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股東增持潮持續(xù),銀行股能復現(xiàn)2024年行情嗎?

          第一財經 2025-01-09 21:33:10 聽新聞

          作者:陳君君    責編:林潔琛

          險資等大股東繼續(xù)增持銀行股。

          進入2025年,股東繼續(xù)增持銀行股。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國平安及其子公司日前增持農業(yè)銀行H股及工商銀行H股。在A股市場上,蘇州銀行、光大銀行也獲控股股東增持。去年以來,已有30家上市銀行獲股東青睞,在上漲的同時獲股東頻繁加倉。但與此同時,也有部分銀行股東退出。

          業(yè)內人士認為,股東對銀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前景持樂觀態(tài)度,隨著監(jiān)管機構對市值管理要求的不斷提升,銀行股有望走出“破凈”,同時銀行的分紅水平相對較高能滿足股東追求穩(wěn)定股息收益。展望未來,銀行股雖較難復現(xiàn)2024年行情,但仍具備配置價值,銀行業(yè)息差走窄對盈利能力構成挑戰(zhàn),此外還要重點關注不良率及撥備緩沖效應。

          險資增持銀行股

          新年伊始,險資繼續(xù)增持國有大行。

          農業(yè)銀行1月8日公告,平安資管于1月3日在場內以每股平均價格4.2257港元增持了農業(yè)銀行H股1652.1萬股,涉及資金約6981.28萬港元。此次增持后,平安資管的持股數(shù)量增至15.46億股,持股比例從4.97%上升至5.03%。

          1月2日,香港交易所的披露文件顯示,中國平安以約7.56億港元的價格再次增持工商銀行H股約1.55億股,持股比例從15.84%提升至16.02%。

          實際上,在過去一個月里,中國平安及其子公司已五次增持多家國有行H股股票。其間,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平安資管投資工商銀行H股股票,并于2024年12月20日達到了工商銀行H股股本的15%,一度觸發(fā)舉牌規(guī)定。

          此外,中國平安在2024年12月18日增持了建設銀行H股6770.31萬股,又在2024年12月27日增持了郵儲銀行H股1500萬股;而平安資管則在2024年12月24日增持了郵儲銀行H股350萬股。

          針對險資連續(xù)增持國有大行H股的動作,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近年來,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險業(yè)的負債端增長迅速,保險資金已成為金融市場中重要的新增資金來源。

          “在權益資產方面,保險資金傾向于投資高股息板塊,尤其是那些經營穩(wěn)健、分紅穩(wěn)定的國有大行。與A股相比,國有大行H股的估值更低,股息率更高,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險資金增持國有大行H股的趨勢仍將持續(xù)。”薛洪言說。

          記者注意到,2024年,保險資金也頻繁增持其他銀行的股份。信泰人壽在2024年第一季度增持了北京銀行3.56億股,使其持股總數(shù)增至9.94億股,占該行總股本的4.7%。根據(jù)浙商銀行2024年第一季度報告,信泰人壽成為該行第七大股東,持股數(shù)量為7.71億股,持股比例為2.81%。

          此外,還有兩家險資太平人壽、民生人壽分別是浙商銀行的第五和第八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3.36%和2.8%。

          “政策鼓勵保險資金入市,權益資產配置空間大,預計未來保險資金將增加權益資產配置。”一位險資人士對記者表示,在長期利率下降的背景下,固定收益資產回報率降低,險資利差空間受壓。同時,非標資產到期且優(yōu)質資產減少,配置難度增加。此外,債券久期缺口縮小,分紅險產品結構轉變,減少債券配置需求。

          新舊會計準則的變更也對險資的配置產生影響。廣發(fā)證券分析師劉琪指出,在新會計準則下,為了平滑財務報表的波動,保險公司有動力和趨勢增加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類資產的配置,以獲取分紅為主要目標。

          資金有進有退

          不只險資在行動,多家銀行的股東也在年初開始增持股份。1月8日,蘇州銀行發(fā)布公告稱,該行大股東蘇州國際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發(fā)集團”)計劃自2025年1月14日起的6個月內,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tǒng)集中競價交易或購買可轉債轉股的方式增持蘇州銀行股份,增持金額不少于3億元人民幣。截至公告日,國發(fā)集團持有蘇州銀行股份5.37億股,占該行截至2025年1月7日總股本的14%。

          1月7日,光大銀行發(fā)布公告稱,截至當日,其控股股東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系統(tǒng)以集中競價方式增持了該行A股股份1.22億股,占該行總股本的0.21%,累計增持金額為4.03億元。

          事實上,去年全年,銀行股大漲的同時還吸引了不少股東關注。據(jù)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2024年有30家上市銀行獲得了股東的增持。國有行中,工商銀行、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先后獲中央匯金大手筆增持,累計獲增持規(guī)模超過10億股。

          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浦發(fā)銀行等6家股份制銀行發(fā)布了增持公告。其中,華夏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獲得了中央匯金的增持,增持數(shù)量分別為3.1億股和3.38億股。光大銀行的控股股東光大集團增持了6432.14萬股A股,占總股本的0.11%。招商銀行的高管人員則以自有資金增持,金額在1150萬元至2300萬元之間。

