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一財號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萬億美元回流中國,A股暴漲行情要來?

          2024-09-05 18:25:27 聽新聞

          作者:黃大智    責編:高雅馨

          雖然市場上有“萬億美元回流、利好A股”的說法,但實際上資金回流規(guī)模和進入A股的程度可能并不如預期樂觀。

          (本文作者黃大智,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對于全球各國的股市而言,9月到11月都會是一個充滿高度的不確定和劇烈波動的時期。時隔幾年后的首次降息,全球的股市都被美國政界和美聯儲的一舉一動所牽動。

          對于中國資產而言,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于美聯儲降息對A股的影響。而隨著美聯儲9月降息的基本確定,“美國降息利好A股”的邏輯也開始被廣泛地討論,更有一個“降息將帶來萬億美元回流,利好A股”的說法流傳開來。

          美聯儲降息、外資回流、A股增量資金注入、股市大漲,這個邏輯看起來很通順,也非常符合目前A股投資者的美好愿望,畢竟當下的A股真的是缺增量資金,特別是高風險偏好的增量資金。一旦真的有外資回流A股,那么股市的大漲完全是可期的,也完美地契合了投資者的心態(tài)。所以這種邏輯很有市場,邏輯推導也看起來沒什么問題。

          但事實可能并沒有那么樂觀,降息帶來“東升西落”的故事在過去幾年中已經被講了無數次,而現實總是相反。本文就來解釋一下,為什么“不會有那么多的資金回流”,以及對國內市場無論股市還是其它市場的影響也沒那么大。

          近期,知名“美元微笑理論”提出者史蒂芬·詹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中國企業(yè)可能賺取了大量的美元且積累在海外,用于購買美元等高息資產,而一旦美聯儲開始降息,過去高息的美元資產吸引力就會減弱,進而推動至少1萬億美元資金回流中國。

          也正是這個邏輯,帶來了“萬億美元回流、利好A股”的說法。

          那么,首先來看,中國企業(yè)真的有在海外積累巨額的外匯么?

          事實是,國內企業(yè)近兩年出口之后賺取的外匯,結匯的比例確實越來越低了,中國企業(yè)也的確在海外積累了規(guī)模不小的資產。這兩年國內經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出口拉動,不僅原來的出口“老三樣”服裝、家具、家電出口量再次大漲,出口新三樣“新能源車、鋰電、光伏”也同樣大放異彩,也正因為引起了很多的貿易摩擦,現在很多國家都開始對國內的產品征收高額的進口關稅,或者是反補貼稅、反傾銷稅等。出口的大漲讓國內企業(yè)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如果是十幾年前,那么按照監(jiān)管的規(guī)定,企業(yè)是不能留存這些外匯的,必須要換成人民幣,但是從2011年1月1日起,企業(yè)出口賺取的外匯就可以存放境外,無須調回境內。也就是說,企業(yè)可以根據匯率變化和自身所需,自由選擇這部分賺來外匯的使用方式(結匯換成人民幣、或者直接在境外投資、甚至直接在境外持有美元等)。

          在近幾年人民幣匯率持續(xù)走低的情況下,出口企業(yè)賺了美元之后換成人民幣的意愿是實實在在地降低的。以貨物貿易結匯金額/國際收支中的貨物貿易收入的比重來看,這個比例近幾年確實在逐漸降低。而這個比例也意味著,有大量的出口企業(yè)賺取了美元之后,并沒有將其全部結匯換成人民幣,而是通過持有外幣的方式,將這部分資金留在了境外。

          從這個圖可以看到,2020年之后,這個比例是波動下降的,2022年以來更是下降得很快。

          其中的原因并不復雜,一是近幾年人民幣匯率走弱,換成人民幣會貶值。二是近幾年美元是高息資產,美元年化存款利率一度超過5%,相比于人民幣來說收益率自然更高。三是企業(yè)自身也有越來越大的海外投資需求,持有美元更加方便。

          在這些原因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出口賺取的美元并不會選擇換成人民幣。企業(yè)也因此在海外積累了大量的美元資產。按照機構的測算,相比于2022年之前,這部分“未結匯”的資金總額大概在一萬億美元左右。例如按照中金的測算則顯示,2022年以來結匯金額與出口額的比率較歷史平均水平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從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這部分“少結匯”的資金總額約為9332億美元。

          如果未來美聯儲降息,人民幣進入升值區(qū)間,那么原來“人民幣走弱持有美元”的邏輯就會反轉,這些大量手持美元的企業(yè),可能會加速結匯,特別是到了年底,需要把美元換成人民幣,用于給上游借款、給銀行還本續(xù)貸、員工發(fā)年終獎等,因此會有人民幣回流。

