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一財號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高善文:貿易失衡的趨勢性與周期性分析

          2024-07-24 19:17:48 聽新聞

          作者:高善文 ?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責編:高雅馨

          維護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自由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對中國具有巨大利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制造業(yè)大國,需要采取措施熨平總需求波動、促進匯率自由波動、加強政策溝通協調,并考慮臨時性貿易管理措施以緩和國際壓力,同時利用多邊機構維護自由貿易制度。

          (本文作者高善文,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維護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自由的

          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對中國有巨大利益

          今年以來,中國貿易失衡的問題開始引起廣泛討論,尤其是該問題與產能過剩相關聯,引起了一些國家的不安。

          張斌博士對中國貿易失衡的歷史數據進行了非常深入和完備地分析,提出了許多切中肯綮的建議。郭凱博士從全球的視角以及長期的歷史演化角度,論證了嚴重的貿易失衡對國際經濟乃至政治關系的巨大影響,并展示了二戰(zhàn)結束以來的自由國際貿易體系與相對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依賴于許多協調和運作機制。其中,恰當而明智地處理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是這些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不能把總體上自由的國際經濟秩序視為理所當然,實際上,它正在遭受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制造業(yè)大國,維護這樣的國際經濟體系具有巨大的利益。這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完全不同的。

          郭凱特別提到,鴉片戰(zhàn)爭與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有關,這一經濟視角的論述是富有啟發(fā)性的。從一些資料的記載看,當時在全球范圍內,美洲的白銀供應出現了重大問題,亦即出現了嚴重的國際流動性危機。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出現了嚴重的“美元荒”。所以,在這個情況下,鴉片貿易開始繁榮起來。

          貿易失衡的趨勢性分析

          張斌將貿易失衡分解為周期性部分與趨勢性部分,就趨勢性部分而言,他提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分析;郭凱所展示的全球貿易平衡的變化,特別是中美之間貿易平衡的對稱局面,實際上更多是對趨勢性因素的描述。

          關于貿易失衡問題,從趨勢性的角度來講,公認的原因是中國儲蓄率過高、美國儲蓄率過低。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歸納,貿易失衡總是可以考慮為儲蓄過剩。如果檢查與儲蓄相關的統(tǒng)計數據,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對于當前的美國而言,特別是在疫情結束后,住戶部門的儲蓄率相對疫情前出現較大的下降;在中國,疫情后儲蓄率在總體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這種事實很可能是成立的。而在歐洲許多國家,這一變化并不很明顯。因此,從儲蓄來解釋貿易失衡的趨勢性變化,是一個十分便利的角度。在這一意義上,修正失衡最重要的辦法,便是中國人要擴大消費、美國人要增加儲蓄,這幾乎是這幾十年來宏觀經濟研究者標準化的建議。

          之所以提到這一建議,是為呼應此次三中全會通過的一項重要舉措。例如文件關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的相關表述、關于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公共服務制度的表述等。從長期來看,它們對提升中國的消費率、降低儲蓄率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都會起到積極的影響。

          貿易失衡的周期性分析

          我們如何理解周期性的差異?在這一層面上,我覺得張斌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在技術上可以進一步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在2012年之前,總體上人民幣匯率存在明顯的低估,并且接近固定匯率制;而在2016年至2023年8月,人民幣則進入了相對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匯率制度的差異,對于周期性的貿易平衡和資本流動等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如此重要的制度性變化如果不加考慮,直接去估計趨勢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可能是有問題的。

          在這個基礎上,特別是在匯率相對自由浮動的條件下,在觀察國際收支失衡時,必須將其與匯率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將問題分析清楚。因為存在著這樣的可能性,即貿易順差的擴大可能伴隨著匯率升值,也可能伴隨著匯率貶值,而這兩種不同的組合背后的解釋體系有很大不同。

