃方向。四年間,運營思路從最初的音樂劇專屬劇場逐漸調整為開放共享的綜合性表演藝術空間。
一方面,考慮到演出市場、消費人群、審美習慣的變化,單一劇種的運營思路已不適合新建劇場的發(fā)展需要;另一方面,得益于周邊科技、傳媒公司的入駐,新興商業(yè)業(yè)態(tài)的成熟、藝術場館的不斷豐富,加上建筑濱水而建的特質,為劇院打開了想象空間。
西岸大劇院副總經理葉飛告訴第一財經,幾乎所有來到劇院的藝術團體,“看到的不只是舞臺,而是一整片的水岸,周邊的商業(yè)、開闊的廣場意味著更多可能性”。正如西岸大劇院的藝術理念“Art For Us”,這座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藝術空間,將由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運營者、消費者共創(chuàng)共享,重新定義“劇院何為”。
融入公共空間的濱水劇場
站在開闊的廣場向西岸大劇院望去,這座占地2.3萬平方米的建筑呈現出典雅沉靜的風貌。水波形態(tài)的外立面裝飾呼應流動的江水,造型、色調與西側緊鄰的穹頂藝術中心形成視覺上的調和互補。
作為亞洲水泥廠(上海水泥廠)地塊上的一組文化建筑,水泥廠預均化庫改造而成的穹頂藝術中心為圓形,西岸大劇院外墻則是向內微凹的弧形。兩座建筑一新一舊,以不同方式向上海工業(yè)遺產致敬。
西岸大劇院和穹頂藝術中心皆由丹麥SHL建筑事務所設計,它擁有豐富的文化建筑設計經驗,近年頗受歡迎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北京藝術中心都是其作品。作為新劇院,西岸大劇院消弭了觀演“門檻”,設計團隊在建筑內外做平地面,便于無障礙通行,觀眾和游客無需拾級而上就能輕松步入。
SHL告訴第一財經,在西岸設計文化場館,讓建筑融入整體公共空間是主導思路??紤]到西岸夢中心作為濱水高密度商業(yè)街區(qū),流量較大,設計團隊將朝向商業(yè)街區(qū)一側的劇院大堂,設計成了開放功能的區(qū)域:三面可開門,向外可以直達水邊和廣場,內部也可開設咖啡館、舉辦演前快閃活動、設立寵物友好活動區(qū)等。
站在劇院三樓的“在水長廊”觀景陽臺眺望,往來船只盡收眼底,對岸的浦東建筑群落和西岸親水平臺上的風景一覽無余。除了安裝節(jié)能的光伏系統(tǒng)外,劇院屋頂還設計了環(huán)繞式的屋頂花園,視野開闊,未來逐步開放后,將成為領略西岸周邊景觀的最佳位置之一。
舞臺設施方面,西岸大劇院擁有一個1673座的大劇場和一個208座的小劇場。大劇場為三層,采用環(huán)繞式座位布局,舞臺與座椅的角度經過精密測算,使得位置比較靠近側面的觀眾也擁有良好視野。同時,劇院配備了無障礙觀演區(qū)和電梯,對行動不便的人群友好。
大劇場的主舞臺設計可滿足音樂劇、戲劇、舞蹈、音樂會等各類演出需求。配備的沉浸式聲響系統(tǒng)以1.3秒的混響時長進行聲學設計,使音樂劇等演出能夠實現最佳效果。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阿朵自編自導并領銜主演的原創(chuàng)舞臺劇《天生傲骨》和爵士鋼琴家上原廣美上海音樂會在大劇場演出。觀看了上原廣美音樂會的朱小姐告訴第一財經,她和朋友坐在三樓第二排的位置,票價適中,座椅舒適,視野良好沒有遮擋。由于天氣原因,室外排隊等候時江風較大,但整體觀演體驗愉快。
小劇場為當前流行的“黑匣子”劇場空間,配備可移動、可拆卸的座椅,靈活適應兒童劇、脫口秀、實驗戲劇、沉浸式戲劇、迷你音樂會、青年孵化項目等小型演出和活動舉辦。此外,還有三個多功能空間可用于排練、講座、大師班、見面會、藝術教育等活動。
一個生活方式的目的地
在葉飛看來,一座新興的劇場僅靠夜晚兩三個小時的演出吸引觀眾遠遠不夠,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面向全年齡段公眾、全時段開放。
“所有人隨時可以來,不一定是為了看戲。只要你愿意走進來,感受這個空間帶給你的體驗和氛圍,我們會提供多元的服務和活動,比如咖啡館、餐飲和藝術商店,將路過的游客變成未來的觀眾。我們也會不斷提升管理和運營水平,努力達到這一目標。”
