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本文作者李治,清華大學中國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院院長助理)
最近,關于所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沖擊西方市場的爭論不絕于耳,美國政客借此攻擊中國,為新一輪對華遏制尋找理由。
但是,所謂“產能過剩”的爭論真的重要嗎?
從經濟學角度看,脫離了供需關系來談產能過剩,本身就是一種不理性的、非科學的觀點。產能過剩本質上是因為生產的產品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而中國的電動車等新興產能并不是沒有市場需求,只是由于美國和歐洲的極力遏制,導致了市場需求無法正常釋放、形成了市場的限制和扭曲,這才是所謂的中國汽車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實質上是國際間的產能競爭問題。
從產業(yè)投資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商人都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和生產是遵循西方經濟學的經典理論的?,F(xiàn)在,我們的美國朋友卻告訴我們,你們要扭曲你們的市場,要減少你們的產能,因為美國人害怕競爭,這聽起來相當地滑稽。如果說產能過剩,美國的農產品一直都是過剩的,中東的石油也一直都是過剩的,因為沒有過剩就沒有出口。從一國范圍看,產品過剩很容易發(fā)生,但是放在全球市場來看,所謂的產品過剩很容易化解,只不過需要遵循比較優(yōu)勢原理,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兩個大國的供給和需求。如果只是一味地把一國市場的需求不足問題轉嫁成為另一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這從邏輯上是很荒謬的,可我們的美國朋友卻正在用這個邏輯給我們上課。動輒指責他人,既凸顯了美國當下面對新經濟挑戰(zhàn)時經濟理論上的幼稚,也體現(xiàn)了其政策手段上的無能和匱乏。俗話說,只有聽得進去解釋的人才有必要解釋,這也是我們面對美國朋友時的最大無奈。
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背后,有復雜的經濟原因和政治考量。爭論到底是誰產能過剩,只會導致互相指責,導致關稅壁壘和貿易戰(zhàn)。美國與其攻擊所謂產能過剩問題,與其圍繞著一個基本的國際貿易常識去做無謂的爭論,不如集中精力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因為,沒有需求就永遠會有供給過剩的問題,而缺少新的供給也無法創(chuàng)造新的需求,當然新的需求也需要高質量產品的供給來滿足。
事實上,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是困擾美國歷屆政府的一個長期痼疾。這背后有美國社會階層固化、財富過度集中于權貴和數字精英手中、導致普通民眾的消費降級的原因,也隱藏著未來潛在金融風險持續(xù)爆發(fā)、周期性爆發(fā)的風險。正如馬克思在幾百年前所曾指出、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所強調的,不加制約的資本主義導致了財富不平等的加劇,生產相對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始終是資本主義面臨的根本矛盾。
當前,中美都面臨著如何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共同難題。21世紀頭10年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是建立在美國消費、中國供給的大循環(huán)格局基礎之上的。而未來中國國內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和美國國內需求的總體減弱將成為新的趨勢。因此,美國兩黨政治的惡性循環(huán)應該盡快結束,將側重點放在提高國內有效需求方面。否則,美國將喪失作為全球需求發(fā)動機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它應有的世界經濟地位。
而對于美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事實上中國是可以作出貢獻的。中國不僅可以通過提供廉價的消費品,降低美國人民收入不足所產生的困苦,同時也可以通過中美企業(yè)家與投資家之間的合作,擴大對美國產品的需求以及擴大對美國的投資,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幫助美國修復產能需求活力。
當然,這一前提是需要中美雙方合作,創(chuàng)造互利共贏、相互友好的經濟合作氛圍,而不能對中國企業(yè)采取歧視性的態(tài)度,從而傷害中國企業(yè)家的對美投資信心。中國在這一方面已經先走了一步。中國提出了多邊開放的積極政策,鼓勵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yè)家來華投資。同時也擴大了外國投資和進口商品的范圍,通過進口博覽會采購全球商品。中國的開放正在幫助中國從疫情的沖擊當中穩(wěn)步恢復,而美國卻仍在故步自封,對外部競爭抱有偏見和過度的警惕。
當前中國面臨的供給側改革問題和美國的產業(yè)轉型問題,本質上都是尋求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與協(xié)調問題。中國正在通過擴大需求、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fā)展作出嘗試,采用需求管理和戰(zhàn)略規(guī)劃等政策工具,推動消除貧困、保護環(huán)境,擴大基礎消費。如果中國的有效需求不足,對美國來說也不是好事情。中國擴大內需同樣也有利于美國企業(yè)、美國投資者。因此,兩國在擴大內需戰(zhàn)略方面的合作,相比于在產能方面的競爭要更加重要。
我們正處于一個全球化如此深刻改變的時代,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對各國都是挑戰(zhàn),希望兩國有識之士能通過求同存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深入就兩國發(fā)展模式的異同以及優(yōu)缺點開展合作研究,共同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探索一種新的經濟合作模式,為世界經濟理論和實踐貢獻各自的力量。
(本文作者李治,清華大學中國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院院長助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當前出口轉內銷所面臨的最具現(xiàn)實性的問題,還是有效需求不足。
《方案》聚焦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下大力氣推動改革,充分釋放消費潛能、激發(fā)市場活力,為今年提振消費工作明確了“任務書”和“施工圖”。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表示,我國將持續(x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更新舊動能,發(fā)展新動能。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設定了GDP增速目標為5%左右,CPI增速目標為2%左右,并強調財政政策持續(xù)用力、適時降準降息,同時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和地產行業(yè)穩(wěn)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促進消費和民生改善。
2025年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旨在通過“需求側內需拉動+供給側創(chuàng)新驅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并設定了經濟增長5%和通脹目標2%的主要量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