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首頁 > 新聞 > 產經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歷史上第三輪油價破百,中國如何應對這一次全球能源危機

          第一財經 2022-06-25 13:23:21

          作者:馬晨晨 ? 祝嫣然 ? 陳姍姍 ? 邵海鵬 ? 陸如意 ? 武子曄 ? 魏文    責編:彭海斌

          原油價格高位運行,給國內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原油價格高位運行,給國內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2022年以來,以原油和天然氣為主導的能源類商品價格大幅波動。近兩個月來,油價持續(xù)運行在100美元/桶之上。截至6月23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收于106.13美元/桶。

          在本輪油價破百前,歷史上原油價格僅有兩次沖上100美元/桶關口,分別為2008年和2011年。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對外依存度較高,國內能源價格基本與國外同步漲跌。今年上半年,國內成本油出廠價大幅攀升。

          作為經濟的“血液”,石油等能源價格抬升深刻影響農業(yè)、工業(yè)和服務產業(yè)的運行。在高油價時期,中國的光伏產業(yè)在全球的優(yōu)勢地位更加凸顯,而農業(yè)板塊與運輸服務業(yè)則面臨成本上升的隱憂,高油價也將推動百年變局中的汽車產業(yè)加快奔向新能源賽道。

          宏觀經濟影響幾何

          今年以來,俄烏沖突影響下國際油價大幅飆升并維持高位震蕩,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逼近140美元/桶。

          國內油價基本上嚴格按照國外油價變動,呈跟漲趨勢。自6月14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390元和375元,國內成品油價迎來了年內的第十次上調。

          在現(xiàn)有定價機制影響下,國內油價變動能夠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降低了國際油價變動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影響。根據(jù)我國《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規(guī)定,當國際油價繼續(xù)上漲,但不超過每桶130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正常調整;如高于每桶130美元,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天風證券發(fā)布的一份研報顯示,綜合投資、消費、凈出口的影響,油價上漲1%將拖累中國實際GDP增速約0.03%。如果今年國際油價中樞90美元/桶,相比2019年(沒有疫情,油價中樞60美元/桶)的情形,將拖累GDP增速約1.4%。

          上述研報稱,具體到行業(yè)層面,油價對制造業(yè)的產出、產能利用率和利潤等經營情況的拖累顯而易見,嚴重程度大小取決于行業(yè)的原油消耗強度和價格傳導能力。油價上漲對原材料制造業(yè)的成本沖擊最大,消費品制造業(yè)受油價影響較大的是化學纖維制品,裝備制造業(yè)受油價影響較大的是電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表示,石油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產業(yè)鏈下游的成品油和化工原料是國民經濟賴以發(fā)展的基礎。這些產品價格的提高,會相應提高物流運輸成本以及化工產品的價格,對整個經濟發(fā)展產生影響。

          除了抬升企業(yè)成本,油價上漲還會抑制投資。

          天風證券宏觀團隊負責人宋雪濤分析,油價大幅上漲從價和量兩個方面抑制制造業(yè)投資:企業(yè)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率和產能利用率下降,投資動力不足;同時油價上漲擠出消費者實際可支配收入,導致企業(yè)需求回落,投資動力進一步下降。油價每上漲1%將影響制造業(yè)投資0.35%左右,對應固定資產投資0.11%左右。

          油價對國內物價將產生什么影響?

          中金公司發(fā)布的報告顯示,油價若進一步上漲,將加劇上下游分化。同時高油價會部分推升國內PPI,對國內CPI影響較弱。不過高油價對海外通脹推升較明顯,高通脹又導致海外貨幣緊縮力度加大,這最終可能導致海外需求放緩,中國出口下行風險或將進一步顯現(xiàn)。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范若瀅也認為,油價上漲引起的通脹壓力更多體現(xiàn)在PPI的漲幅上。從去年以來,PPI持續(xù)處于高位,這意味著原材料價格不斷的在攀升,但是消費者直觀感受到的消費品價格上漲趨勢不明顯,即CPI和PPI的剪刀差仍較大,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將進一步加劇中下游企業(yè)經營的困難。

          石油向上化工向下

          全球油價飆升之下,生產商和銷售商身份合二為一的中國油氣公司正在收獲超額利潤。

          綜合公開季報,中國石油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390.6億元,同比增加40.9%。中海油一季度歸母凈利潤343億元,同比增加131.67%。中國石化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226.05億元,同比增加24.5%。

          合計“三桶油”一季度凈利潤高達959.65億元,相當于“日賺”10.66億元。中國石油以日賺4.36億元的盈利能力居首,其次是中海油,中石化居末。如果從增長率來看,中海油則遠超其余兩者。

          “因為中海油的業(yè)務集中在上游的勘探開采,而中石油、中石化還存在大量的中下游業(yè)務,所以中海油的業(yè)績表現(xiàn)和原油價格的市場關聯(lián)度更高。”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在多家油氣公司的報告中,除了油氣產品價格上漲,高質量勘探開發(fā)和產量穩(wěn)定增長也成為其業(yè)績猛增的注解。

          一季度報顯示,中海油實現(xiàn)總凈產量為1.51億桶油當量,同比上升9.64%;其中中國凈產量1.09億桶油當量,同比上漲15.4%。中石油國內原油產量2606.6萬噸,同比增長3.7%。中石化油氣當量產量為1.21億桶,同比增加3.7%。

          中海油首席財務官謝尉志在媒體電話會上表示,根據(jù)戰(zhàn)略目標,中海油每年會以5%—6%的復合增長率持續(xù)增長,至2025年日產量要突破200萬桶,計劃保持這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