          這也就是所謂的“1萬億美元資金將回流中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時這里也提一下,不同機構對于這個數值的預測差異很大,例如麥格理集團預估這一數字超過5000億美元;澳新銀行則估計為4300億美元;高盛測算即便加上居民持有的美元資產,2022年中到2024年,中國企業(yè)和居民囤積的美元也不超過6000億美元,那能結匯的美元資產自然更少;法國巴黎銀行大中華區(qū)利率和匯率策略主管王菊認為這個數值可能遠沒有一萬億的規(guī)模。

          這也能看出,市場對美元回流這件事大概是認同的,但是能有多大規(guī)模就觀點非常不一致了。

          能不能有美元換人民幣的回流,還是要看剛剛提出來的企業(yè)持有美元的原因,包括美元升值的匯兌損益、美元資產收益率更高、自身投資需求等原因。

          首先來看匯率,對出口企業(yè)而言,人民幣貶值意味著收益增加,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的利潤水平。反之,如果企業(yè)預期未來人民幣升值,為了避免匯兌損失,肯定是收到美元就結匯。那么人民幣匯率會持續(xù)升值嗎?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本文不做過多論述,這里引用主管單位的一個定調:

          “8月9日,央行發(fā)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其中提出,要做好跨境資金流動的監(jiān)測分析,堅持底線思維,綜合施策,穩(wěn)定預期,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并自我強化,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而在稍早一點的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中,也提到“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

          注意,這里面說的是穩(wěn)定,無論是升值還是貶值,其實都非主管單位所愿,畢竟如果升值過多,對出口的抑制是非常大的,這對于當前主要依靠出口的經濟而言,絕對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一旦有過度地升值或貶值時,央行都會通過各種手段穩(wěn)定匯率。因此結論就是,期望匯率會有多大的升值可能并不現實。甚至不排除當下已經到達了匯率均衡水平附近的可能。

          其次看持有美元收益高這個邏輯。這個邏輯也是真實存在于出口企業(yè)的,很多公司會通過“存美元高息存款、借低息人民幣貸款”的方式,來增加收入。

          以某上市公司2023年的年報為例,其貨幣資金中近90%為美元存款:

          在持有高息美元存款的另一面,該公司的日常經營和流動資金主要用人民幣的中短期貸款來滿足。

          通過這種“借人民幣貸款維持經營生產,存美元高息資產獲取收益”的方式,該企業(yè)在報告期內實現利息收入2.91億元,同比增長了169 %。當然,用國內貸款的方式彌補日常經營,也產生了一些利息的費用,但整體來看,其獲得的利息收入遠遠大于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

          所以由此可見,中美利差帶來了企業(yè)結售匯選擇的不同,如果未來這個利差逐漸縮小甚至逆轉,那么企業(yè)顯然有動力會轉而逆轉交易,變成持有人民幣。

          然而從實際上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美還是會存在不小的利差空間,在這種利差完全消失之前,還仍會存在“借低息人民幣貸款,存高息美元存款”的交易。

          最后,基于出口企業(yè)的境外投資需求和經營所需,很大一部分的境外資產會轉化為境外的固定資產,成為企業(yè)境外投資的一部分,未來這部分“境內持有的境外資產”規(guī)模也會越來越大。

          以國內企業(yè)出海的規(guī)模來看,2023年中國直接投資的非金融類境外企業(yè)數達7913家,較2022年大幅增長1483家,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1301.3億元,僅次于上一輪出海潮的2016年,特別是近幾年去往的東南亞、拉美等地區(qū)的熱潮,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已經轉變?yōu)楫數氐墓潭ㄙY產,而這部分錢也并不會回來。

          其實這種情況非常類似于日本,有相當多的研究都認為日本在所謂的“失落的20年”中,雖然GDP沒什么增長,但是通過全球化的轉移和布局,在海外“再造了一個日本”。這種結論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境外資產確實是一國居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中國企業(yè)的出海潮也正是這樣的一種體現。

          所以,綜合來看,“萬億美元回流”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可能未必如簡單推導那般樂觀,資金回流進入A股,就更像是一種想象。過度樂觀的交易充滿了不及預期的風險。

          當然了,這也并不影響我對A股市場的樂觀。當下更加積極的政策表態(tài)、已經向好的基本面都被悲觀情緒淹沒。過度樂觀是風險,過度悲觀亦是如此。

          賣在“人聲鼎沸處”很難,買在“無人問津時”同樣很難。但這才往往是合適的選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