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閱讀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托馬斯·伯恩哈德的死亡賦格

          第一財經 2024-01-19 11:45:39 聽新聞

          作者:俞冰夏    責編:李剛

          為德語添加節(jié)奏感,使其更為悅耳,恐怕是伯恩哈德一切寫作的根本命題。這種以一己之力完全改變一門語言的意圖,聽起來像是個笑話,事實上幾乎沒有比這更革命的行為。

          托馬斯·伯恩哈德公認無法由他人撰寫傳記,因其生活,至少從表面上看,單調乏味到無話可說的程度。他并非對私生活諱莫如深的神秘主義者,甚至在交代自我方面一向非常大方,坦然承認自己的生活里只有兩個重要的人(他為此特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德語詞叫Lebensmensch,字面意義為“生命之人”),一是他同為作家的外祖父,二是一位大他超過30歲的年長女性;除此之外他再沒有任何親近的人。熟悉伯恩哈德的人都知道,對這兩人以外的一切其他人,尤其是奧地利人,更尤其是奧地利、德國、瑞士的文化人,伯恩哈德只會給予道德上的鄙夷、美學上的唾棄和人格上的侮辱。

          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

          局部絕對靜止,而整體非常活躍

          伯恩哈德1931年出生在荷蘭,是個被親父拋棄的私生子。他的童年在二戰(zhàn)期間的奧地利和德國度過,受的不是納粹教育就是天主教教育,兩者的糟糕程度在他眼中幾乎沒有區(qū)別,唯一的文化教養(yǎng)來自外祖父。1950年,伯恩哈德19歲,他的外祖父在一年前過世,對他不甚關心的母親也在那年因病去世。仿佛天有神助,也是在那年,他認識了名叫海德薇格·斯塔維安切克(Hedwig Stavianicek)的年長女性,兩人從此結伴生活了30多年。在斯塔維安切克的影響下,伯恩哈德去薩爾斯堡上了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只因為斯塔維安切克認為伯恩哈德應該跟同齡人交交朋友。伯恩哈德的歌劇演員職業(yè)生涯因為嚴重的肺部疾病從未起步,很快他繼承了外祖父的職業(yè),從當記者開始最終成為了作家,一直到斯塔維安切克在1984年以89歲高齡離開人世。斯塔維安切克去世后,伯恩哈德活在沉重的悲痛之中,5年后病死。

          從教科書式的“作者小傳”的意義上說,以上這段已經大差不差,伯恩哈德為眾人所知的精神形象是個狂傲、孤僻、厭世,瘋瘋癲癲、私生活接近變態(tài)的“天才”作家,與他平靜的具象生活好像兩個極端。但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很像作者在制造人設上采取絕對主動以示他人的假象。首先,伯恩哈德并非康德式蝸居閣樓埋頭寫作的隱士,他與年長女性共同生活的30多年里一直在歐洲各地旅行,也因此伯恩哈德的小說局部絕對靜止,整體卻非?;钴S。主人公的身體往往在一部小說里從頭到尾連一間房間,甚至一把椅子都沒離開,頭腦卻在歐洲各大城市和阿爾卑斯山脈上的老派貴族鄉(xiāng)村之間字面意義地靈魂出竅。這與兩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一致。雖然外人對斯塔維安切克所知甚少,很容易從少有的幾張照片中猜想她經濟條件較為殷實,足夠支持兩人在位于歐洲各地的房間里坐著喝湯、看書、聊天,過幾個月再換個地方繼續(xù)坐著喝湯、看書、聊天。就我個人多年的經驗,閱讀托馬斯·伯恩哈德的最佳地點毫無疑問是坐在一列行駛中的火車上,退而求其次的話,飛機與地鐵也勉強能夠提供與伯恩哈德小說相匹配的氛圍。

          雖然伯恩哈德反復強調自己肺病嚴重導致生活能力近乎殘廢,你也很難找到比他活得更愜意自由的人。他找到機會就重復發(fā)表的罵人話(諸如——我只是隨便舉幾個令我本人印象深刻的例子,絕非其代表作——“德語是種木頭一般、笨拙、惡心的語言。能把一切輕盈美好的東西殺死”“托馬斯·曼是個小布爾喬亞作家,寫得糟糕透頂,只為他的小布爾喬亞讀者群體寫作”“漢德克是個軟弱的媽寶,老是說自己喜歡獨處,但正好是最不能獨處的人”“文學獎只會由想在你頭上撒尿的無能的人頒發(fā)給你,一旦你接受獎項,他們毫無疑問會大大地尿在你頭上”)容易讓人以為他是個有自閉癥的瘋子,但伯恩哈德應該很明白,只有表象為瘋子(或者“天才”)的人,才能在不受攻擊的情況下說出眾所周知的真相。

