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評論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中國經濟地理大變遷中的“山河四省”

          第一財經 2023-03-29 11:33:13 聽新聞

          作者:土哥涅夫    責編:任紹敏

          從古時四方仰視的中州之地,到一百年前作為根據地名的晉冀魯豫,再到如今充滿自嘲的山河四省,稱呼變化的背后,是整個中國經濟地理的巨大變遷。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引發(fā)全民焦慮。而隨著各省陸續(xù)公布2022年人口數據,區(qū)域分化成為繼總量負增長之后,另一個熱議話題。

          截至3月27日,至少24個省份公布了去年的人口數據。其中15個省份的常住人口較上一年有所增長,出現負增長的9個省份里,除了湖南(-18萬)、上海(-13.54萬)地處南方外,剩下的都位于東北與華北。

          東北不消說,情況大家都清楚。去年,除了山西微幅增長了8800人外,包括山東(-7.2萬)、河南(-11萬)、河北(-28萬)、北京(-4.3萬)、天津(-10萬)在內的華北各地,人口均呈現負增長。

          這已經是華北近幾個月來第二次引發(fā)輿論關注了。今年春節(jié)期間,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曾以“山河四省”的新頭銜意外出過一次圈。

          當時,晉冀魯豫四省的年輕人在省界互射煙花,拍攝短視頻上傳,戲稱是“山河內戰(zhàn)”。之后又衍生了一系列的黑色幽默段子,比如“山河四省互不侵犯條約”“山河四省互不嘲笑條約”……從古時四方仰視的中州之地,到一百年前作為根據地名的晉冀魯豫,再到如今充滿自嘲的山河四省,稱呼變化的背后,是整個中國經濟地理的巨大變遷,這一過程中,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輝煌時代

          即便是今天最輕佻的地圖炮,也不敢不承認山河四省曾經的輝煌。當初大禹劃分九州,山河四省便囊括了冀、兗、青、豫四州及徐州部分之地,堪稱“半壁河山”。到了漢代,全國五大都會(簡稱“五都”,分別是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之中,有四個位于山河四省。

          其中,洛陽和宛(南陽)所在的河南就不消說了。一句“老家河南”的廣告語,道盡了這里作為夏商故地、中華源頭的江湖地位。特別是洛陽,和隔壁的長安作為中國城市史上閃耀時間最長的雙子星,構成了中國歷史前半部的核心。

          齊國故都臨淄所在的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fā)祥地,堪稱中國人的“精神原鄉(xiāng)”。

          而趙國故都邯鄲所在的河北之地,雖然以盛產“慷慨悲歌之士”聞名,但其實,憑借廣闊的大平原,從秦漢到隋唐,這里一直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qū)。而發(fā)端于此的安史之亂,不僅動搖了大唐統治,更是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就連如今人口最少、經濟體量最小、存在感最弱的山西,要是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也是難以忽視的重磅存在。除了河南、陜西,如果要評中國歷史前半夜的“第三省”,我想應該就要數山西了。

          “兩山夾一川”的山西,被稱為“華北脊梁”,高起的地勢使得王朝無論是定都長安還是洛陽,山西都是最為倚重的地理屏障。

          先說長安。雖然其所處的關中盆地,顧名思義,在大多數方向上都有一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關隘——東面是函谷關,西面是大散關,東南面有武關,西北面有蕭關,一旦有敵軍來犯,只要將關門緊閉,京畿便固若金湯。唯獨在山西方向,是一個地理敞口,如果不守住山西,長安就很危險。

          想當年李淵就是從太原起兵,沿著汾河谷地一路南下,從蒲津渡過黃河,一舉拿下長安,奠定了大唐基業(yè)的。所以唐朝建立后,深知山西重要性的諸位帝王都非常重視太原。武則天時,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之外,于晉陽置北都。到了玄宗朝更進一步,改太原府為北京。

          再說洛陽。盡管其北面有黃河天險,但從軍事防御的角度來說,單守黃河是守不住的,必須將防線往北推移,守住山西,堵住太行八陘。否則北方攻來的軍隊,往南可以直撲洛陽,往東可以進犯河北。

          事實上,后來安祿山起兵造反,為了防止唐軍抄他的河朔老巢,就花了好多精力爭奪“常山(石家莊)——井陘——太原”一線。雖因名將李光弼的奮死抵抗,太原未能奪下,但好歹堵住了井陘這個口子。

          安史之亂一把火,終結了長安、洛陽千年的繁華,卻意外令太原迎來了極盛之時。五代十國中的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其創(chuàng)立者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劉崇均稱帝于太原。可以說,唐末宋初之際,太原是攪動整個天下局勢的發(fā)動機。

          到了北宋,由于運河作用日顯,更東面的開封走上了歷史舞臺。極盛時全城人口高達150萬,超過漢唐的長安城和明清的北京城,是中國歷代古都之最。其影響延續(xù)至今,比如它的兒化音、它的黃河鯉魚,都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得到了傳承。

          但盛極而衰,“靖康恥”,不僅是“臣子恨”,更是“四(?。┟駵I”。隨著徽欽北狩、高宗南渡,山河四省從此步入了長達千年的衰退期。

          衰頹時代

          山河四省的衰頹,首先反映在經濟上。

          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統一于中原地區(qū)。但與此同時,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qū),在經歷了春秋吳越時期的初步開發(fā),六朝的日漸繁榮,到唐宋之際,已正式取代中原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像我們今天熟知的“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就是出現在北宋時期。而宋室放棄洛陽,定都開封,也是因為后者更靠近運河,便于漕運。