          與國內原油產量穩(wěn)增相對的是,進口量“一反常態(tài)”地下滑。

          海關總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中國原油進口量51297.8萬噸,與2020年同期相比減少5.4%,原油對外依存度由上年度的73.6%下降至72%。這是國內原油進口量和原油對外依存度20年來首次出現(xiàn)下降。

          這一趨勢延續(xù)至今。今年前5月,原油進口總量為2.17億噸,同比下滑1.7%。成品油進口998.2萬噸,同比下降3.8%。量雖減了,價卻大漲。同期,原油進口累計金額達到9671.8億元,同比增長53.0%。成品油進口累計總金額515.8億元,同比增長33.5%。

          不同于石油產業(yè)量價齊揚、生意紅火,作為下游的石化企業(yè)有的度日艱難,有的勉強經營。

          天風證券宋雪濤團隊三月發(fā)布的研報《高油價對經濟增長和行業(yè)利潤的影響有多大》中,系統(tǒng)分析了制造業(yè)各行業(yè)PPI與石油價格相關性以及利潤等受到的影響。研報認為,油價對制造業(yè)的產出、產能利用率和利潤等經營情況的拖累顯而易見,而其嚴重程度大小取決于行業(yè)的原油消耗強度和價格傳導能力。

          據(jù)測算,制造業(yè)中消耗系數(shù)超5%的細分行業(yè)包括:精煉石油和核燃料加工品、合成材料、基礎化學原料、農藥、肥料、涂料油墨顏料、塑料制品、專用化學產品、玻璃和玻璃制品、石墨、陶瓷制品、橡膠制品、有色金屬、磚瓦石材。

          結果顯示,油價上漲對原材料制造業(yè)的成本沖擊最大。消費品制造業(yè)受油價影響較大的是化學纖維制品,裝備制造業(yè)受油價影響較大的是電池。

          國金證券陳屹團隊研報顯示,2021年全年化工行業(yè)維持高景氣狀態(tài),在2020年低基數(shù)背景下總體業(yè)績增長顯著。2022年一季度,受到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和疫情反復的影響,行業(yè)盈利能力略有回落。同時,龍頭企業(yè)原材料和能源成本普遍上漲,但化肥、農藥等抗通脹板塊表現(xiàn)優(yōu)異。

          分析人士稱,盡管化肥農藥屬于原油延伸產業(yè)鏈,油價波動由此會產生聯(lián)動影響,但在供需雙好背景下,產品價格大幅上行使得利潤空間持續(xù)向上。俄羅斯作為全球重要的化肥生產國決定停止化肥出口,國內又值春耕季節(jié),需求端偏剛性。

          卓創(chuàng)資訊分析師孫迎建等人發(fā)布的行業(yè)研報稱,5月化工行業(yè)“有弱有強皆在震蕩調整”。

          具體來說,國內石油及煉制行業(yè)運行示弱。國際油價重心上移,石油煉制行業(yè)成本增加,同時銷售價格漲幅不及成本漲幅,山東地煉的虧損繼續(xù)擴大。生產方面,主營煉廠及山東地煉平均開工負荷有升有降。其中,主營煉廠平均開工負荷為 67.75%,較4月降低 1.96 個百分點。

          以石油化工產品石蠟為例,隆眾資訊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本年度石蠟價格受國際原油的影響較大,石蠟價格與國際原油走勢基本相似,兩者相關性系數(shù)高達0.8,呈正相關關系。

          隆眾資訊分析師劉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石蠟價格高位,終端商家對價格較為抵觸,內需較差。7月石蠟價格存走弱可能,而8、9月是傳統(tǒng)的石蠟旺季,在需求的支撐下,預計煉廠或保持低庫存、供應偏緊的狀態(tài),所以石蠟價格下行的幅度或比較有限。

          “不同產地的原油含蠟量有所差異。如果含蠟量高的話,價格會更貴。由于原油價格普遍上漲,許多煉廠進口更傾向于選擇含蠟量低的原油,因此在開工率持平的情況下,目前的石蠟產量減少了。”劉珂解釋。

          除了石油煉制產業(yè),有機化工、塑料、化纖、橡膠等行業(yè)均受到油價上漲、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開工率處于較低水平。

          作為中國大陸地區(qū)最大的輪胎制造商,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金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包括石油、煤等在內的能源價格上漲對輪胎企業(yè)的經營產生較大影響。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首先,作為動力的能源成本約占其總成本的10%,目前以煤炭、電力為主的生產用能價格平均上漲30%到50%左右,換算下來,能源價格上漲使得其總成本上漲約3%到5%。其次,原材料成本約占其總成本的40%左右,目前圍繞石油相關的丁二烯等原材料價格平均漲幅接近30%,換算下來,原材料價格上漲使得其總成本上漲約12%。此外,油價還影響了海運價格波動,即便已有回落,海運較之前常態(tài)水平仍然高出一倍左右。

          “我們海外貿易采取的主要是FOB(船上交貨),因此海運的成本基本是由海外消費者買單的。但是,其他成本很難傳導。從去年至今,我們的總成本一共漲了20%以上,能傳導下去的最多只有7%左右。”沈金榮表示,這與下游汽車廠開工率低、需求下降存在直接關系。

          中國橡膠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雷昌純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行業(yè)整體來看,原材料占生產成本的比重可達到70%以上,而合成橡膠、炭黑等主要原材料受到原油價格影響上漲明顯,導致行業(yè)利潤普遍出現(xiàn)下滑。

          “輪胎和膠管膠帶是橡膠制品中最大的兩個產業(yè),現(xiàn)階段都屬于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tài),國內中低端的競爭比較激烈。在上游成本抬升、下游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橡膠企業(yè)會經歷一次重新洗牌,倒逼國內產業(yè)轉型升級。”雷昌純說。