葉飛告訴第一財經,西岸的環(huán)境與倫敦南岸藝術中心的氛圍有相似之處。半個多世紀以前,南岸藝術中心一帶曾經是廢舊港口碼頭和老工業(yè)區(qū),英國政府將這里定位為現代藝術區(qū)和觀光區(qū)后,工廠倉庫被陸續(xù)改造成藝術空間,加上新建的文化機構,共同形成富于魅力的藝術街區(qū),吸引全球游客慕名觀光。那里常年舉辦各種表演和展覽,坐在大型發(fā)電廠改造而來的泰特美術館里,即便不看展,喝著咖啡、看著泰晤士河沿岸風景,也可以度過休閑愜意的一天。
“中國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也需要一個融合多元生活方式的街區(qū),來滿足人們不同的消費需求。”葉飛認為,西岸一帶目前已經擁有商業(yè)、辦公、觀展等場景,開放式街區(qū)和建筑設計吸引著如織的潮流人群,西岸大劇院身處其間,以表演藝術為連接,有望將多元生活方式聯(lián)結并融于一體,“想象一下,白天看展、晚上看戲,演出之后在周邊的商業(yè)小酌兩杯,聊聊今天的展、今天的戲,這是一種全時段的生活方式”。
西岸大劇院在內容策劃上也秉持開放的態(tài)度。在“自在春天藝術節(jié)TM”日程中可以看到,今年3月至6月,劇院將呈現國內外30多個藝術團體帶來的百場演出和公共藝術活動,演出種類涵蓋舞臺劇、跨界音樂會、現代舞、親子劇、芭蕾舞、新民樂和脫口秀等,其中包括璀璨夜-世界音樂劇明星Stars演唱會、陶身體《動作世界之無限行走》工作坊、作曲家阿鯤的《阿鯤音樂宇宙》音樂會等。
過去3年,西岸大劇院運營團隊參與創(chuàng)制了《卡拉馬佐夫兄弟》《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等商業(yè)和口碑雙贏的項目,積累了內容創(chuàng)制經驗。背靠上海大劇院這一知名演出品牌,它也吸引了世界級的演出資源,歡迎各種類型的活動和創(chuàng)意加入。
藝術節(jié)發(fā)布會上,西岸大劇院宣布了原創(chuàng)華語音樂劇孵化計劃和青年藝術家駐岸計劃,一方面,扶持音樂劇創(chuàng)作者完成小劇場體量的試演版本制作并舉辦公演;另一方面,招募舞臺美術領域藝術家,結合劇院的建筑特性與濱水環(huán)境,創(chuàng)作裝置、影像或互動性藝術作品。
作為新興劇院,西岸大劇院剛剛進入第一個半年,這一階段更多的是對邊界的探索。“無論是劇目定位、與觀眾的關系還是與周邊社區(qū)的關系都需要不斷嘗試。我們會通過多元的活動策劃邀請觀眾,觀察他們的反饋,也邀請青年創(chuàng)作者共創(chuàng)作品,與合作伙伴聯(lián)動策劃有意思的活動,將展覽帶到劇院,或者將演出帶到美術館和開放街區(qū)。”在葉飛的設想中,西岸大劇院將會是一個開放而有溫度的藝術文化空間,一個生活方式的目的地,一個讓大家來做夢的地方。
第一財經對話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談了談老牌劇場如何策劃音樂科技融創(chuàng)節(jié),怎樣為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第二屆澳門國際喜劇節(jié)通過增設創(chuàng)投單元,聚焦編劇原創(chuàng)作品,采用舞臺劇片段展演形式,成功孵化并展示了多部具有潛力的喜劇作品。
盧努甘卡是斯里蘭卡建筑師巴瓦留給世人的一連串瑰寶中最閃耀的那一個。巴瓦早已蜚聲國際,被評價為“將現代形式及感受和諧舒適地融入本土建筑傳統(tǒng)”。
首屆嘉德國際版畫大會匯集了來自9個國家的32家版畫機構,展示從古代到現代的版畫作品,旨在提升公眾對版畫藝術價值的認知,并推動版畫成為大眾可負擔的藝術品。
位于武康大樓一樓的城市交集展廳因租約到期即將關閉,最后一場展覽聚焦華蓋建筑師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設計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