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計算……我們正在接近人類歷史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這一節(jié)點決定著人類命運的未來走向。我們已被人工智能包圍,生活中的一切都將改變。人工智能將組織我們的生活、經營我們的生意、管理核心的政府服務。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有DNA打印機、量子計算機和機器人助手的能源豐富的世界里。
作為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和微軟人工智能的CEO,作者穆斯塔法·蘇萊曼一直處于這場浪潮的中心。他認為,未來10年將被這一波強大、快速擴散的新技術所定義。在《浪潮將至》中,蘇萊曼以通俗易懂、冷靜犀利的筆觸,展示了這些力量將如何創(chuàng)造巨大的繁榮,又將如何威脅到作為全球秩序基礎的民族國家。他既引領我們了解激進技術變革的歷史,又引領我們面對深刻的社會挑戰(zhàn)。
后人類世的生活
四周靜悄悄的。窗戶和百葉窗都緊閉著,爐火和蠟燭都已熄滅,晚餐也已經吃完。白日的喧囂已遠去,唯有偶爾傳來的狗吠,灌木叢中輕微的響動,或微風輕拂樹葉的沙沙聲,打破這夜的寧靜。整個世界仿佛在輕輕呼吸,沉浸在夢鄉(xiāng)之中。
他們在夜色的掩護下出現,此時不易被人認出。他們幾十個人,戴著面具,偽裝自己,手持武器,心中滿是憤怒。在這涼爽而靜謐的夜晚,他們或許有機會尋求正義,只要他們能鼓起勇氣。
他們悄無聲息地向城鎮(zhèn)邊緣那棟龐大笨重的建筑走去。在昏暗的光線下,這棟四四方方、堅不可摧的建筑顯得陰森恐怖,里面有昂貴且備受爭議的新技術設備——在他們看來,這些機器就是敵人。一旦被抓住,他們將失去一切,包括生命。但他們已經立下誓言。這是決戰(zhàn)時刻。他們已經無路可退。那些機器,那些工廠主,不會讓他們得逞。
他們在建筑外稍做停留,隨后發(fā)起了沖鋒。他們奮力撞擊著緊閉的大門,將其破開,然后一擁而入。鐵錘與棍棒瘋狂地砸向那些機器,金屬碰撞的鏗鏘聲在夜空中回蕩,碎片四處飛濺。尖銳的警報聲隨之響起,劃破了夜的寧靜。百葉窗被猛地拉開,守夜人驚慌失措地點亮了燈籠。那些破壞者——盧德分子,迅速奔向出口,身影很快便消失在柔和的月光中。這原本寧靜的夜晚,再也無法回歸平靜。
大約在19世紀之交,英國正經歷一場早期的變革浪潮。那時,基于蒸汽和機械自動化的技術徹底改寫了生產、勞動、價值、財富、能力和權力的規(guī)則。我們所謂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歷史浪潮,正隨著一座座工廠的建立,改變著英國乃至全世界。1785年,埃德蒙·卡特賴特發(fā)明了動力織布機,這是機械化織布的全新嘗試。起初,這種新機器并未受到廣泛歡迎。但沒過多久,經過一系列改進,動力織布機就徹底改變了紡織制造業(yè)。
并非所有人都對這樣的變革感到欣喜。一臺動力織布機只需一個孩子操作,便能生產出相當于三個半傳統織工所織的布料。機械化意味著,自1770年起的45年間,織布工人的工資減少了超過一半,而基本食品的價格卻飆升。在新的工業(yè)世界里,男性逐漸被女性和兒童取代。無論是織布還是染色,紡織工作在過去都是體力活,但現在,在嘈雜的工廠里,它變得死板、危險且壓抑。那些表現不佳的孩子會被吊在天花板上,或者被迫背負重物。在工廠里,死亡事件時有發(fā)生,工作時間極其漫長。對那些身處工業(yè)化前沿、付出沉重人力代價的人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充滿了希望和技術進步的烏托邦,而是一個充滿了惡劣工作環(huán)境、奴役和屈辱的世界。
織布工人們都感到,新機器以及背后的資本正在奪走他們的工作,壓低他們的工資,剝奪他們的尊嚴,摧毀他們原本豐富而多彩的生活。這些節(jié)省勞動力的機器給工廠主們帶來了極大的利益。然而,對那些技術高超、收入豐厚的織布工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受神話人物內德·盧德的啟發(fā),英國中部的織布工人憤怒不已。他們不愿接受這種現狀,不愿看到技術擴散成為普遍現象,更不愿看到技術浪潮的到來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于是,他們決定奮起反抗。
1807年,由于工資被削減,6000名織布工人發(fā)起抗議示威,但遭到了揮舞軍刀的龍騎兵的驅散,有一名抗議者不幸死于刀下。自此,一場更為激烈的運動開始醞釀。1811年,這些破壞者因一位諾丁漢工廠主收到一系列以“盧德將軍及其糾正軍團”名義寄送的信件而聲名大噪。由于信件沒有得到回應,3月11日,一群失業(yè)的織工襲擊了當地的工廠,摧毀了63臺紡織機,破壞活動進一步升級。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秘密襲擊接連不斷,數百臺織布機遭到破壞。“盧德分子”繼續(xù)發(fā)起反擊。他們只是希望能得到合理的工資和應有的尊嚴。他們的要求也很簡單——小幅加薪、逐步引入新機器,以及某種形式的利潤分享機制。這些要求似乎并不過分。