          雷昌純認為,面對成本沖擊,一方面,橡膠及制品企業(yè)應更注重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應努力提升產品結構化的競爭優(yōu)勢,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增強供應鏈的整體韌性,包括加大投入研發(fā)新型材料力度,做到多樣化的原材料選擇和替代,而不是一味延續(xù)傳統(tǒng)結構配方。

          伴隨國內各類穩(wěn)經濟政策落地實施,多家機構認為市場提振作用正在逐步顯現(xiàn),疊加歐洲高昂的能源價格逐步向化工產品傳導,國內化工品價格和歐洲價格差距持續(xù)拉大,部分中下游化工企業(yè)有望迎來復蘇。

          農業(yè)的成本隱憂

          高油價的沖擊帶來的是連鎖性的反應,農業(yè)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受到的沖擊尤大,各種應對措施也需要提前準備好。如果油價長期維持高位,將抬升中國農業(yè)的生產成本。

          布瑞克咨詢谷物研究員顧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于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大幅抬高了汽油、柴油價格,推高了肥料開采、物流運輸成本,同時波及化纖、塑料等化工產品。

          農業(yè)所需要的肥料,分為氮、磷、鉀三大類。

          氮肥在國內以尿素為主,主要原料來自于煤炭,少量尿素原料為天然氣。中國能夠實現(xiàn)尿素完全自給,原油暴漲對尿素生產成本的影響有限,但原油高價帶動煤炭價格維持高位,從而導致尿素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磷肥在國內也完全自給。不過,近年來,太陽能板和鋰電池需求旺盛,推高國內磷酸價格,磷肥價格維持高位;鉀肥國內有較高對外依存度,主要從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進口。由于原油價格、物流費用居高不下,再加上俄烏沖突,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鉀肥出口不順,推高了全球國鉀肥價格。

          從國內來看,尿素、磷肥價格雖然較2021年末出現(xiàn)一定幅度上漲,但上漲幅度較小,當前漲幅較大的主要是鉀肥。

          據(jù)布瑞克農業(y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綜合來看,當前種地化肥成本較2018-2020年平均值,普遍上漲30%-80%,較2021年上漲20%-60%,復合肥和鉀肥使用量較大的農作物,化肥成本增加顯著。

          在農業(yè)生產中,柴油應用主要涉及農資運輸、耕地、田間管理、收割、農產品運輸?shù)拳h(huán)節(jié)。顧劍稱,柴油價格年后上漲30%左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資運輸和農業(yè)作業(yè)成本。以全機械作業(yè)的玉米、大豆、小麥為例,由于柴油成本占全部生產成本的20%-30%,柴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全機械種收模式的糧食成本推高10%左右。

          農膜由原油煉化副產品進行化工生產,生產成本跟原油價格高度關聯(lián)。

          顧劍稱,今年農膜價格較往年普遍上漲50%左右,不過,農膜占農業(yè)生產成本比例不大,整體影響較小。至于蔬菜,由于需要使用大量農膜,成本影響較大,僅此一項抬高整體成本10%。再加上,蔬菜使用尿素、復合肥比例較高,總種植成本增長明顯。此外,北方大棚里的蔬菜到了冬季需要保暖,煤炭、天然氣的價格高位,必然會推高大棚保暖成本。

          2000年至今全球能源與化肥價格指數(shù)走勢(月度)

          數(shù)據(jù)來源:布瑞克農業(yè)數(shù)據(jù)智能終端

          受今年俄烏沖突影響,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作為全球主要的化肥出口國,市場擔心其化肥出口受阻,且沖突推動全球原油、天然氣價格再度暴漲,進一步大幅推高化肥生產原料及動力成本。國內玉米價格持續(xù)走高,價格中樞明顯上移,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高價能源的帶動下,玉米種植成本持續(xù)抬升。

          業(yè)內認為,短期來看,受全球能源價格影響,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或很難走低。

          當石油、天然氣等傳統(tǒng)能源價格上漲時,為了緩解高油價帶來的燃料成本壓力,部分國家或將大量使用玉米等糧食來制造燃料乙醇。一般來說,糧食的食用需求較為剛性,如果燃料需求上升,也就意味著糧食總需求會大幅增長,庫存儲備相應減少,進而推動糧食價格上漲。

          石油價格上漲,不但影響農業(yè)成本,也會對農產品的產量造成負面沖擊。

          由于全球主要生物能源集中在美國、歐洲及南美糧食谷物生產大國,過高的油價可能導致這些國家提高谷物生物燃料的意愿,從而大幅減少全球糧食貿易供應量。對比來看,受政策因素約束,在近年供需緊平衡的背景下,國內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的玉米需求受到一定控制。

          從全球糧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來看,二者呈現(xiàn)顯著線性相關特點,化肥能夠有效提高作物單產。相對于大豆,玉米和小麥的化肥用量高,特別是在生長關鍵期,如果化肥用量不足,容易導致抗病性下降,生長性能下降,最終導致產量下降。

          在世界上,俄羅斯是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出口國。而中國、巴西、美國、印度等主要糧食生產國,是俄羅斯化肥的主要需求方。受俄烏沖突影響,西方實施的大規(guī)模對俄制裁限制使得俄羅斯化肥出口出現(xiàn)較大幅度下降。受供應減少影響,今年4月,國際化肥價格繼續(xù)快速上揚,尤其是氯化鉀。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全球化肥供應可能出現(xiàn)短缺,從而推高農作物生產成本,并導致食品價格上漲,而今年3月FAO食品價格指數(shù)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由于大豆化肥需求量小于玉米,今年美國農場主更傾向于種植大豆。據(jù)美國農業(yè)部3月底種植意向報告顯示,這是1962年以來第三次大豆種植面積高于玉米。

