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10日晚間,在上海東虹橋中心的一家超市內,一位身形高大的挪威大叔穿著藍色圍裙,手托木質餐盤,真誠地請大家品嘗挪威海鮮刺身,還時不時關切地詢問“味道怎么樣?”
這位賣力的“推銷員”其實是挪威首相斯特勒,他正在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10日晚間,他剛剛乘京滬高鐵抵達上海,當時上海正經歷一場暴雨,他的西裝也被略微打濕,但這并沒有阻礙他趕來超市推介挪威海產。
他在現場表示,海產品業(yè)已經成為挪威僅次于油氣業(yè)后的第二大出口產業(yè),挪威希望加大對華海產品出口,提升海產品在中國老百姓食譜中的重要性。
挪威海產局中國區(qū)總監(jiān)畢思明(Sigmund Bjørgo)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預計今年挪威三文魚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將再增長8%到10%。
當然這位“挪威推銷員”想要推銷的遠不止海產品。據新華社報道,斯特勒在訪華期間表示,挪方期待擴大對華合作,特別是在綠色發(fā)展、應對氣候變化、海事航運、農漁水產、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
挪威海產品
挪威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上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斯特勒10日表示,很高興看到挪威海產品對中國的出口不斷增長。同時他也希望挪威企業(yè)和中國的合作伙伴攜手努力,縮短中途物流時間,能讓中國消費者品嘗到更加新鮮的三文魚和其他挪威海產品。
斯特勒在訪華期間,不斷強調挪威與海洋的聯系。上千年來,挪威的先民依靠在海岸打魚為生,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挪威人在海洋中發(fā)現了新寶藏——油氣資源,但挪威人并沒有忘本,依然非常重視漁業(yè)和水產業(yè)。
中國是歐盟之外挪威海產品最為重要的市場,占總出口量的13%。就整體貿易而言,中國是挪威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全球是歐盟和美國之后的第三大貿易伙伴。
在首相身邊向他介紹中國市場情況的是挪威海產局中國區(qū)總監(jiān)畢思明,他曾在2011年至2018年擔任中國區(qū)總監(jiān),時隔6年后重返中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他頗為感嘆地表示,中國海產品市場在過去6年中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進一步解釋道,從挪威出口到中國的海產品銷量翻了一番,而三文魚的銷量是原來的五倍。他笑著說道:“當在查閱和對比這些數據的時候,我?guī)缀醵疾桓蚁嘈抛约旱难劬?,這(中國市場)真是一個既繁榮又充滿前景的市場。”
畢思明表示,確實注意到了中國市場上有一定消費下行的壓力,但他對未來依然保持樂觀。他說,消費者在花錢時會變得更加謹慎,但大家還是愿意用優(yōu)質的食物來犒勞自己,并且會更加關注個人健康。
當前,中國三文魚人均消費量依然較低,僅為0.08千克/人,而其他亞洲國家是這一數據的十數倍:韓國的人均消費量為0.73千克/人,新加坡則達到1.83千克/人。
“隨著消費人群的擴大和追求健康美味飲食理念加強,我們相信中國三文魚消費需求的增長潛力巨大。”畢思明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目前中國大約85%的挪威三文魚都是在餐飲業(yè)中消費的,這依然是大家接觸三文魚的主渠道,但近些年來零售渠道也在興起,大約占到15%的銷售量,并且還將繼續(xù)增長。
此外畢思明透露,挪威青花魚在中國市場上也有很好的銷量。在中國的日料店里,很多鐵板燒用的青花魚(鯖)事實上就是由挪威出口的。
此前挪威斯佩雷兄弟商務總監(jiān)斯佩雷(Kjetil Sperre)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公司此前出口到中國的青花魚多為轉口貿易加工,而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擴張,中國也將會成為和日韓同等重要的消費目的地。
綠色轉型
在推銷完挪威海產后,9月11日斯特勒起了個大早,前往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參加由中國造船企業(yè)建造,交付挪威航運企業(yè)的汽車運輸船的命名儀式,來推介另一項挪威與海洋相關的行業(yè)——海事產業(yè)。
斯特勒介紹,挪威造船業(yè)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造船業(yè)的市場份額已占到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而挪威企業(yè)則能夠為其提供技術支持,雙方優(yōu)勢互補可實現互利共贏。”他說。
自19世紀以來,挪威一直是世界領先的航運(海運)國家之一。挪威是海事大國,擁有較為完整的海事集群,包括世界海事市場所有領域領先航運公司和造船廠、海上設備制造商和海上服務提供商,在特種船舶和深海船舶的生產方面居世界領先水平。
據新華社報道,斯特勒同時表示,中國近年來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發(fā)展迅速,包括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等產品具有廣泛影響力。
他表示,挪方始終致力于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愿同中方加強綠色轉型等領域務實合作。在此訪中,中國和挪威簽署了關于建立綠色轉型對話的聯合聲明。
中國汽車產業(yè)電動化轉型起步較早,如今已經成為引領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歐盟宣布將按計劃于10月表決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關稅,對此斯特勒11日晚間表示,挪威不是歐盟成員國,與歐盟沒有共同貿易政策,同時挪威也沒有太多的汽車產業(yè),所以挪威不會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他同時建議中方也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回應歐盟的關切。
挪威是很多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的切口。盡管是石油大國,但挪威人更加注重氣候變化與環(huán)境保護議題。挪威公路聯合會發(fā)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挪威電動車在新車銷售中占比82.4%,電動車繼續(xù)主導挪威新車市場,名爵、極星、比亞迪等中國汽車品牌銷量進入前20名。
挪威的綠色轉型走在了歐洲前列,2016年挪威就提出到2025年除重型車輛外,在新車市場全面“下架”燃油車等,實現新能源車銷售占比100%。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挪威各級政府陸續(xù)出臺一系列舉措,從銷售、行駛、停車、充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為電動車等新能源車提供優(yōu)惠措施,以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降低機動車的溫室氣體排放。
11日晚間,斯特勒在結束訪華離滬前透露,這是他近30年來第一次重回上海。斯特勒11日下午在復旦大學演講時曾回憶到,自己在1995年作為挪威代表團一員首次訪問中國,并見證了復旦大學北歐中心的成立。
他總結道,此訪正值挪威和中國建交70周年,他看到的是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挪威和中國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他十分欣賞的是,雙方求同存異,能夠走到一起來解決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并取得長足發(fā)展。
從市場看,售價20萬元以上、車長4米8的中大型車占據增程式汽車90%以上的份額,但是隨著增程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價格在不斷下探,目前已下探至10萬-15萬元區(qū)間,很快會突破10萬元的門檻。
“對于企業(yè)來說,征收高關稅需要犧牲自己的利潤,而設定最低價格對車企產品利潤率的保持是有好處的。”
康明斯已在中國發(fā)展50年,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
探索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fā)展政策實踐。
深入開展上海市海洋發(fā)展“十五五”規(guī)劃編制研究,科學制定和落實海洋經濟發(fā)展重點目標任務,打出有力有效政策“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