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2021年誕生的阿那亞戲劇節(jié),是阿那亞這個海邊社區(qū)每年的重頭戲。戲劇節(jié)主席馬寅希望它營造出一種“戲劇無處不在”的感受,這些年,阿那亞把很多有意思的非戲劇空間變成戲劇表演空間,除了傳統(tǒng)劇場,圖書館、沙灘、社區(qū)馬會、美術館甚至海水中,都是戲劇的舞臺。
6月19日至6月29日,2025阿那亞戲劇節(jié)將邀約全球戲劇人與戲劇愛好者相聚秦皇島海邊,做一場戲劇夢。今年的戲劇節(jié)以“情感和理智”為主題,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6部國際劇壇前沿作品,以及國內13部當代劇作將齊聚海邊,40位中外導演在15個劇場空間帶來94場演出,包括戲劇劇場、舞蹈劇場、荒誕戲劇、肢體戲劇、聲音戲劇、人偶戲劇、互動戲劇、材料戲劇等“八大戲劇矩陣”,集中展現世界前沿戲劇的潮流全景。
今年的開幕大戲是法國北方劇院著名藝術總監(jiān)大衛(wèi)·博貝帶來的經典戲劇《唐璜》,巨型神像雕塑群將布滿海邊的孤獨外劇場舞臺。孟京輝導演根據余華的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最新作品《古典愛情》,迎來“瘋狂現實主義三部曲”的最終章。《海邊的歐律狄刻》是導演陳明昊“海邊自然實驗”系列戲劇的第三部,將在凌晨3點半于阿那亞全新亮相的日出劇場演出,邀請觀眾一起迎接日出,在希臘神話的渲染下講述一段愛情故事。
今年的“37°2環(huán)境戲劇朗讀”將打破舞臺限制,讓觀眾走進經典文本,集戲劇創(chuàng)作、文學理解、環(huán)境感知、情境朗讀、概念傳達、觀演共鳴于一體,感受劇本的能量。4月26日開啟全球招募的“候鳥300”,今年將再現300位創(chuàng)作者在候鳥沙城上300小時的集體共創(chuàng),影像、音樂、聲音、繪畫、裝置、行為、魔術等不設限的藝術作品,將在建筑師馬巖松打造的沙城內外展現。
閉幕大戲《五月May B》由法國編舞家瑪姬·瑪漢創(chuàng)作于1981年,曾在世界各地巡演40余年,被視為舞蹈史中教科書級的作品。這部作品以荒誕派代表人物貝克特作品為靈感,演繹漂泊的人類境況,訴說生命的喜樂與滄桑,現實中的矛盾和痛苦都被轉化為劇場里的詩意。
因北方海邊的獨特氛圍,阿那亞戲劇節(jié)創(chuàng)造出一個戲劇的烏托邦和彼岸,成為繼烏鎮(zhèn)戲劇節(jié)之后,又一個在戲劇迷心中具有影響力的戲劇節(jié)。4月25日2025阿那亞戲劇節(jié)發(fā)布會后,馬寅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阿那亞應該成為一個容器,容納各種文化藝術內容在這個地方發(fā)展成長,進而用更長的時間去滋養(yǎng)社區(qū)里的人。
在馬寅看來,文化藝術是阿那亞對未來人生的“解決方案”。當物質需求被滿足之后,文化成了一些人的剛需,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在阿那亞,人們可以凌晨三點半看戲,可以在海邊電閃雷鳴的暴雨中看戲,可以在泳池邊、健身房與馬場看劇本朗讀,無論清晨黑夜,戲劇無處不在。這恰是馬寅想要傳遞給人們的一種體驗:戲劇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
“我們做戲劇節(jié)有很多的意外,戶外演出除了海邊天氣狀況難以琢磨,有時周邊有喇叭的聲音對戲劇現場演出造成干擾。演出現場發(fā)生的意外,那就讓它發(fā)生,不完美和意外,可能就是戲劇的一部分。”他說道。
北京藝博會將于5月22日至25日在農業(yè)展覽館舉行,以“凹凸”為主題,匯聚全球12個國家的32個城市121家參展機構,展示藝術多樣性,并與北京國際設計周等合作發(fā)起“北京藝術季”。
首屆嘉德國際版畫大會匯集了來自9個國家的32家版畫機構,展示從古代到現代的版畫作品,旨在提升公眾對版畫藝術價值的認知,并推動版畫成為大眾可負擔的藝術品。
2025上?!れo安戲劇節(jié)將于4月25日至6月2日舉辦,呈現20部、84場次的中外戲劇佳作,其中超過85%為上海首演,國際劇目占比過半,且近9成為中國首演。
“未完成的時間:中國當代藝術1980s×1990s”通過42件作品帶領觀眾重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展現了當時藝術家對“現代性”的探索與實踐。
憑借彩色毛線、繩索和絲線創(chuàng)作的迷宮式裝置作品,鹽田千春在全球藝術市場備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