          最近這一輪貿易順差急劇擴大,實際上可以分解為兩個階段:一段是2018-2021年,一段是2021年至今。

          之所以做這樣的分解,是因為2018-2021年我們面臨的是匯率升值伴隨貿易順差擴大的情況,其背后的因素是中國競爭力的提升。而2021年以來的貿易順差急劇擴大伴隨著匯率貶值,其背后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房地產調整等導致的國民經濟周期下行,另一因素是大量的直接投資流出。

          大量的直接投資流出與國際地緣政治密切相關。2021年以來,ODI相對FDI這一領域流出較大,盡管有美元加息的影響,但是地緣政治也是其中很關鍵的因素。

          再如,對于2015年以來這一輪貿易順差的解釋,也可以進一步推敲。在2015-2017年間,全球經濟明顯改善。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貿易盈余卻在下降。對此,無論解釋為中國經濟增速的上升還是全球需求的下降,都是說不通的,因為全球需求實際上在擴張。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在鋼鐵、煤炭、水泥、化工等領域推行了強有力的“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政策,再疊加經濟自發(fā)進行的去產能,使總體供應能力收縮。供應能力收縮便相當于需求擴張,使中國貿易盈余下降,整體價格水平和盈利水平都有所提升,總體經濟增速減緩。

          因此,觀察周期性的貿易失衡,要從需求的角度,匯率的角度,同時從價格和增長結合的角度看問題。觀察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壓力與匯率,三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分析其究竟是由資本流動驅動還是由需求波動驅動,來自于供應端還是需求端。

          對于2005-2007年之間的那段分析,大多數流行的分析只解釋了小部分的因素,而大部分的因素在流行分析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考慮。例如,張斌將2004-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急劇擴大的原因解釋為美國需求的擴張,但是對于這一論述的重要反證是,2005-2007年美國PPI整體都在下降,這與美國需求擴張的敘事是相悖的。這也進一步說明,看待周期性貿易平衡需要更加全面的視角,即把三者結合到一起。

          制造業(yè)的三個事實

          最后,我想承接郭凱的討論,他的討論很有高度和視角,有宏闊的歷史眼光。中國作為全球第一的制造業(yè)大國,制造業(yè)占全球三分之一,幾乎等于七大工業(yè)國的總和。中國工業(yè)產出增速維持在5%-6%,位居全球第一,而且占比還在快速上升,這是第一個事實。

          第二個事實是,一國無論具有多高的經濟管理水平,都無法避免總需求或者總供應的波動,二者不可能永遠嚴絲合縫地對接。而供求之間的波動即會形成缺口,缺口將通過貿易盈余的變化反映出來。

          第三個無法避免的事實是,作為如此龐大的經濟體,中國的貿易盈余波動必然會對其他國家形成外溢效應,而這種外溢效應容易在其他國家導致政治上的反彈,這種反彈可能削弱對當前國際自由貿易制度的支持。而在根本上,這并不符合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的利益。

          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可以盡量熨平總需求的波動,但是不可能將其完全消除;可以盡量使匯率波動更加自由以實現平衡,但是即便匯率自由波動,考慮資本流動等因素,貿易失衡仍然無法根除。中國可以依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或雙邊機構,做好政策溝通和協調,也可以利用WTO的平臺維護自由貿易制度,但是,要緩和國際壓力,仍然要直面貿易順差問題。

          中國需要考慮一些臨時性貿易管理措施,并配合鼓勵資本跨境流動的措施,正如19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所顯示的那樣。

          中國自己管理貿易與進口國管理貿易的區(qū)別在于:如果由進口國管理貿易,施加進口配額或開征關稅等,這些政策很難逆轉。政策一旦實行,在情況變化后,將沒有足夠強大的政治上的動力去扭轉它。而如果由中國自主發(fā)起貿易管理政策,它便具有足夠的彈性,如果政治壓力消失,就可以隨時調整政策。

          此外,管理貿易可以通過配額來實現,如果實行進口配額的拍賣,形成的收益將由進口國政府所有;如果實行出口配額,形成的收益將歸出口國所有,盡管最終的高價格都是由進口國的消費者承擔的。

           

          (本文作者高善文,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舉報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