不過,在嚴酷的法律制度和反民兵組織的打擊下,盧德分子的抗議活動逐漸消失。當時,英國僅有數千臺自動織機,而到了1850年,織機的數量激增到了25萬臺。這場反技術斗爭終告失敗,技術最終得以廣泛普及,織工們的傳統生活被徹底摧毀,世界也因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那些因技術進步而失去生計的人來說,這就是技術浪潮未妥善遏制所帶來的殘酷現實。
然而……
長期來看,曾經給社會帶來巨大痛苦的工業(yè)技術最終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幾十年、幾個世紀后,那些織工的子孫過上了盧德分子難以想象的生活,早已習慣了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不穩(wěn)定的世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回到溫暖的家中,冰箱里裝滿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當他們生病時,能夠得到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他們的壽命也得以大大延長。
盧德分子與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他們承受的痛苦和遇到的困境是真實的,但同時,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他們的后代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過去,盧德分子未能阻止技術的發(fā)展,而人類終究適應了這種變化。如今,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也很明確:既要充分利用技術浪潮帶來的好處,又要避免其潛在的危害。盧德分子的抗爭以失敗告終,我認為,那些想阻止如今的技術發(fā)展的人,也很可能會再次失敗。
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從一開始就正確應對技術。我們不能像工業(yè)革命時期那樣,強行讓人們適應技術,而是要確保技術從一開始就適應人們的生活。只有適應人類的技術才是可控的。最緊迫的任務不是盲目跟從技術浪潮或徒勞無功地試圖阻止它,而是要學會引導和塑造它。
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將徹底改變世界。最終,人類可能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地球主宰者。我們將進入一個新紀元,其中大多數日?;訉⒉辉偈桥c其他人的交流,而是與人工智能的交流。這聽起來可能令人著迷,或者令人恐懼,甚至讓人覺得荒謬,但這一切正在發(fā)生。我猜你清醒時的許多時間都是在屏幕前度過的。事實上,你在日常生活中盯著各類屏幕的時間,可能已經超過了你注視任何人,包括你的伴侶和孩子的時間。
不難預見,我們將會花費更多時間與這些新機器進行交流和互動。我們即將面對的人工智能和生物智能的類型與本質,將與現在大不相同。它們將為我們完成工作、搜集信息、制作報告、編寫程序、訂購日常用品和圣誕禮物,提供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或者只是陪伴我們聊天和娛樂。
它們將成為我們的私人智能代理,扮演幫手、密友和同事的角色,也是我們的“參謀長”和翻譯。它們將負責安排我們的生活,傾聽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恐懼。在管理我們的企業(yè)、治療我們的疾病等事務上,它們將提供強大支持。一天之中,我們會遇到有各種性格、能力和形態(tài)的智能體。這個全新而奇特的智能群體將成為我們的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動文化、政治、經濟、友誼、娛樂和愛情等各個方面的協同發(fā)展。
