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本文作者楊峻,金融資深人士)
01
在《莊子·秋水》篇中,有一段河伯和北海若的對話很有意思。
掌管著一條小河的河伯自視甚高,以為自己的地盤很大,天下美景莫不匯聚于此。但是到了北海若的地盤,才發(fā)現(xiàn),與汪洋大海相比,自己的小河是如此微不足道。
由此,莊子借北海若之口,說出了經(jīng)典的名句:“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受到空間的束縛,一輩子躲在狹小的井里,又怎么和它談?wù)摯蠛5膶拸V呢?
生于夏天的小蟲受到時間的束縛,在秋天已經(jīng)死去,又怎么和它討論冬天才有的冰呢?
經(jīng)歷有限的人被經(jīng)驗中的教條束縛,缺乏對世界大局觀的客觀全面認知,又怎么可以和他討論大道呢?
每個人受制于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生活閱歷的不同,即使面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見解。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這既有客觀上的認知差異,也有主觀上的立場選擇。因此,真正的感同身受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正因為知音難覓,伯牙絕弦的故事才會源遠流長。
面對這種局面,《論語》中“三季人”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fā)。有個一身綠的人跟子貢爭論,一年到底是三季還是四季?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卻導致兩人爭論不休。最終孔子做出判斷,說“一年只有三季”,爭論戛然而止,但子貢卻大惑不解。孔子解釋到,這個人一身綠衣,其實是個螞蚱。一輩子只經(jīng)歷過春、夏、秋三季,從來沒有見過冬天,所以,無論你如何描述冬季,都是徒勞。不如順著他的意思,早點結(jié)束爭論。
孔子的解法看似是“屈服于歪理”,實際上卻是真正的智慧。
02
我們需要承認人與人的認知是有高低之別的。雖然我們說“人人平等”,但更多是基于機會的平等,而非認知層面的“一刀切”。
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能力邊界為依據(jù),“三季人”并沒有錯。因此,與“三季人”爭論,無論你如何苦口婆心,最后都會因為兩者間的“認知差”而枉費口舌。
雖然說真理越辯越明,但這是建立在認知水平相似和立場一致的基礎(chǔ)上的。執(zhí)著于說服和自己不同頻的人,看似是對真理的據(jù)理力爭,實際上卻將自己變成了“夏蟲”,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也會影響自己情緒。甚至因為將自己置于他人的對立面,而可能受到傷害。
因此,及時“止損”,保持正念、保持獨立和清醒,保護好自己。不爭、不辨才是上策。
03
還有一點可能被大家忽視的是,當我們以為認知超過別人的時候,自己何嘗不是“夏蟲”?何嘗不是“三季人”?對一年四季習以為常的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三季人”是錯誤的,那么是否還會有“五季人”對我們同樣嗤之以鼻?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被困在認知繭房里的井底之蛙,很難看清世界的全貌和事物的本質(zhì)。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因此,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保持謙遜、敬畏未知,才不會“五十步笑百步”。
事實上,即使是“夏蟲”,也可以活得很精彩。而“三季人”的三季也可以有遠超春夏秋冬的內(nèi)涵。他人的欣賞是錦上添花,不認可也無需緊張。過度期待他人的認可反而會陷入“自證”的陷阱。因此,與其執(zhí)著于尋找他人的認同,不如更坦然地做好自己。
在生命的每一個當下,聚焦去做自己最熱愛的事,對自己人生目標最有意義的事,為之付諸熱情和精力,才是最重要的。
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上海兩個項目仍撐起內(nèi)地業(yè)績。
一周時尚要聞
過去兩年間,全球奢侈品消費者群體縮減了約5000萬人。
2023至2024冰雪季中國冰雪運動消費市場規(guī)模龐大,各類冰雪運動消費占比超過1500億元。
上周,香奈兒任命新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來自開云集團旗下品牌葆蝶家(Bottega Veneta)的Matthieu B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