          顧劍稱,中國擁有完整化肥生產供應,主要從俄羅斯進口鉀肥,影響相對小。至于巴西、印度,需要大量進口鉀肥、尿素。當前進口受阻,必然會影響到農作物生長。

          以巴西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業(yè)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巴西的糧食產量直接影響全球糧食供應。2021年度,巴西出口的大豆和玉米分別占全球貿易量的53%和22%。

          1997年以來,巴西化肥進口量維持上升趨勢。農作物面積增加,加上土地肥力下降,巴西需要更多化肥來穩(wěn)定和提升作物單產。因此,巴西嚴重依賴化肥進口,80%左右的化肥,來自進口。其中,約20%來自俄羅斯。

          顧劍表示,每年4-8月份,巴西、阿根廷處于春播時期,播種作物主要是玉米和棉花,而玉米和棉花對化肥的需求量大。若化肥價格上漲帶來供應不穩(wěn)定,容易降低作物單產。

          除了南半球國家,北半球的印度,化肥工業(yè)落后,春播季節(jié)的化肥價格上漲,工業(yè)生產不穩(wěn)定,增加了印度農作物生產的不確定性。印度不僅是全球主要的糧食生產國,也是人口大國,糧食產量如果出現(xiàn)下降,極易導致全球糧食危機。

          農業(yè)農村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處處長孟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有必要持續(xù)加強國內外化肥市場監(jiān)測,尤其是化肥價格上漲及短缺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密切跟蹤全球糧食市場變化及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傳導,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研判形勢、及早應對,確保國內重要農產品市場穩(wěn)定運行。

          根據(jù)調查,安徽、河南、湖南等地不少農戶反映,預計受化肥漲價影響,今年每畝糧食生產成本將比上年增加100元以上,而近年來小麥、水稻每畝凈利潤僅為15-20元,化肥價格上漲進一步擠壓了種糧利潤。今年中央已對種糧農民實行了200億元的一次性農資補貼,但是分攤到每畝地只有20元左右,補貼額度不能完全彌補生產成本的增加,農民種糧投入積極性有所下降,孟麗建議進一步加大種糧農民農資補貼力度。

          據(jù)有關研究數(shù)據(jù),當前我國化肥用量高于實際需求,超過2/3的復合肥產品氮磷鉀養(yǎng)分比例不符合作物需求,如能真正實現(xiàn)全面科學施肥,我國氮肥有近500-800萬噸、磷鉀肥分別有300-500萬噸的節(jié)肥空間。孟麗認為,要鼓勵各級政府和科研院所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學施肥技術全程指導,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推動科學施肥技術精準落地;強化養(yǎng)分資源綜合管理,加大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實施力度。

          此外,孟麗建議創(chuàng)新化肥全鏈條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化肥產供儲銷協(xié)同配合,打破化肥多頭管理的局面,成立國家級化肥深化改革小組,統(tǒng)籌化肥生產、流通、應用全鏈條管理,建立保供與減排協(xié)同機制、國內外市場的統(tǒng)籌機制、化肥市場價格調控機制,提高化肥產業(yè)全鏈條應對風險的能力,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運輸服務業(yè)雪上加霜

          今年以來的油價飆升,讓本來就遭遇航班大幅削減的航空公司雪上加霜。

          來自航空公司的信息顯示,2022年6月的航空煤油綜合采購成本已經由5月的7860元每噸提高到8441元每噸, 而在年初則只有4700元每噸,2020年時更是在2000元/噸以下。

          航空煤油是航班飛行的主要用油,占據(jù)航空公司的第一大成本。航空煤油今年以來的幾近翻倍,與國際油價的持續(xù)上漲有關。

          從去年以來,航空煤油價格就基本在上升通道,這也直接影響航空公司的業(yè)績。

          多家上市航司在其2021年的業(yè)績預告中提到的虧損原因,就包括油價等剛性成本的攀升。對于2022年,多家航司也認為燃油價格大概率會維持高位,而目前的俄烏沖突又進一步推高了油價。

          對于航空公司來說,目前承受著十年以來的最高燃油采購成本。而應對燃油成本的上漲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開展燃油套保,一是征收燃油附加費。

          不過,在開展燃油套保方面,國內航司一直比較謹慎,畢竟有過去燃油套保巨虧的前車之鑒。

          早在2020年油價大跌時,華夏航空和吉祥航空就曾發(fā)布公告,稱董事會通過了開展原油套期保值業(yè)務的議案。

          不過據(jù)記者了解,由于對未來油價的走勢無法有明確的判斷,吉祥航空雖然被授權可以從事燃油套保,但至今并沒有實際操作。而華夏航空則在2021年年報中披露適時購入了低于預計全年航空煤油使用量對應的原油遠期產品,交割部分產生收益609.34萬元。

          早在2020年,由于油價大跌,國泰航空就曾因為燃油套保虧損超過30億,但2021年上半年則已通過燃油對沖賺錢。

          而對于征收燃油附加費,就在幾天前的6月5日,國內航線的燃油附加費剛剛連續(xù)第四個月上調,較年初價格已漲7倍,并且短途航線的收費標準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位。