          人生的諸多痛苦與難以揣測,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在某個年齡賴以存活所需要的生活經驗與思想體驗超出其生理年齡能抵達的維度與范疇。與比自己年長得多的人一起生活使得伯恩哈德快速掌握了這些經驗,能夠精準地預測從生到死的彈道弧線,并看到失敗的軌跡始于何處。

          追求音樂形式最為徹底的小說

          為“笨拙、惡心”的德語添加節(jié)奏感,使其更為悅耳,恐怕是伯恩哈德一切寫作的根本命題。這種以一己之力完全改變一門語言的意圖,聽起來像是個笑話,事實上幾乎沒有比這更革命的行為。語言為思想搭建框架,而在伯恩哈德看來,奧地利人和德國人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后者毫無音樂性。

          在他所有的長篇小說當中,《沉落者》是追求音樂形式最為徹底的一部。伯恩哈德開創(chuàng)的這種“賦格式”寫作,《沉落者》是教科書也是典律。作為音樂形式,賦格的元素并不復雜,旋律性的“主題”首先出現,然后在其他聲部對主題進行對位和模仿,不同聲部的復調開始出現,往往一個聲部追隨另一個聲部,另一個聲部又加入進來。“答題”是直接對應主題,分一一對應的“純正答題”和稍作改動的“守調答題”。“對題”是在主題的基礎上增添新的段落,并把新的段落作為變奏的主題傳遞下去。賦格繼續(xù),答題、對題和在此基礎上的自由發(fā)揮同樣繼續(xù)。真真假假的關系穿插在曲目當中。

          《沉落者》完全是按照賦格曲的格式寫成的,把彈鋼琴的時候永遠自己在哼唱的加拿大鋼琴天才格倫·古爾德作為虛構人物嵌入這部小說更是神來之筆,因為眾所周知,古爾德的賦格不是一般的賦格,除了曲中的復調,還要加上古爾德自己哼唱的聲部。

          小說一開始,死亡作為《沉落者》的旋律主題迅速出現在“呈現部”。小說無名的敘述者走進一家旅館,到小說行將結束的時候才從旅館走出來,我們姑且把他看作這一賦格的演奏者。他一進門,讀者便得知,格倫·古爾德死了。小說的另一位主人公韋特海默也死了。作為“引子”,伯恩哈德寫了一句話——“這是早就計劃好的自殺,我想,并非一時絕望的沖動”。

          賦格無論從聽感還是演奏強度上都極其稠密,它強烈吸引像古爾德這樣的鋼琴天才也是這一點:賦格的聲部之間并非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冻谅湔摺防铮鞴伦?ldquo;天才”或“對成為天才的追求”成為追隨死亡的第一個“答題”行為。很快我們知道,在敘述者走進旅館的28年前,在伯恩哈德本人曾就讀的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霍洛維茨鋼琴大師班上,古爾德、韋特海默和小說的敘述者成為了朋友。說“成為了朋友”,實際的意思是,剛剛自殺的韋特海默在28年前遇到古爾德時,其實已經差不多死了。不僅韋特海默差不多死了,敘述者本人也差不多死了,因為格倫·古爾德是個真正的天才,他們則不是。從他們見到古爾德開始,兩個人就開始了“沉落”(失?。┑倪^程。他們各自失敗與死亡的旋律都已被定調。他們只是在模仿與“答題”——如自殺的韋特海默,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才接受自己不能成為鋼琴大師的命運,在古爾德死去后不到一年,他就了斷了自己的生命;有的時候他們在低聲部上模仿或者“對題”,試圖從這逃不掉的主題當中發(fā)展出新的內容——如小說敘述者,在認識到古爾德的天賦根本無法媲美之后,迅速而徹底地放棄了成為鋼琴大師的理想,甚至連琴盤都不再摸,轉行成為作家。這名一本書都沒出版的作家,唯一在寫的書毫無疑問寫的正是古爾德;另外,有的時候,他們甚至試圖擺脫主題自由發(fā)揮,他們嘗試在這里那里過與鋼琴和古爾德完全無關的生活,把自己昂貴的鋼琴像塊廢木頭一樣送給了最沒有天賦的鄉(xiāng)下親戚的孩子,把自己和妹妹關在離鋼琴越遠越好的地方,結局卻仍然注定是失敗,甚至,本質上,韋特海默“無法忍受格倫的死亡”,“在格倫死后,他羞于活著,羞于活得比天才更長”,敘述者也是一樣。

