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從經濟學角度講,碳中和改變了生產函數。在碳中和目標下,推動經濟發(fā)展的要素除了“索洛模型”強調的勞動力、資本及全要素生產率外,還需要加上碳要素。
現在碳排放權成了稀缺資源,如何給這一稀缺資源定價需要討論。此外,現在講“碳中和”多是從生產端來談,比如如何減少發(fā)電、鋼鐵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還有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甲烷(一種溫室氣體)。當我們把視線從生產端轉到需求端,有大量研究表明,真正家庭的消費占到整個二氧化碳排放的65%以上,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構成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來源。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想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就意味著要對國民的消費偏好、消費習慣做好引導,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用需求變化來倒逼供給端產生變化。通過這種方式,兩端同時發(fā)力,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效用函數也會發(fā)生變化。這意味著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可能發(fā)生根本的變化。這一變化本身會給經濟學未來帶來很大的沖擊。那么經濟學能提供什么樣的支持來助推雙碳目標的實現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第一,我們要把握好現在面臨的這樣一個機遇。公開資料顯示: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溫升保持在相對于工業(yè)化前水平2℃以內,并為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1.5℃以內付出努力。按照計算,如果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那么在實現碳中和前,全球只有5700多億噸的的配額;如果全球升溫控制在2度以內,那么全球也只有10000多億噸的配額。
之所以減少碳排放會成為一個時代議題,就是因為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時代后,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在如今這樣一個時間點,我們開始討論怎么從化石能源過渡到非化石能源,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現在面臨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如果將能源使用作為劃分文明型態(tài)的標準的話,我們可能就不會將此次機遇簡單理解成能源結構的變化,因為這種變革會帶動上下游產業(yè)鏈,帶動整個生產方式,帶動消費方式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那么這個機遇本身就非常大了。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有國內機構預測,到2060年中國總綠色投資需求折合現在的幣值約為139萬億人民幣。事實上,如果上升到開啟一個嶄新的文明時代的高度和視野來看,就能理解為什么所需要的投資金額會這么高。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測,如果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凈零排放,2021-2050年內全球的總投資規(guī)模至少約需達131萬億美元之巨。我國目前碳排放規(guī)模大約為100億噸,占全球比例約為30%,若IRENA測算正確,那么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的投資規(guī)模達255萬億人民幣。當然,還有其他的估測,但也都在百萬億級別。在目前這個階段,到哪里找這么大的一個投融資的題材呢?
對中國而言,挑戰(zhàn)更為艱巨。當前,我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換句話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要在發(fā)展經濟跟實現碳中和兩個目標之間,做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我們的行動方案怎么設計,這里面有很多問題還沒有完全梳理清楚。比如:到底哪些行業(yè)是可對減排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行業(yè),而不是單方面地把側重點都放在生產型行業(yè)?在中國目前的生產網絡里面,到底哪些行業(yè)是跟碳減排或者固碳增匯關系密切的行業(yè)?
第二,建立有效的碳價發(fā)現機制是關鍵。要真正實現雙碳目標,形成一個有效的碳定價機制非常重要。目前為止,很多概念我們還沒有完全梳理清楚,比如碳作為一種商品,或者作為一種潛在的金融資產,它的屬性跟別的商品有什么不一樣?“一價定律”是否在這個商品上成立?應該引入拍賣機制,反映區(qū)域或是行業(yè)差異(綠色溢價)嗎?能不能引導稀缺的碳排放資源有效配置?等等,目前這些問題都還尚未梳理清楚。
今年的9月,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方表示,中國將大力支持發(fā)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fā)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我認為,這正是考慮到了碳排放的外部性,所謂碳排放的外部性是說一個國家為了發(fā)展經濟所產生的碳排放,需要全世界一起來承擔后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zhàn)略目標,把綠色發(fā)展理念、生態(tài)文明理念貫穿到中國未來的對外交往中去,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去,這本身是合理的選擇。這有助于將更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納入其中,共同實現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一起邁向新的文明的階段。
我認為,在未來30年、40年、50年時間里,我們找不到比它更宏大的故事。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這個故事本身是支撐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底層邏輯,它也將注定影響亞太以及全球經濟。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
如果對等關稅按計劃推進,美國乃至全世界可能將付出比上世紀大蕭條時期更高的代價。
由于技術演進及其對經濟社會規(guī)則的沖擊很可能快于相應強監(jiān)管能力的提升,僅靠政府力量難以有效行動,強監(jiān)管可能一時跟不上,各種弱規(guī)則很可能是治理主力。
鋼鐵行業(yè)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短期將加劇行業(yè)分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長期則會驅動更多技術創(chuàng)新和綠色轉型投資。
中國企業(yè)有機會在國際綠色標準制訂中發(fā)揮主導作用
老舊營運貨車特別是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運營年限長、使用強度大、超標排放問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