          目前燃油附加費的征收標準,是采取與航空煤油價格聯(lián)動的機制,不過,燃油附加費的提高到底能覆蓋多少燃油成本的上漲,則與航班的客座率密切相關。

          而今年以來,各地疫情反復及不同的管控措施,一直在影響航空出行,航班量一直航司要通過提高燃油附加費甚至票價來應對燃油成本的上漲并不容易。

          今年前兩個月,民航全行業(yè)虧損222億元,4月更是虧損達到歷史新高。

          不久前,國家14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促進服務業(yè)領域困難行業(yè)恢復發(fā)展的若干政策》(下稱《若干政策》),通過5條民航業(yè)紓困措施,10條普惠性紓困措施來進一步為民航紓困,其中就包括降低航油成本。

          據(jù)記者了解,目前民航局正在協(xié)調相關部委落實《若干政策》,并督促中航油盡最大努力爭取貼水優(yōu)惠,進一步調整完善航空煤油銷售價格政策。

          與航空業(yè)類似,運輸服務業(yè)中的快遞公司同樣面臨成本上升。

          對于物流快遞公司來說,油價與公路過路費一樣,是公司較大的成本支出之一。

          對于每天穿梭于全國各個城市之間的干線物流運輸來說,燃油價格的上漲對他們的影響最大。

          一家快遞公司的干線貨車司機告訴記者,比如從上海到北京的運輸,跑一次的費用包括車輛的折舊、駕駛員的工資、柴油費和過路費等,這其中油費和過路費占比最大,大概占60%~70%,而這兩者的費用大概是五五分。

          這也就意味著,油費可以占據(jù)從事干線運輸?shù)奈锪髌髽I(yè)運營總成本的三分之一,也是一直以來國內物流業(yè)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不僅是油價成本不斷提高,近幾年來,由于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物流企業(yè)的各項費用都在直線上升。

          而對于數(shù)量更多、競爭更激烈的中小型民營快遞企業(yè)來說,將油價等成本的提升轉嫁給消費者并不容易。

          在我國的民營快遞市場,除了順豐速運,包括“四通一達”在內的大型民營快遞,都是通過加盟的方式迅速擴張。在這些加盟制快遞企業(yè)中,總部實際上是一個松散的管理機構,把運單預收費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例如每單一元錢。這樣加盟商數(shù)量越大,遞送量越大,總部銷售的運單就越多,獲得的收入也就越多。此外,各地網點如果需要總部投建的轉運中心進行中轉分撥,還會繳納一定的中轉分撥費用。

          各地的加盟商才是真正對快件遞送的成本和價格負責的一方。他們要自行購買車輛,招聘員工或者將下屬的站點分包。因此消費者一般看到的快遞價格,并不是由總部制定,而是各個地方加盟網點自行確定。一些網點甚至還把定價權下放給了旗下站點的承包商,只要有得賺,承包商也可以再跟顧客討價還價。

          快遞物流行業(yè)內人士徐勇曾對記者指出,快遞和機票、酒店等服務行業(yè)類似,都應實施“淡季打折、旺季調價”的浮動定價模式,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集中度不高,目前快遞行業(yè)的“浮動定價”還很難成為常態(tài)化。

          近年來,國內快遞行業(yè)整體單票價格一直是持續(xù)下滑對態(tài)勢,行業(yè)快遞平均單價從2010年的24.60元/件快速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件。

          申通快遞也在其財報中表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國快遞單件快遞收入為9.68元,同比下降10.9%,價格競爭較為激烈。申通為維持快遞網絡的健康發(fā)展,增強加盟網點的客戶拓展和服務能力,在此期間適當調整了市場政策的扶持力度,導致公司單票快遞收入下降,因此對全年業(yè)績產生一定影響。

          而在成本上升和價格戰(zhàn)壓力之下,快遞業(yè)的兼并重組也越來越多。2021年12月,百世快遞宣布將其在中國的快遞業(yè)務出售給極兔;順豐則在2021年9月28日完成收購嘉里物流51.5%的股份;今年2月25日,京東宣布完成對達達的股份增持, 3月11日又宣布收購德邦控股所持有的66.5%的股份。

          中國光伏的全球機遇

          油價上漲帶來的并不全都是沖擊,它更像是一把雙刃劍,有人歡喜有人愁,在油價的節(jié)節(jié)高升中,有一些行業(yè)比如新能源反而迎來了爆棚的市場需求。

          “在市場機制和‘碳排放’約束的雙重影響下,當前全球高企的油價助推了能源結構清潔化的進程,有利于光伏產業(yè)的發(fā)展。”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全球大宗商品及能源價格的上升增加了市場成本;中長期來看,各國推動‘雙碳’進程形成政策性的‘剛性約束’”。

          中國的光伏產業(yè)目前已經能夠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市場化,可以不依托財政補貼實現(xiàn)盈利,“因此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飆升并處于歷史高位的大背景下,光伏產業(yè)對于傳統(tǒng)原油能源產業(yè)及下游行業(yè)的替代速度會加快。” 胡麒牧進一步表示。

          Solarzoom副總裁馬弋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20年以前光伏平價、光儲平價還未實現(xiàn),由于政策性補貼的存在,油氣價格變化對光伏需求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光伏平價已經實現(xiàn)、光儲平價海外實現(xiàn)的當下,油氣價格變化對光伏需求的影響相對較大。整體來看,油氣價格上漲,對光伏需求的變化趨勢有利;油氣價格下跌,對光伏需求的變化趨勢不利。”

          今年以來,海外市場利好光伏產業(yè)的政策面消息頻傳,中國光伏產業(yè)海外市場需求“多點開花”。

          具體來看,5 月18 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名為“Repower EU”的能源計劃。該計劃提出將新增2100億歐元的投資,并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的總體目標從之前的40%提高到45%;建立專門的歐盟太陽能戰(zhàn)略,到2025年將太陽能光伏發(fā)電能力翻一番,到2030年安裝600GW。6月6日,美國宣布對來自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的光伏組件產品給予24個月的關稅豁免,并以此作為推動其清潔能源計劃的一部分。

