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本文作者巫景飛,上海大學經(jīng)濟學院副教授)
現(xiàn)代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在投資決策中,人并非總是絕對理性,而是常有偏差(Bias)。所謂偏差,就是在決策中,決策者的主觀認知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偏離與差異,也稱為認知偏差、決策偏差或行為偏差。
簡單說,偏差就是投資者以為的和真實情況并不一致。比如,追漲殺跌,實際上明天股價走勢并無規(guī)律,隨機游走,但是我們“聰明”的大腦總是試圖從歷史股價中捕捉趨勢,認為過去可以預測未來。因此面對股價連續(xù)上漲,會趕緊上車,連續(xù)下跌則慌不擇路賣出。但真實情況是,股價漲跌并無規(guī)律(這么說有點極端,更準確地說即便有規(guī)律,但這個規(guī)律與投資者自認為的規(guī)律并不一致),投資者在自己妄念中,頻繁買賣,最終虧損出局。
有趣的是,行為金融學的大部分案例都是針對炒股的Trader,很少有針對價值投資者的。正如行為金融學開創(chuàng)者卡爾尼曼所指出的,人的大部分決策都是系統(tǒng)1無意識、快速給出判斷的,并不理性,也就是沒經(jīng)過系統(tǒng)2深思熟慮過。像炒股這種情景,由于決策反饋很快(股價實時變化)、利益攸關,更重要的是結果隨機,這些進一步激發(fā)了行為偏差。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由行為學派代表人物斯金納(Skinner)教授主持完成。他將一只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小白鼠如果按下按鈕,則會掉落食物。容易理解,很快,小白鼠就學會了按按鈕,正向食物反饋改變了小白鼠的行為。但斯金納進一步發(fā)現(xiàn),如果掉落食物改為隨機模式,也就是按按鈕有時會掉落食物有時不會,小白鼠反而會更加瘋狂去碰按鈕,表現(xiàn)出一種“上癮”狀態(tài)。相對確定性,行為結果的不確定性更加激勵某種行為。這就解釋了賭博為何容易讓人欲罷不能。
更神奇的是,小白鼠居然也會和賭徒一樣,產(chǎn)生某種“迷信”,也就是由于某種行為,比如轉(zhuǎn)個圈去碰按鈕,居然食物掉落下來,那么小白鼠下次就會先轉(zhuǎn)圈再去按按鈕。小白鼠的“迷信”與現(xiàn)實股民的歸因“偏差”如出一轍,都是自以為是,偏離現(xiàn)實。
從這角度看,依靠系統(tǒng)1炒股的股民和斯金納箱中的小白鼠沒有不同。
可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我們的大腦除了系統(tǒng)1還有系統(tǒng)2,如果能擺脫系統(tǒng)1的快速沖動反應,用好系統(tǒng)2,慢思考、更理性,我們不就能消除偏差了嗎?倡導不頻繁交易、理性計算的價值投資聽起來似乎有這個味道。
聽起來很美,但真相很殘酷:偏差無法消除,和炒股者一樣,價值投資者也難逃偏差陷阱。
第一條,過度自信??傮w看,人類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偏差)。我在MBA課堂上做過多年的持續(xù)調(diào)查,70%左右的同學都認為自己的薪資水平、炒股水平、管理水平、都高過同班同學。炒股者的自信是自認為有內(nèi)幕、懂技術分析,能夠準確把握股價的起起伏伏。價值投資者則認為通過縝密的基本面的分析,能夠挖掘出3、5年甚至更長期之后的價值大幅增長的股票。更要命的是,他們還認為,既然研究得如此之深,對公司如此了解,那理所當然應該集中持倉。所以價值投資者喜歡重倉股票。
這些價投者喜歡分享的他們偉大導師巴菲特的觀點如下:
“我們(此處指巴菲特和芒格)認為,對于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來說,分散投資在實操方面的意義非常小。
分散是為了預防無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為了保證自己不被市場擊敗,你就買入所有的股票,這一點并沒有錯。對于不知道如何分析企業(y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完美有效的策略。
而對于知道如何分析企業(yè)、評估企業(yè)的人來說,擁有50只、40只或30只股票簡直瘋了。因為根本不存在這么多優(yōu)秀的企業(yè),并且單個人類理解這么多企業(yè)也是不太可能。然而,如果你有1家超級優(yōu)秀的企業(yè),但同時你又將錢投入到吸引力列表上排在第30家、第35家的公司,這種做法在查理和我看來是神經(jīng)錯亂的。”
