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歷時八年談判的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11月15日正式簽署。作為涵蓋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全球最大自貿區(qū),RCEP的實施旨在帶來更廣泛的貨物貿易零關稅,以及更高層次的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水平。
當然,考慮到中國此前已與RCEP除日本以外的所有國家有過雙邊貿易協定,與東盟自貿協定也已經削減了90%的關稅,且下一步關稅減免并非一蹴而就,而在二十年內逐漸推進,因而預期RCEP的短期影響是有限的。
RCEP最大的突破在于亞太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巨大進展,以及首個中日貿易協定安排。同時,在近年來逆全球化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東亞區(qū)域一體化的突圍,有助于發(fā)揮區(qū)域供應鏈優(yōu)勢,促進更廣泛的合作與融合,中國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也會迎來新契機。
RCEP戰(zhàn)略意義顯著
在疫情不退、逆全球化思潮盛行之時,RCEP簽署本身具有戰(zhàn)略意義,是新形勢下推廣多邊主義的一塊基石。
一是RCEP是對逆全球化思潮的反擊。過去四年,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國優(yōu)先”的保護主義,先是退出奧巴馬時代簽署的高規(guī)格、高覆蓋面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其后對傳統貿易伙伴施壓,重新簽訂《美墨加協定》等貿易協議,試圖推動汽車等制造業(yè)回流北美或直接回到美國本土;再是在談判中向日本等國提出“毒丸”條款。對此,依賴全球貿易的東亞國家對貿易自由化態(tài)度反而強烈,為RCEP談判提供難得的窗口期。
二是亞太全球產業(yè)鏈樞紐優(yōu)勢進一步鞏固。2019年,RCEP15個成員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均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RCEP已成為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qū)。同時,亞太內部合作緊密,產業(yè)鏈完備。
今年前三季度,東盟已一舉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且與產業(yè)鏈布局有關的資本品貿易、中間品貿易和直接投資迅速增長。RCEP關稅減讓安排和原產地規(guī)則進一步降低了區(qū)域內部產業(yè)鏈合作成本,也使得歐美發(fā)達國家回遷產業(yè)鏈面臨更高的相對成本,有助于使產業(yè)鏈留在亞太。
三是RCEP是中日首次加入同一自貿框架。由于中國與除日本外的14國都有雙邊貿易協定,因此,此次中日自貿安排是最大的增量。
日本是僅次于東盟、歐盟、美國的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2019年中國對日出口1432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服裝(12.1%)、計算機(6.8%)、手機(6.2%)、電器;中國自日本進口1715億美元,主要為機械(12.2%)、汽車及零件(10.3%)、集成電路(10.1%)和精密儀器,美妝和食品亦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但相比與其他主要經濟體貿易發(fā)展迅速,中日貿易規(guī)模過去十年停滯不前。RCEP預計將對中日出口有較大提振,預期未來日本出口至中國的機械、汽車零部件和食品,以及中國出口至日本的服裝、鞋帽、箱包將是雙邊關稅逐步減讓的主要受益者。中日電子、電氣和精密儀器等產品領域的貿易已經實現雙邊零關稅,基本不受影響;中國自日本進口的汽車、美妝產品關稅保持不變,受影響較為輕微。
不應高估RCEP的短期影響
RCEP意義更多體現在長期,短期影響和改變是有限的。具體體現在:
第一,整體關稅減讓力度并不大。
誠如上文所提,RCEP簽署前,大部分國家便已締結了多項自貿協定,如作為談判發(fā)起方的東盟本身已經構成單一市場,并在“東盟+1”框架下與中、日、韓和澳新分別簽署了四項自貿協定,中國與東盟自貿協定已經削減了90%的關稅。除了缺少中日、日韓的“拼圖”外,亞太地區(qū)的貿易版圖已經基本上完全被雙邊自貿協定覆蓋。
此外,從中國進口角度來說,關稅僅是海外商品稅收的一環(huán),更多稅收來自進口增值稅與消費稅。今年前三季度,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合計1.1萬億元,遠高于關稅的1899億元,顯示單是關稅減讓對最終購買者而言影響有限。
第二,關稅減讓周期長,進展快慢與政治經濟環(huán)境相關,存在不確定性。
RCEP關稅減讓是個長期過程,協議中大多數減免設置了10~20年的過渡期,之后才實現零關稅。相比之下,號稱“現代自貿協定”的《歐越自貿協定》在生效后立即取消71%的關稅,剩下7~10年完成剩余關稅的逐步取消,最終取消99%的關稅。此外,即便在同一自貿區(qū)不同國家之間,也存在差異化減稅標準,如在服裝鞋帽等品類,日本承諾RCEP生效后立即免除對東盟和澳新的全部關稅,但對中韓則是漸進削減關稅,說明國家戰(zhàn)略與地緣政治考慮、產業(yè)結構競爭性的考量均是影響合作深度的重要因素。
第三,RCEP目前主要以貨物貿易協定為主,在服務貿易與投資協定方面的進展并不顯著。
與如今經貿協定越來越多涉及服務貿易和非貿易要素有別,RCEP主要停留在貨物貿易領域,服務貿易規(guī)則涉及較少,特別是締約國在電子商務方面分歧較大,圍繞電商跨境的數字產品交易、隱私保護、消費者保護和跨境數據存放等問題現階段并未形成成熟的框架。
RCEP對服務貿易采用正面、負面清單結合模式,與僅采用負面清單的CPTPP在開放程度上有所區(qū)別。同時,RCEP對數據、環(huán)境、勞動力工作條件等非貿易要素要求不高,這也使得該協定更容易被締約國接受。
綜上,筆者認為,RCEP的簽訂是全球化逆流之下,多邊主義的一次突圍和反擊,對于推進東亞產業(yè)合作,加速中日韓貿易一體化,對抗貿易保護主義沖擊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當然,東亞區(qū)域一體化是起點而非終點,考慮到關稅減免是個長期過程,且政策層面的日韓爭議等仍將左右貿易區(qū)成員的緊密程度,RCEP的短期作用與效果不宜高估。
展望未來,中國仍需以RCEP為基礎,加快推動建設更高質量的經貿協定與對外開放,一方面升級RCEP至更加實質的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另一方面,借助RCEP盡早促成中日韓自貿區(qū)協議簽訂,以實現更加緊密的東亞區(qū)域一體化合作。
(張明明系京東數科研究院研究總監(jiān),徐天辰系京東數科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韓經貿去年第四季度出現了明顯升溫。
專家認為,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還會有大步伐、大動作。
12月9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支持機構(RSU)落成儀式在印尼雅加達東盟秘書處舉行。
這6家企業(yè)中,5家位于張江,1家位于外高橋。此外,還有2家企業(yè)明確將在張江自貿區(qū)范圍內新設外資企業(yè),開展細胞和基因治療業(yè)務。
除了人力成本因素影響之外,作為全球家電的制造和消費中心,中國實質上在家電研發(fā)上已經成為引領全球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