          在俄烏沖突及高油價的刺激下,歐洲各國為擺脫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依賴,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光伏裝機需求激增。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歐洲光伏產業(yè)協(xié)會(SolarPower Europe)相關報告發(fā)現(xiàn),2021年歐盟估計有25.9GW的新光伏裝機容量并網,同比增長34%,打破其十年內21.4GW的最高記錄。

          (圖片來源:中航證券)

          歐洲對于中國光伏產品高度依賴。

          據(jù)中國海關出口數(shù)據(jù), 2021年歐洲市場從中國光伏企業(yè)進口40.9GW光伏組件,較2020年的26.7GW同比增長54%。今年一季度,歐洲市場從中國光伏企業(yè)進口16.7GW光伏組件,同比去年6.8GW增長145%,是增長最多的海外市場。

          協(xié)鑫集成(002506.SZ)執(zhí)行總裁張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高油價直接推高了海運費等物流成本和歐洲電價,對歐洲及全球的光伏裝機量需求產生影響。”

          “從去年歐盟停止‘北溪2號’起,歐盟的電價快速升高,部分歐洲國家例如西班牙的電價上漲高達十倍左右。在電價升高后,原本在戶用、分布式光伏領域不太主動的企業(yè)和個人都開始主動積極地安裝。在俄烏沖突引發(fā)的天然氣供應不足的背景下,歐洲各國政府開始恢復火力發(fā)電,大力采購煤炭,以火電作為補充能源為今年冬天做準備。” 張坤稱。

          “高油價對于歐洲的光伏新能源板塊需求有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 東方日升(300118.SZ)全球市場總監(jiān)莊英宏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們對于歐洲整體的需求由年初預判的5GW至30GW,調整至50GW左右,部分甚至預測55GW至60GW。今年德國預計的裝機大約為8GW,較去年的約5GW增加了40%左右,接近翻番;西班牙已經確定從4GW增加至8GW;荷蘭和其他傳統(tǒng)歐洲國家的裝機需求也都是‘倍增’的情況。”

          歐洲和國內的電力市場價格機制的不同,高油價導致的高電價極大程度推動了歐洲光伏裝機需求的增長。

          “區(qū)別于中國市場的固定電價制,歐洲的電價浮動的。高油價下的高電價對于今年甚至未來的兩三年歐洲市場新能源的裝機量來說都是重大‘利好’的信號。” 張坤進一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逆變器、組件等各光伏產品都呈現(xiàn)供不應求的局面,受高電價影響,現(xiàn)貨價格會較期貨價格高出3%至5%。

          美國市場方面,隨著拜登政府6月6日宣布“松綁”關稅,暫停加征東南亞四國光伏組件關稅,中國光伏產品對美國出口預期有望得到提振。

          莊英宏認為:“受益于近期美國政府宣布‘叫停’加稅計劃,美國光伏市場的需求略微有所增長,預計未來兩年內,中國組件出口美國的貿易壁壘困境會有所緩和。”

          天風證券分析稱,美國兩年內不征收新關稅,利好對美出口的中國光伏組件、逆變器企業(yè)。雖然“反規(guī)避調查”仍在進行,但在美國本土安裝商與開發(fā)商的反對聲音下,預計最終裁決結果好于預期。

          此前美國301關稅、美國暫扣令(WRO)和對東南亞的“雙反”調查使得中國光伏企業(yè)對北美的出貨受到影響。據(jù)美國商務部此前公布的《反規(guī)避調查強制性受訪者名單》,隆基綠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等8家中國光伏企業(yè)被列為重點調查對象。

          國外需求旺盛,國內市場同樣如此。

          據(jù)國家能源局數(shù)據(jù),2022年1月至5月,中國光伏發(fā)電裝機容量32789萬千瓦,同比增長24.4%;光伏發(fā)電新增裝機容量2371萬千瓦,同比增加1380萬千瓦。川財證券分析稱,一季度國內光伏裝機以分布式為主,隨著未來分布式裝機需求持續(xù)增長,光伏裝機需求將繼續(xù)維持高景氣。

          發(fā)改委、能源局于5月30日發(fā)布的《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方案》釋放出國家層面繼續(xù)支持光伏等新能源產業(yè)發(fā)展的“積極信號”?!斗桨浮诽岢觯獙崿F(xiàn)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fā)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推動新能源在工業(yè)和建筑領域應用,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國內今年一季度戶用、分布式裝機規(guī)模達到6GW的‘新紀錄’,增長遠超預期。”張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國內市場價格的透明化,未來光伏企業(yè)要想維持競爭力需要發(fā)力全產業(yè)鏈的一體化布局,在單一環(huán)節(jié)‘夾縫生存’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

          雖然從目前來看裝機量“超預期”,但是成本壓力仍“貫穿”全產業(yè)鏈,其對于裝機需求的影響不容忽視。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隨著國內外下游市場需求的持續(xù)升溫,產業(yè)鏈上游硅料的價格持續(xù)攀升。據(jù)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協(xié)會硅業(yè)分會6月15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本周國內多晶硅價格繼續(xù)維持微漲走勢,單晶復投料成交均價為26.85萬元/噸,周環(huán)比漲幅為0.41%;單晶致密料成交均價為26.61萬元/噸,周環(huán)比漲幅為0.42%。

          正泰國際(601877.SH)策略部總監(jiān)蔡建華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及原材料價格的快速增長雖然推高了成本,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光伏企業(yè)普遍能通過及時調整價格來消化成本端上漲帶來的影響。”