          對死亡的冥想和靜觀

          “天才”不是《沉落者》當中唯一跟隨“死亡”這一主題的答題部分。伯恩哈德的敘述者很快呈現出兩條不同的聲部在賦格的內部打架。很明顯,已故的韋特海默和尚未死亡的敘述者并非古爾德的極端天賦之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受害者,哪怕他們的人生在完全相同的時間點開始沉落。他們,至少敘述者必須澄清,是截然不同的。他們一個死了,一個還活著;一個把自己上吊在離他而去的妹妹家門口,一個只是在馬德里和維也納過他自己一個人的日子,不傷害任何人的日子;一個“永遠竭力于仿效他人”,一個則對自己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認為自己因此獲救;一個——此處敘述者反復“純正答題”——是天才古爾德親口認證的“沉落者”(失敗者),一個,則至少在他本人嘴里,沒有被天才古爾德認證為“沉落者”(失敗者)。

          敘述者審判韋特海默來為自己開脫的行為隨著小說推進,逐漸變得強硬、頑固、執(zhí)拗,他本人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寫一本有關古爾德的著作上,寫這本書讓他發(fā)瘋,成百上千頁有關古爾德的草稿被他交給女傭扔掉,這樣的情況“已經發(fā)生過至少八次”,而在韋特海默的葬禮之后不超過一天,他就決定要馬上回馬德里,“把關于格倫的文章銷毀,以便重新開始寫”。就是這樣的敘述者,在一遍又一遍的復調當中澄清自己,尋找各種匪夷所思的角度,證明自己比那個以最低俗的方式在妹妹家門口上吊自殺進行報復的韋特海默,被古爾德的天才打擊的程度更輕,對古爾德的精神依賴更低。最后,這位絕望程度已達到巔峰的敘述者終于走出了旅館(這也是整本小說唯一一個身體動作),去了韋特海默的家。在那里,他毫無疑問打開了自己朋友的唱機,放起了《哥德堡變奏曲》。

          合理的猜測是《沉落者》寫于1982年10月,現實中的格倫·古爾德去世之后。現實中的格倫·古爾德與托馬斯·伯恩哈德并不認識,但兩人有眾多共同之處,古爾德?lián)f熱愛文學(他最喜歡的文學作品之一據說是托馬斯·曼的《魔山》),伯恩哈德則受過專業(yè)音樂教育。兩人都飽受健康問題困擾(或至少都有嚴重的疑病癥),都選擇遠離大眾和虛偽的文化圈,都被認為性情極端古怪,又都不管不顧外界的指指點點,非常熱衷于美學說教與批評。

          《沉落者》1983年出版,這也是伯恩哈德的年長女伴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對女伴去世的恐懼理所當然縈繞著伯恩哈德。50歲以后的伯恩哈德的小說里幾乎都是對死亡的冥想?!端嗟亍泛孟瘛冻谅湔摺返那皞?,里面一個像伯恩哈德一樣患有嚴重肺病的業(yè)余古典音樂批評家獨自在頭腦里抱怨了150頁紙,整部小說只有一個段落(與此相比,《沉落者》里的敘述者只在旅館里占了大概100頁出頭,還與旅館女老板發(fā)生了對話)。之后的《維特根斯坦的侄子》則全部發(fā)生在醫(yī)院里,一邊是高危心臟病房,另一邊是精神病院,都是很難逃離的地方。伯恩哈德好像在用寫小說的方式,提前觀察自己的死亡狀況。

          死亡是很難雅觀的,韋特海默的死亡尤為不雅,但他最終的死亡,比起之前28年行尸走肉的生活,至少是具象的,不像每一個讀了托馬斯·伯恩哈德的小說,卻還認為自己能寫小說的人(當然,也有如羅伯特·波拉尼奧一般勇敢的人,直接把托馬斯·伯恩哈德寫成了《2666》中的漢斯·雷特)?!冻谅湔摺愤@曲死亡賦格,足以把每個韋特海默和他的朋友們置于死地。

          《沉落者》

          [奧]托馬斯·伯恩哈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4年1月版

          舉報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