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缸中之腦”不需要巨大的數據集,只需要對較少數據的(最好是循環(huán)反饋加強的)確認和確信,就能建構起它自己的“真實世界”。
將強力意志嫁接到“弱者”身上,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剛剛去世的詹姆斯·斯科特——尤其是他的兩本名著《弱者的武器》和《農民的道義經濟學》——的啟發(fā)。
如果說情緒之類只是低級的短路工具,那么意識就是針對其不足而發(fā)展出來的高級工具,核心使命就是促使低級工具不斷進行自我否定和迭代。
如果動物可以通過類比而與人之間建構起連續(xù)性,那么機器甚至可以說是天賦了生命和意識之可能,無他,就因為它是人的造物——就如同人是上帝的造物。
語言的實質根本不是意義及其表達和理解,而是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一樣東西:頻率。
電影《奧本海默》可以有很多詮釋的視角,倫理的、政治的、科學的,而我個人最大的興趣點,則來自一個很可能被大多數人忽視的細節(jié)。
AI這一名頭,其實更應屬于“自動智能”,而非“人工智能”。
真正的人工智能,重點既不在“人工”,即人造的層面,更不在對低級的人類智能的模仿,而是相反,恰恰在于“造神”的層面。
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