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評論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林伯強:穩(wěn)步推進“電能替代”,助力綠色低碳轉型︱能源思考

          第一財經 2024-06-26 21:53:16 聽新聞

          作者:林伯強 ? 黃輝    責編:任紹敏

          在推進“雙碳”工作的進程中,積極推動電能替代是處理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關系、實現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及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

          積極發(fā)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統籌新能源發(fā)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堅持規(guī)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關系。穩(wěn)步推進“電能替代”是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電能替代”本質是一種使用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的新型能源消費模式。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電能的大規(guī)模應用能夠有效緩解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引致的高碳排放問題,越來越多的行業(yè)已經涉足電能替代并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阻礙電能替代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實施電能替代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電能替代的發(fā)展現狀

          在推進“雙碳”工作的進程中,積極推動電能替代是處理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關系、實現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及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目前,電能替代的發(fā)展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穩(wěn)步增長。過去十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穩(wěn)步增長,2012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為19.3%,2022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7%,累計提高近8個百分點。這主要歸因于近年來電鍋爐、港口岸電、電動汽車等電能替代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電能替代相關政策的有序指引。

          (二)近兩年我國電能替代增速逐漸放緩。2021年和2022年的替代電量分別為1891億千瓦時和684.3億千瓦時,較之前有明顯的下降,這說明我國的電能替代工作已步入“深水區(qū)”。當前我國電能替代正由初期成長階段向深入推進階段過渡,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zhàn)。

          (三)重點終端用能領域的電能替代步伐較快。2023年,我國頒布了《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2023年版)》和《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共同強調了擴大電能替代在工業(yè)、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廣度和深度的重要性。其中,建筑領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最大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6年的34.6%上升至2022年的49.5%,遠高于全領域的電氣化水平。工業(yè)生產領域和交通運輸領域的電氣化水平也穩(wěn)中有升,終端用能整體逐步向清潔化發(fā)展。

          推進電能替代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電能替代是一項長期且持續(xù)的工作。盡管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一直在穩(wěn)步提升,但是近年來替代電量的下降和替代電量占用電增量比重增速的放緩,表明我國的電能替代工作已處于初步成長階段向深入推進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順利跨越這一階段,進一步在電能替代上取得新的突破,需要應對以下幾點挑戰(zhàn):

          (一)生產側電能清潔化水平不足。

          首先,電能生產側的清潔化是實現整個能源系統清潔化的基石。傳統能源生產往往伴隨著大量的環(huán)境污染和碳排放,而清潔能源生產能夠顯著降低這些負面影響,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其次,電能生產側的清潔化直接影響電能替代的推進速度和效果。清潔能源的生產能夠為電能替代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降低能源替代成本,提高替代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只有在電能生產側實現了清潔化,才能夠更好地推動電能替代在消費側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另外,生產側清潔能源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應用仍然存在著一些限制和不足。例如,太陽能和風能的波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以及儲能技術的成本和效率問題等,都是制約電能供應清潔化發(fā)展的技術挑戰(zhàn)。

          (二)電能替代項目的經濟性較弱。

          首先,電能替代缺乏專項補貼的支持。目前我國電能替代工作已進入“深水區(qū)”,前期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容易推進的電能替代項目基本完成,接下來的電能替代推進難度越來越大。然而,當前電能替代政策仍以規(guī)范引導政策為主,缺乏對電能替代的專項補貼。其次,電能替代項目初期投資建設的經濟性較低,技術裝備研發(fā)周期較長,中小企業(yè)融資困難,導致電能替代工作難以推進。加之項目的后期運營或面臨補貼退坡,用戶替代意愿較低。另外,電能替代項目大規(guī)模的接入,對電網等的配套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電能替代項目的電力投資和運維成本難以通過售電回收,間接增加了電能替代的難度。

          (三)消費側用戶替代意愿較低。

          首先,消費側的用戶可能關注電能替代方案的經濟成本,包括初始投資、運營費用以及長期維護成本,高昂成本將影響用戶接受電能替代的程度。其次,電能替代技術的可行性和實用性、電能替代系統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也將影響用戶的接受意愿。另外,部分欠發(fā)達地區(qū)相當數量的居民用戶因長期習慣使然,仍使用煤炭等傳統能源進行日常取暖,對電能替代項目接受意愿較低。

          (四)技術設備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

          首先,目前電能替代項目涉及的多種技術和設備多是分散和碎片化的,缺乏統一的裝置技術要求和效果評價方法,市場魚龍混雜。其次,電能替代標準體系相對滯后,未能及時跟上技術的創(chuàng)新步伐,電能替代設備設計生產質量、銷售商的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另外,電能替代標準體系的缺失導致了無法從宏觀上對電能替代進行統籌規(guī)劃和把控。盡管我國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制定了部分標準,但仍然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進而阻礙了電能替代的成效。

          (五)電能替代增加用電最大負荷和保供壓力。

          加快推動電能在工業(yè)、交通、建筑等終端領域消費顯著推高了全社會用電最大負荷水平。特別是空調、廚房電器等具有典型時段性用電特征的商業(yè)和居民類的電能替代項目增加,導致用電負荷呈現峰谷差拉大的趨勢。多年來,我國的最大用電負荷增速都高于用電量增速,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面臨著較大壓力,迫切需要電源、電網建設等各方面跟上節(jié)奏。然而,相應的基礎設施投資還面臨著為推動低碳轉型、保障峰時用電和系統平衡而帶來利用率不高和盈利能力不強等問題。對于用戶而言,特別是一些高附加值的產業(yè),也會擔心電能替代會造成能源供應形式單一和峰時電力供給不足的情況,影響企業(yè)生產經營和用戶生活體驗。