          稍晚于經濟中心的南移,中原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在北方契丹、女真、蒙古諸族輪番南侵甚至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最終喪失。北京取代長安、洛陽,成為中國新的政治中心。

          伴隨經濟中心的南移與政治中心的北遷,曾經居天下之中的山河四省,逐漸衰落了下去。

          河南自不必說,宋室南渡后,中州之地再也不復往日榮光,就連稱呼也從“中原”變成了“河南”。儒學中心山東,也因孔子第48代裔孫孔端友率領孔氏精英扈蹕南遷,在衢州另建家廟,形成南北兩宗,失去了獨尊地位。而山西“兩京屏障”的作用,則逐漸讓位給燕山。雖然明清之際,晉商一度風光,但山西的地位卻并沒有因此提升。如今人們能記起的,只有洪洞大槐樹,那是老家的方向,也是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更不幸的是,連年戰(zhàn)爭引發(fā)黃河改道,奪淮入海,給了本就在走下坡路的中原經濟又一沉重打擊,曾經富庶的河南、山東由此淪為貧窮的黃泛區(qū)。直到1855年,黃河才重新北返,注入渤海,河道走向最終定型。但此時,一個屬于海洋的新時代悄然來臨。

          鴉片戰(zhàn)爭一聲炮響,轟開了五個通商口岸。此后,長江沿線城市陸續(xù)開埠,而已成為地上河、喪失了航運價值的黃河流域則被人徹底遺忘。

          雖然隨著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德國人一度下血本將青島營建為山東第一大商埠,天津也因“九國租界”而崛起,它們與南方的上海一道,構成了民國時代的一線城市組合——“上青天”,但并沒能將所在省份整體帶入新時代。相反,青島的德據史,割裂了膠東與山東的關系。

          而天津的崛起,更是客觀上導致了河北的衰落。這個曾經的衛(wèi)所,在開埠后先是奪走了保定的直隸總督府地位;進入民國后,更成為北京城下野大總統們的避居所;再然后,天津直轄了。試想,如果江蘇剜去蘇州南京、浙江摳掉杭州寧波,廣東沒有了廣州深圳,還能創(chuàng)造現在的繁榮嗎?

          至于深處內地的河南,更是在軍閥的連年內戰(zhàn)中,被折騰得體無完膚、餓殍遍野。唯一的模范省山西,也在隨后的抗日戰(zhàn)爭中受到重創(chuàng)。而這,也奠定了山河四省此后近百年的運勢走向和公共形象。

          迷惘時代

          1949年以后,山河四省一度煥發(fā)新生。比如“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有多達30個布局在山河四省,數量僅次于東北的56個。

          其中,太原憑借“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地利優(yōu)勢,成為西安之后,落戶項目數量最多的城市,總共有11個。包括太原一電廠、太原二電廠、太原化工廠、太原制藥廠、太原化肥廠、晉西機器廠、江陽化工廠、新華化工廠、汾西機器廠、興安化工廠、大眾機器廠等,由此奠定了太原的華北工業(yè)重鎮(zhèn)地位,并且延續(xù)至今。

          河南也收獲了10個重點項目,數量上與吉林并列全國第5。這些項目主要分布在洛陽、鄭州、焦作、平頂山等地,形成了鄭洛汴工業(yè)區(qū)。其中尤以洛陽為主,包括大名鼎鼎的洛陽拖拉機廠,以及洛陽礦山機械廠、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洛陽柴油機廠、洛陽熱電站等,曾經的“十三朝古都”,一舉變身為新興的機械工業(yè)城市。

          但這種計劃體制下的繁榮,終究還是隨著市場大潮的來臨,被打回了原形。而山河四省獨特的區(qū)位與稟賦,更是令它們在發(fā)展上遭遇到種種尷尬與迷惘:

          豐富的煤炭儲量,讓山西成了全國的能源基地;作為農業(yè)大省的河南,被要求裝滿全國人民的“米袋子”;河北不得不對產業(yè)發(fā)展自我設限;即便是作為北方門面擔當的山東,這些年也逐漸被廣東、江蘇拉開了差距……

          為什么最近山河四省突然爆火,就是因為委屈。這里既不是最發(fā)達的區(qū)域,也不是最落后的地方,這反而使得它們成了最被忽視的地區(qū)。

          以經常被拿來舉例的教育來說,山河四省3.1億人口,占全國四分之一弱,但在優(yōu)質大學方面,除了山東好一些,其余三省甚至都湊不出3所211大學——河北唯一的211高校河北工業(yè)大學,還在天津。

          本地優(yōu)質高校的稀缺,加劇了四省學子高考的難度,逼出了衡水中學這樣的應試“名校”。

          越來越多的四省民眾背井離鄉(xiāng),造成了本地人口的負增長,同時也在彼此之間催生出某種“想象的共同體”,造就了這一波“山河四省”概念的突然走紅。

          客觀地講,最近這些年,從扶持中部崛起到京津冀協同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從青島西海岸新區(qū)獲批國家級新區(qū)到鄭州入圍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層面也在努力助推山河四省重振輝煌。只是回顧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地理的變遷自有其內在邏輯。

          好在中國足夠大,只要不限制人口流動,總有適合山河四省民眾發(fā)揮聰明才智的地方和舞臺。既然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山西填全國”,都沒有影響流出地的歷史進程,這一輪山河四省的人口減少,我們也不妨坦然面對。

          (作者系長三角區(qū)域城市觀察家、允九智庫研究員、公眾號“三土城市筆記”主理人)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