          城農商行也獲大股東和董監(jiān)高增持。法國巴黎銀行在2024年3月至11月期間增持了南京銀行1.79億股股票。蘭州銀行由于觸發(fā)了股價穩(wěn)定機制,董事和高管承諾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股票,金額不低于2693.61萬元。西安銀行的兩名副行長及40余名中層管理人員合計增持超過200萬股,增持金額接近700萬元。上海農商銀行的12名高管人員和董監(jiān)事完成了增持,共增持89.28萬股,累計增持金額達到601.21萬元。

          股東頻繁增持銀行股背后存在多重原因。“一方面,監(jiān)管機構近期對市凈率低于凈資產的股票提出了市值管理的要求,而一些銀行的市凈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大股東的增持行為與監(jiān)管的指導方向一致。另一方面,部分銀行的可轉債即將到期,但轉股率較低,難以有效補充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大股東的增持有助于提升市場信心。”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多數(shù)銀行股上漲的同時,也有資金選擇退出。1月2日,百大集團發(fā)布公告表示,在2024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之間,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系統(tǒng)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出售了杭州銀行股票17萬股,成交金額共計241.69萬元。去年11月,杭州銀行發(fā)布公告稱,中國人壽已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了杭州銀行股份5930.28萬股,占該行普通股總股本的1%,近乎“清倉式”減持。

          寧波銀行發(fā)布公告稱,銀行獨立董事李浩計劃在2024年11月7日至2025年2月6日期間減持不超過4125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006%。2024年11月,長沙銀行遭股東湘郵科技清倉減持。10月,齊魯銀行發(fā)布公告稱,控股股東重慶華宇完成減持1.32%公司股份。

          此外,在港股市場也出現(xiàn)了一些減持案例。2024年10月18日,香港聯(lián)交所官網披露,李嘉誠和李澤鉅兩次減持郵儲銀行H股,分別減持7851.7萬股和2280.1萬股,合計涉資4.75億港元。12月6日,旭日企業(yè)發(fā)布公告稱,公司于12月5日分別出售了3400萬股工商銀行和3300萬股建設銀行股份,平均售價分別為4.69港元/股和6.07港元/股,總價值分別為1.59億港元和2.003億港元。

          仍有配置價值

          2024年,銀行(882115.WI)板塊累計上漲43.56%,成為全行業(yè)中漲幅最大的板塊。其中,上海銀行、滬農商行、成都銀行、浦發(fā)銀行、南京銀行、渝農商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農業(yè)銀行、工商銀行、華夏銀行11只個股漲幅超過50%。

          展望2025年,業(yè)內人士認為,推動銀行板塊在2024年表現(xiàn)強勁的因素今年很可能會繼續(xù)存在。薛洪言認為,銀行板塊在2025年仍有配置價值,就空間來看,股價上漲會攤薄股息率,2025年銀行板塊難以重現(xiàn)超30%的漲幅,但跑贏存款利率問題不大。

          湘財證券銀行業(yè)分析師郭怡萍指出,隨著金融配合財政政策發(fā)力,財政資金加快落實到項目建設,小微企業(yè)融資協(xié)調工作機制加強發(fā)揮作用,有望助推基礎設施類與制造業(yè)信貸投放。年初險資有望增配權益資產,提升銀行股高股息優(yōu)勢。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鋒表示,2008年以來銀行板塊經歷了四次風格切換,2009~2015年為股份行時代、2016~2021年中為核心資產時代、2021年中~2022年底為區(qū)位優(yōu)勢時代、2023年至今為高股息時代。從歷史復盤看后續(xù)行情,2025年行情的演繹可參考2013年、2019年或2023年,上半年高股息策略,下半年看政策。

          不過,息差走窄的壓力成為銀行業(yè)盈利的一大挑戰(zhàn)。自2024年以來,商業(yè)銀行的凈息差持續(xù)呈現(xiàn)下降趨勢。根據(jù)國家金融監(jiān)管總局的統(tǒng)計,今年第一季度商業(yè)銀行的凈息差為1.54%,較上年末降低了15個基點;第二季度凈息差與第一季度持平,但在第三季度又下降了1個基點,降至1.53%。

          就上市銀行而言,在已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凈息差的23家A股上市銀行當中,僅有常熟銀行的凈息差保持在2%以上,而有10家銀行的凈息差低于當期行業(yè)平均水平(1.53%)。相比之下,去年年底時,在42家上市銀行中,凈息差超過2%的有10家,低于行業(yè)平均水平(1.54%)的有9家。

          對此,業(yè)界普遍認為,由于2024年內LPR三次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調低,再疊加債券市場調整和投資收益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商業(yè)銀行的息差收窄以及盈利增長的壓力依然較大。

          上海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2024年以來,國內銀行業(yè)的息差整體呈現(xiàn)收窄趨勢,主要受貨幣政策寬松、貸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盡管存款利率的下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負債端的成本壓力,但其效果相對滯后,預計全年息差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銀行板塊的業(yè)績應重點關注凈息差、不良率和撥備緩沖效應。在薛洪言看來,在不良率方面,得益于政策的全力推動消費、穩(wěn)定樓市以及加強債務化解,銀行的零售貸款、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不良率有望達到底部并趨于穩(wěn)定。至于撥備方面,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商業(yè)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209.48%,較年初上升了4.34個百分點,這為2025年銀行利潤的波動提供了更多的緩沖空間。

          進入2025年,銀行板塊跟隨大市下跌,截至1月9日收盤,該板塊累計下跌1.43%,長沙銀行、鄭州銀行、華夏銀行、瑞豐銀行等跌幅居前。

          舉報
          第一財經廣告合作,請點擊這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chuàng),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lián)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