          推進我國電能替代的政策建議

          在“雙碳”目標約束下,我國以化石能源結構為主的能源結構亟待轉型。生產生活中大量地使用散燒煤、燃油等化石能源導致的一系列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阻礙了我國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綠色低碳轉型需要我國穩(wěn)步持續(xù)地推進電能替代,進一步拓寬電能替代的廣度和深度。結合我國現階段推進電能替代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加快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完善電能生產側清潔化。

          首先,需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發(fā)和投資,通過政策扶持和經濟手段激勵措施鼓勵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建議將更多資金用于投資建設輸電網絡和儲能系統,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和間歇性的問題,提高電能生產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此外,盡快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fā)投入,推動能源行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降低清潔能源的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堅實保障。其次,加強政府對傳統能源的監(jiān)督和管控,強化政策對清潔能源的支持力度,以確保電能生產的綠色和清潔。此外,還應加強對電能替代的頂層設計,各級政府應協同推進落實國家關于電能替代的政策,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之間的關系,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fā)展。

          (二)加強對電能替代項目的資金支持,降低電能替代推進成本。

          首先,針對部分電能替代成本較高的問題,可以采用特殊的輸配電價政策,適當給予電價優(yōu)惠,推動電能替代項目的實施,或通過獎勵、補貼的形式對電能替代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鼓勵企業(yè)進行電能替代。其次,設立專門的低息貸款和融資擔保機制,降低電能替代項目的融資成本,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電能替代項目。此外,鼓勵金融機構推出綠色金融產品,提供有利于電能替代項目的融資方案,降低企業(yè)融資的門檻和成本。

          (三)考慮用戶能源需求,提高電能替代接受意愿。

          首先,應提高用戶對電能替代的認知,宣傳電能替代的效能優(yōu)勢,及其對環(huán)境和能源可持續(xù)性的積極影響,引導居民養(yǎng)成電能消費的綠色消費習慣。其次,提供經濟激勵,例如降低電能替代設備的購買成本、提供稅收減免、推出電能替代的補貼政策等,以吸引用戶采用電能。此外,制定個性化的電能替代方案,綜合考慮用戶的能源需求、使用習慣和經濟狀況,提高用戶對電能替代的接受度。比如在熱泵供熱的推廣方面,不同行業(yè)應用的改造方案和經濟性千差萬別,同一行業(yè)的不同工藝也有差異。提供給客戶的參考方案應以已有最佳實踐為基礎,才能有較強的說服力。

          (四)加強電能替代技術研發(fā)創(chuàng)新,統一電能替代標準體系建設。

          首先,需加大對電能替代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投入,及時修訂和更新電能替代技術的相關標準,以適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其次,鼓勵電能替代產業(yè)組織、能源電力等行業(yè)協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標準制定。國家標準委員會應起到牽頭引領作用,組織協調相關行業(yè)標委會共同探討現有標準規(guī)范的不足,制定電能替代設備從制造到運營等各方面的國家標準,確保電能替代技術標準能夠兼顧各方需求,更貼近實際應用,從而提升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穩(wěn)步推進我國的電氣化進程。此外,在制定成熟的電能替代標準體系之后,還需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和準入制度,從而促進我國電能替代全面、規(guī)范、系統的發(fā)展。

          (五)完善市場機制,利用“價格信號”引導用戶開展電能替代。

          首先,通過完善電力現貨市場和終端分時電價機制,拉大峰谷電價差,引導電能替代用戶彈性用電,通過削峰填谷,既降低自身用電成本,又減小電力系統的保供壓力和提高對新能源的消納水平。此外,還可以通過市場帶來的經濟性吸引電能替代項目在建設階段就考慮增加蓄電蓄熱等配套裝置,來延長低谷利用時長和減少峰時外購電力。其次,拓寬電能替代項目收益渠道。除了通過電能量市場或分時電價機制降低成本外,推動電能替代項目作為需求側資源參與電力輔助服務等其他電力交易品種。另外,還可以將電能替代項目與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相結合,更好地與新能源和電網相匹配,構建“源荷互動”的運行模式和適應市場發(fā)展的商業(yè)模式。

          (林伯強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黃輝系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項目主管)

          舉報

          文章作者

          相關閱讀

          提升“西電東送”能力已成為一項緊迫的現實挑戰(zhàn)丨能源思考

          在國家雙碳目標、風光發(fā)電占比持續(xù)提升的背景下,“西電東送”的內涵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面臨更加緊迫和更多的現實挑戰(zhàn)。

          296 04-15 20:00

          財報解讀|城燃龍頭企業(yè)2024年業(yè)績分化,賺錢的公司靠什么

          增加對大型工商業(yè)客戶銷氣量是城燃企業(yè)天然氣銷售業(yè)務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此外,可再生能源業(yè)務也在成為城燃公司的另一重要增長極。

          366 04-11 19:03

          全球能源需求新舊轉換,警惕能源強度改善步伐放緩|樹線圖

          就發(fā)達經濟體而言,2004~2024年間,對煤炭需求已降低50%;對比2023年與2024年,發(fā)展中經濟體對煤炭需求的一半已被風能、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333 04-10 19:29

          熱泵產業(yè)迎重磅方案,獲“力挺”后如何突破挑戰(zhàn)︱晨讀能源

          受制于經濟性等方面因素,目前熱泵在國內的應用市場仍然處于政策培育和發(fā)展階段,尚未充分釋放潛力。盡管當前熱泵在規(guī)?;瘏⑴c需求響應等獲取市場收益方面仍面臨障礙,但這些挑戰(zhàn)也為技術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突破提供了戰(zhàn)略機遇窗口。

          191 04-02 22:17

          攜手上海,贏在中國: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堅持開放合作,推動上海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圓桌會舉行

          3月24日下午,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堅持開放合作 推動上海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圓桌會舉行。

          77 03-26 13:40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