但價投者往往忽視了,巴菲特說的前提是,如果你真正了解。什么叫真正了解?每個人的判斷當然不同,但是現(xiàn)實是,當認真讀了財務報表,看了多篇分析師研報,恰巧還在這個行業(yè)呆過幾年,大部分人就會容易高估自己對一家公司了解的水平。上述還只是說公司的基本面分析,或者說判斷這家公司是否是一家好公司。還沒涉及這家究竟價值幾何?對公司內(nèi)在價值的估計無疑難度更大。投資者很容易因為自認為了解了公司基本面,而高估自己對公司價值判斷準確性。
事實上,你或許比炒股者更了解一些這家公司,但是這和你能從這家公司投資賺到錢是兩回事。
按照之前說的價投三個流派(撿煙蒂、選黑馬和投藍籌),在中國最容易發(fā)生偏差的就是芒格所倡導的成長股投資。芒格說得沒錯,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偉大的公司,而不要以便宜的價格投資普通的公司。但必須認識到,企業(yè)能成長為偉大公司的概率本身就很低,你看看幾千家公司的納斯達克不也就出了七姐妹嗎?忽略基礎概率,從偉大公司身上去找共同特征,再高估點自己的基本面分析能力,這種成長股投資幾乎必輸,而且虧損嚴重。
這么說吧,在美股你或許能撞上大運,碰到了七姐妹,還有點彩票的意思。在中國A股,長期看,買彩票等著撞大運機會完全沒有機會,你看看這十幾年的成長股指數(shù)一目了然。原因很簡單,資產(chǎn)底子太差,現(xiàn)有上市公司選拔機制根本無法像美股一樣涌現(xiàn)出七姐妹。
過度自信還體現(xiàn)在,價投者往往高估了自己承受股價波動的能力,回頭看,類似茅臺這種股票,最大回撤也會在40%-50%左右,如果不是真的了解公司價值,試問有哪一個價投者可以承受得住?
價投者第二個典型偏差是自證偏差,英文是Confirmation Bias。就是指人都有先有答案,然后找各種證據(jù)證實自己之前判斷正確的行為傾向。證實自己對,而不是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時刻關注證明自己錯。比如在你選股之前,你最好別愛上一只股票,無論是因為他的產(chǎn)品或者他的創(chuàng)始人的個人魅力。當然,對于價投者而言更大的挑戰(zhàn)是,在你下注投資之后,這種證實自己沒錯的傾向會變得更加強烈。畢竟,你已經(jīng)真金白銀下注了!
有股民開玩笑,說自己本來是交易投機派,但做著,就成了價值投資者了,長期持有了。這體現(xiàn)了價值投資的一個問題,你究竟是因為已經(jīng)買了后被套在這,找各種理由證明了自己沒錯呢?還是從內(nèi)心真的覺得這只股票價值低估,值得長期擁有?不同人的答案肯定不同,但因為投資就戴上有色眼鏡,看不到被投公司的問題,是價投者非常值得重視的偏差!
在實踐中,價投者還有其他很多行為偏差,比如未必是看不到問題,但厭惡實際損失產(chǎn)生的處置效應、對企業(yè)成敗歸因的偏差,以及各種偏差同時發(fā)生帶來綜合效應等等。
相比炒股者,價值投資者雖然看上去用系統(tǒng)2深思考、慢決策,但也很難逃離認知偏差帶來的陷阱。只是大家偏差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價投者笑話炒股者投機,其實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當然,必須說明,偏差是人腦思維模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行為傾向,本身并不意味著你這么做了就一定在某次決策中就會失敗。只是你這么一致無意識地傾向下去,長期看就會導致決策風險。行為傾向本身很難改變,但當你對其有所察覺,可以主動管控它,甚至利用他人的偏差時,偏差就不再是風險,還有可能成為機會!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荒漠化防治的誤區(qū)在于簡單認為“越綠越優(yōu)”,事實上在干旱地區(qū),“綠”可能會超越干旱區(qū)水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的承載力。
與早期對CSR的認知不同,當下的民營企業(yè)對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胖東來之所以在本地市場受到信任和支持,是因為消費者對其品牌的信任和對品質(zhì)的放心。
本文由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jīng)濟學家、基金經(jīng)理楊德龍撰寫,闡述了市場進入第二波上攻階段的觀點,強調(diào)了耐心和長期投資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資哲學,鼓勵投資者專注于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并在面對錯誤決策時及時止損。
價值投資理念可以通過量化策略轉(zhuǎn)化為實際的投資方法,這種方法能夠在中國市場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