          汽車制造業(yè)更快切換賽道

          今年以來,油價已經多次上調,92號汽油價已經超過了9元,部分省市的95號汽油價甚至進入了“10元時代”。相較于年初92號汽油均價7元每升左右,油價每升上漲了2元多。

          按照一般家庭小型轎車來算,油箱在45L上下,加滿一箱92號汽油,相較于年初要多支出100元左右。小型車的排量一般不大,一箱45L的油大概能跑六七百公里左右。

          “最近油價一直在漲,都不敢開車了。我的車售價約10萬元,現(xiàn)在還在還車貸,每天通勤來回30多公里,油價上漲后開始騎兩輪電動車通勤了。”位于保定地區(qū)的一名車主對記者表示,每月多支出了不到兩百元。他告訴記者,身邊的部分同事也因油價上漲暫時不開車了。

          油價上漲,令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改變其用車習慣。高油價,同樣影響購車行為。

          “油價上漲對汽車業(yè)會造成影響,尤其是入門級車型的消費者可能會舍不得買車或者用車,入門級車型的購買力下降。主要是對10萬元左右或者以下的車型的銷售影響較大,對于中級車和高端車的影響不大。”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會使汽車的銷量結構更加走向中高端化。

          乘聯(lián)會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6月第二周,乘用車零售達34.9萬輛,同比增長25%,環(huán)比上周增長17%,較上月同期增長54%。“在購置稅減半政策推出后,來看車的客戶明顯增多了,近期訂單確實增加了不少。”位于北京地區(qū)的廣汽豐田4s店銷售經理對記者表示。

          華創(chuàng)證券發(fā)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靜態(tài)看,結合不同購買力的消費者對汽車需求的側重(性價比/高端豪華),油價上漲將利好今年10-20萬元混動車型(PHEV/HEV)以及20萬元以上智能電動車(BEV)的銷售,相對抑制15萬元以內的燃油車及純電動車型的需求。

          高油價時期,新能源車更容易吸引購車者的眼光。

          最近,周末的新能源車銷售門店十分熱鬧,北京某商場比亞迪銷售展廳較為熱鬧,客流不斷,位于比亞迪旁邊的廣汽埃安的銷售人員也十分忙碌。對于5月底剛剛公布新能源車搖號結果的北京地區(qū)來說,6月看電動車的用戶開始多了起來,加上5月疫情多個銷售門店暫停營業(yè),部分潛在客戶也在6月開始進店看車。

          “我們老板在北京地區(qū)經營了六家比亞迪王朝系列4s店,僅一個月的總銷量就能達到幾千臺。從單一店來看,周末的訂單較多,我們這個店如果在周末,一天的訂單在8臺左右。”一家北京地區(qū)比亞迪王朝系列銷售店經理對記者表示。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今年以來多家新能源車企進行了調價。以比亞迪秦plus為例,今年經過兩次調價后,價格上漲了1萬元左右。“電動車的車輛成本較高,前期買車多花點錢,但在使用成本上有優(yōu)勢,且保養(yǎng)費用不高。如果一年不超過3萬公里,首保贈送,一般來說一年做兩三次基礎保養(yǎng)就可以,一次保養(yǎng)的價格在三四百元。”該銷售對記者表示。

          “現(xiàn)在北京地區(qū)的電費是5毛錢一度,以這輛售價17.58萬元、續(xù)航里程602km的AION S Plus為例,該車充滿一次需要70度電左右,花費35元,能跑約600公里。而一般的家用乘用車加滿一箱油最多跑800公里,按照現(xiàn)在的油價,加滿一箱油需要花費400元左右。電車的使用成本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廣汽埃安的銷售經理李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電池的續(xù)航低于70%以下,廠家給免費更換電池,首任車主(非運營車輛)享受三電終身質保的權益。不過,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等沒有推出三電終身質保的權益,它們給出的政策是8年15萬公里免費質保。

          “油價上漲是促進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推手之一,私家車從2000年開始興起,油價一直徘徊在個位數(shù),今年突然上漲到10元左右,部分對價格較為敏感的用戶可能在首次購車時會考慮新能源車。當油價上漲到兩位數(shù)時,新能源車的用車成本優(yōu)勢會更突顯。”汽車行業(yè)分析師張翔對記者表示,不過近期購置稅減半政策推動了燃油車的購車熱情,因此這個政策對于油價敏感的用戶也有一定的對沖作用。

          在走訪新能源經銷商過程中,多位持幣待購用戶向記者表示,原本并不信任新能源汽車,但是油價持續(xù)走高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極低的用車成本,讓原本可能存在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有車企市場部經理認為,由于安全性、補能、續(xù)航等問題,相當一部分用戶對于新能源汽車仍持懷疑態(tài)度,但油價持續(xù)上漲,用車成本的巨大差異,會讓原本用戶拋開懷疑。

          油價的持續(xù)高漲將加快新能源車蠶食燃油車市場的進程。

          此前,行業(yè)內普遍預測新能源車市占率將在2025年達到20%~25%,在2030年達到50%。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占率已經達到24%。4月份,在乘用車銷量整體下滑35.5%的背景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78.4%,市占率達到27.1%,同比提升17.3個百分點。

          上海某比亞迪經銷商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和地區(qū)相繼出臺激勵政策,5月下旬店內訂單量已有較大程度的恢復,其中唐和漢是這段時間的熱銷車型,有將近20%的漢、唐用戶來自于油車換購,車主之前大多使用10~15萬元左右的二線合資品牌。