在未來世界,工廠將像過去的農場一樣,實現本地化生產。無人機和機器人將無處不在。人類基因組將變得靈活多變,我們對自身的認知也將隨之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人們的壽命將比今天的我們長得多。許多人可能會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同時,那些曾經看似堅不可摧的社會契約也將發(fā)生深刻變革。學會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生存與發(fā)展,將成為21世紀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盧德分子的反抗是自然而然的、在意料之中的,但與以往一樣,這樣的反抗是徒勞無功的。在那個時候,技術人員并沒有考慮如何使技術更好地適應人類的需求。就像卡爾·本茨和早期的石油大亨們并沒有考慮地球的大氣層一樣,他們只是創(chuàng)造了新技術,并用資本推動其發(fā)展。而其他人則紛紛跟進,對可能產生的長遠影響視而不見。
這一次,我們必須改寫歷史。雖然全球范圍內的“我們”尚未形成,但已經有一群人正在開發(fā)這項技術。我們肩負著巨大的責任,必須確保適應過程不會只朝著單一的方向發(fā)展。與動力織布機和氣候變化不同,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必須適應人類的需求,并緊密圍繞人類的關切進行發(fā)展。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不應該服務于遙遠的利益,盲目地追求技術邏輯或更糟糕的方向。
太多人對未來的設想都是基于技術能夠或可能實現什么,但這其實是個錯誤的出發(fā)點。技術人員除了關注工程細節(jié)外,更應該致力于想象和構建一個更加豐富多彩、更具社會性的未來。這個未來是一個復雜的交織體,而技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雖然技術無疑是推動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但它并不是未來的核心,也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人類才能決定未來的走向。
技術應該放大我們的優(yōu)點,為創(chuàng)造力和合作開辟新道路,與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珍貴的人際關系相得益彰。它應該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是對人類努力與美好生活的最佳補充。但這一切必須基于我們的意愿,通過民主決策和公開討論,確保利益廣泛共享。在動蕩不安的現實中,我們絕不能忽視這一點:這是一個連最堅定的盧德分子也能欣然接受的愿景。
但在我們真正到達那一步之前,在我們能完全發(fā)掘未來技術的巨大潛力之前,我們必須先遏制這場技術浪潮并應對其帶來的核心困境,我們必須對整個技術領域加強控制。這要求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全力以赴。這是一項艱巨的挑戰(zhàn),毫不夸張地說,其結果將決定21世紀乃至未來我們日常生活的質量。
失敗的風險之大簡直難以想象,但我們必須勇敢面對。當然,收獲成功的果實也同樣令人振奮:那將意味著我們這個寶貴物種的安全與世界的長久繁榮。
這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
《浪潮將至:技術、權力與未來的沖擊》
[英] 穆斯塔法·蘇萊曼 邁克爾·巴斯卡爾 著 賈海波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24年10月
現代人需要建立一個精神上的故鄉(xiāng)。俗話說“三十而立”,立的不是金錢的飽滿,而是個人的精神世界,一個活在世界上感到意義的生活錨點。
“春運”承載了中國人許多難忘的記憶,其中種種細節(jié)尤為觸動人心。
媒介技術和工具不只是把人的注意力開發(fā)為商品,它們還發(fā)掘出人在懶惰這方面的潛質。人如果能夠放棄表達,如果工具能笑得比你更徹底,更撕心裂肺,人就會放棄笑。
我們不甘愿留守在家鄉(xiāng)安頓自己,總是想要出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有了“故鄉(xiāng)”。如果你不離開家鄉(xiāng),就沒有所謂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是過去的家鄉(xiāng)。有故鄉(xiāng)的人就已經離開家鄉(xiāng)了。
每個在路上的人,都像是駕駛著無岸之舟的奧德修斯,懷揣著回歸家園的渴望,與魔幻莫測的海洋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