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 |
多家航空公司發(fā)布通知,明天起(4月5日),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將下調。
此時正值清明假期,燃油附加費的下調有利于旅客降低出行成本,而清明期間的機票價格也比去年同期要便宜。
多位行業(yè)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民航“以價換量”特征依然明顯,“旺丁不旺財”的態(tài)勢仍在延續(xù),航空公司的經營效益不及預期。
清明飛行成本低
根據航司發(fā)布的通知,自2025年4月5日(出票日期)起,成人旅客:800公里以上航線每位旅客收取20元燃油附加費,800公里(含)以下航線每位旅客收取10元燃油附加費。相較于調整前分別降低了20元和10元。
此外,按規(guī)定享受國內民航成人普通票價10%的嬰兒,免收燃油附加費。按規(guī)定購買國內民航成人普通票價50%的兒童(含無成人陪伴兒童)、革命傷殘軍人和因公致殘的人民警察,旅客運輸燃油附加費收取標準為,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每位旅客收取人民幣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收取人民幣10元。
上一次燃油附加費調整是在今年2月份,當時是800公里(含)以下航段上調1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上調20元。
此次下調令燃油附加費又回到了年初的水平,而機票價格本已比去年同期和疫情前要便宜。
根據航班管家的預估,民航國內清明假期機票(經濟艙)均價約672.9元,對比歷年相同預訂期,2025年清明假期經濟艙平均票價同比2019年下降2.7%,同比2024年下降7.0%。
其實,今年清明假期的民航旅客需求并不低,預計日均旅客量約187.6萬人次,同比2024年增長10.3%,而航班量的增幅比旅客量的增幅要小,預計2025年清明假期日均航班量超1.42萬架次,預計同比2024年增長5.7%;
其中,航班量TOP20航司中有15家同比2024年正增長,其中計劃航班量同比增長超2成有西藏航、華夏航、海航、國航,分別增長31.8%、28.0%、26.5%、20.9%;計劃航班量同比下降的航司有祥鵬航、吉祥航、首都航、聯合航、川航,分別下降6.1%、5.1%、4.3%、3.1%、1.2%。
2025年清明假期有38座千萬級機場計劃進出港航班量同比2024年正增長,增幅靠前的廣州白云、深圳寶安、蘭州中川、寧波櫟社、上海虹橋機場分別增長37.8%、23.6%、21.9%、20.6%、19.6%。長春龍嘉、南寧吳圩機場航班量同比微降,分別下降1.2%、0.8%。
民航和高鐵旅客“對流”
與國內一樣,今年清明期間的國際機票也比去年同期要便宜。攜程數據顯示,到曼谷、新加坡等地的機票價格同比均有近一成的下降。
在去哪兒平臺上,4月4日北京直飛河內、曼谷、胡志明市、濟州島的機票價格均在1000元以內,熱門目的地首爾、大阪也在1400元以內;上海飛往曼谷僅不到500元,飛往韓國清州、濟州島、大邱,日本福岡、大阪、名古屋、高松均有1000元以內的機票。
這得益于國際航班的持續(xù)恢復。根據航班管家的統計,清明假期主要通航國際/地區(qū)中,往返日本計劃航班量位列第一,恢復率達108.5%;往返泰國、臺灣、柬埔寨、美國、菲律賓的計劃航班量恢復率未達到7成,往返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俄羅斯、英國、阿聯酋航班計劃超2019年同期。
而在剛剛過去的3月,民航國際客運航線航班量近5.4萬班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85.5%;出港目的地區(qū)域上,東南亞與東亞仍是熱門區(qū)域,兩者占國際出港總量的76.5%。
日前中國航空運輸協會舉辦的專家沙龍研討會上披露的信息顯示,一季度國際及地區(qū)航線大幅增長,航班量和旅客量同比增速超過20%和30%,國際航線客運規(guī)模首次超過疫情前同期水平。
不過,相關專家指出,由于航空公司普遍加大投入,市場競爭激烈,疊加高鐵沖擊,“以價換量”特征明顯,票價承壓下行,一季度平均票價同比下降11%,“旺丁不旺財”的態(tài)勢仍在延續(xù),經營效益不及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民航和高鐵的票價水平在拉近,服務水平在接近,旅客結構正在發(fā)生結構性變化。中航協方面就提到,一方面是民航高端旅客向高鐵流動,特別是華東、中部等全國高鐵網絡最密集的區(qū)域,受到高鐵“分流”的沖擊更大;另一方面是高鐵普通旅客向民航流動,2024年民航兩艙客座率大幅下滑,增量主要來自普通旅客,大量的“打折票”吸引普通旅客從鐵路出行轉向航空出行,于是形成了民航和高鐵旅客“對流”的趨勢。
而在東航的內部業(yè)績交流會上,公司管理層預計,隨著國內運力過剩供需矛盾緩解,票價下降趨勢有望扭轉,今年國內機票價格預計會結束24年螺旋式下降趨勢,但部分短途和高頻競爭航線依然會面臨替代產品(比如高鐵)的競爭壓力。
有機構研報稱,鐵路投產新線帶來新增需求;動車組、機車、信號設備等都進入到了維保更新周期,進一步增強了設備端需求的確定性。
假日經濟火熱的背后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的活力與潛力。
盡管技術和醫(yī)學的進步助長了“科學可以戰(zhàn)勝死亡”的想法,但加強了對醫(yī)學干預措施的過度依賴,且讓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進一步疏遠了社區(qū)和親人。
“我想知道死亡、喪親和哀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要通過這個研究,給自己找一個答案?!?
哈啰出行預計清明假期順風車行業(yè)需求總量可以達到約5500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