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股權分置改革,是在A股市場經受了2001年始的持續(xù)近四年連綿弱市煎熬下啟動的。
漫長跌勢中,A股股權分置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積弊盡顯:股權割裂,上市公司大股東與小股東在收益分配、資金占用等方面的沖突不斷加??;市場供需失衡,“低成本”的非流通股轉讓漸熱,國有股減持的嘗試也沖擊著二級市場的持股信心;預期不明,市場估值體系混亂,并購、“三無”概念亂飛,績優(yōu)股乏人問津;新股發(fā)行“看天吃飯”,新股上市亂象頻出,市場配置效率低下……
2005年初的A股市場壓抑已久,投資者信心面臨崩塌。當時整個市場,無論是監(jiān)管者還是各類參與主體,人心思變,改革成為共識。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2005年3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答記者問環(huán)節(jié)指出:要“穩(wěn)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僅一個月后,4月13日,時任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向外透露,已經具備啟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試點的條件。4月底,證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同時啟動首批四家公司的股改試點。
萬事開頭難。改革沒有參考樣本,沒有行動指南,沒有時間表,加之各家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性質、持股成本和利益訴求不同,經營狀況也千差萬別,“流通對價”怎么定?如何支持?
改革之初,盡管管理層在政策上百般呵護,但多數上市公司和股東們卻“舉棋不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當時在一線采訪也發(fā)現,因持股有限,中小股東并不覺得收益有多大,參與熱情并不高;行業(yè)規(guī)模、股東結構類似的公司也互相觀望;國有控股公司則要考慮審批流程;一些上市公司不同非流通股股東之間因獲得成本差別較大等原因,難以形成趨于一致的對價……
在預期尚未明確的情況下,A股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持股信心仍未得到扭轉,在試點工作開始一個月后,5月底上證指數創(chuàng)下了998點的四年新低。
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6月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多部門明確改革支持政策,證監(jiān)會、滬深交易所引入權證等新的對價支付手段。二級市場信心開始得到修復。
隨著第二批試點大規(guī)模展開,市場賺錢效應日益顯現,各類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被快速調動起來。2005年9月初,股改工作全面展開。
也許一些老股民還記得當年A股市場的情緒被完全激發(fā)出來的場景:某績優(yōu)的認購和認沽權證雙雙放量大漲,上市公司大股東向中小股東轉贈股份的競賽日漸火熱,權證單日成交過百億元,“末日輪瘋狂”此起彼伏……
除了少數特殊原因的“困難戶”,到2007年底,大部分A股公司完成了股改。上證指數也在當年10月份創(chuàng)下6124點的歷史最高峰。波瀾壯闊的牛市,業(yè)界稱之為“改革牛”。
隨著股改后股東們的利益趨同,大股東更加關注上市公司的盈利和競爭能力,不斷注入優(yōu)質資產、優(yōu)化治理,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攜手進入良性發(fā)展階段。A股制度逐步接軌國際,投資者的預期也不斷明確,作為長期資金的公私募、社保、險資等機構力量步入快速成長期,QFII等外資也大舉流入。
劉世錦強調,刺激要為結構性改革贏得時間和空間。
水利部將聚焦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節(jié)約集約利用、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河湖生態(tài)保護治理和數字孿生水利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
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無論是“小”是“大”,最終助推發(fā)展的力量都來自深層次改革。國際貿易領域如此,其他更廣領域也是如此。
梁志峰表示,今年用了很大力氣修訂《保障中小企業(yè)款項支付條例》、也提交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進行審議,擇時會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