          但并非所有車企都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市場規(guī)模擴大所帶來的紅利。頭部強勢品牌的到店量和訂單量大幅領先于二線品牌。盡管高油價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但值得注意的是,諸如現(xiàn)代、起亞、馬自達等二線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在市場表現(xiàn)較弱,一些銷售人員稱吃不到新能源汽車的紅利。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海關的相關數(shù)據(jù),中國2021年消耗原油約7億噸,自產約1.99億噸,占比28%,進口約5.01億噸,占比72%?,F(xiàn)階段,國內油價基本上嚴格按照國外油價變動,呈跟漲趨勢。

          高油價并不是曇花一現(xiàn),在未來一段時期,伴隨著夏季需求高峰期來臨、汽油庫存下降、俄烏沖突導致的國際原油市場供應緊缺等因素,國際原油價格整體將呈現(xiàn)震蕩上漲走勢。目前大多數(shù)機構均預測,油價會在高位震蕩甚至繼續(xù)上漲,這意味著,可能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10元油價時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董秀成表示,油價上漲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帶來經濟社會運行成本的上升,但同時也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等低碳行業(yè)發(fā)展,我國能源轉型、非化石能源發(fā)展的動力會更足。

          專家認為,中國在能源供給上首先要增強能源供應鏈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其次要做好保供穩(wěn)價工作;再次要大力推動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發(fā)展,先立后破。

          政策如何駕馭高油價沖擊

          中國能否寄希望于提升國內原油產量以應對國際市場的高位震蕩?

          從短期來看,《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堅決完成2022年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的既定目標。這一說法的背景是,2015年中國原油產量為2.15億噸,但在2016年降至2億噸以下,隨后產量持續(xù)下滑直到2019年出現(xiàn)回升,2021年達1.99億噸。

          從中期來看,《“十四五”現(xiàn)代能源體系規(guī)劃》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wěn)定在兩億噸水平。

          無論是短期還是中期,兩億噸的產量目標,距離龐大的市場需求顯然太過遙遠。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這項“略顯保守”的目標背后是受困于自然資源稟賦的無奈之舉。

          “近年來,我國石油的儲采比穩(wěn)定在十一年左右,即使每年有些新探明的儲量,但也僅能維持穩(wěn)定在這個比例上下。這意味著,采得越多,透支越快。所以,增加上游投入,增加石油儲備固然是一個辦法,但不能實現(xiàn)一勞永逸。”林伯強對第一財經稱。

          同時,也有業(yè)界人士指出,擴大供給、增加儲備并不是解決石油問題的當務之急,甚至算不上一個好的答案。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日前公開表示,價格上升是能源價格長期波動造成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狀態(tài),因此不需要非常緊張地采取應激性措施。

          “如果我們對高油價的基本原因沒有分析清楚,采取的一些措施就不一定對,比如說增加儲備。增加儲備和價格沒有關系,儲備越多成本越高。雖然釋放儲備可能會緩解價格,一旦儲備消失,就會面臨投機的風險。所以戰(zhàn)略儲備不是對付價格戰(zhàn)的,是在真正短缺時應急的。從低碳轉型的角度,對于石油能源的生產也要保持謹慎。”周大地說。

          除了在“量”的維度下功夫,直接對成品油價格出手也被視為有效應對方法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占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全球油氣格局的層面來說,中國原油的產能和影響力相當有限,但是受到的影響卻會普遍傳導到每個消費者。

          據(jù)其團隊測算,我國能源價格的上漲造成各部門生產成本的上漲,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兩個部門是煉油和燃氣產業(yè)。通過產品的價格變動,能源價格上漲也會傳導到居民部門,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額外負擔。額外負擔里增加最多的支出同樣是來自于汽油消費,約占每戶居民額外支出的15%。

          “要想降低這種負面影響,我認為應該從改變終端成品油的定價機制入手。在原油價格非常高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行政和財政手段對成品油價格進行限制。包括,國內的石油公司自己生產的一部分原油,可以考慮將其利潤補貼一些給消費者,優(yōu)化分配采油的收益。”陳占明稱。

          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許在問題之外。多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都強調了“尋求替代”的重要性。

          2021年,我國石油表觀消費7.12億噸,同比回落2.7%;石油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8.8%,與上年基本持平。對比之下,清潔能源則是另一番景象。2021年,我國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了25.3%,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事實上,“十三五”以來可再生能源規(guī)?;l(fā)展的步伐已經加快。

          2021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規(guī)模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比2015年底實現(xiàn)翻番,占全國發(fā)電總裝機容量的43.5%。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fā)電和生物質發(fā)電裝機容量均穩(wěn)居世界第一。

          同時,“十四五”的相關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了更為雄心勃勃的目標。

          根據(jù)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6月發(fā)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fā)展規(guī)劃》,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要達到10億噸標準煤左右。“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fā)電量實現(xiàn)翻倍。

          林伯強認為,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鼓勵國有企業(yè)積極投身帶動產業(yè)發(fā)展。“一方面,能源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清潔能源替代勢不可擋,國有企業(yè)既要有責任感也要有危機感。另一方面,‘三桶油’等企業(yè)今年積累了豐厚的利潤,具備這種轉型投資的能力。”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鄧郁松撰文分析稱,從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的歷史看,在國際油價處于高位時,通常也是最有利于各國推進產業(yè)升級和提高能效的好時機。

          他舉例稱,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美國等國家都出臺了許多能源方面的政策和法案,以促進節(jié)能(節(jié)油)技術的應用、提高汽車燃油效率標準等。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后進行積極的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使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受到的沖擊顯著低于其他西方國家,受益于燃油效率高日本的汽車出口在高油價的1980年還達到610萬輛的新高。雖然日本國內石油需求高度依賴進口,但由于日本的人均能耗只相當美國的50%左右,高能源價格對日本物價的影響顯著低于美國,如今年4月美國的CPI同比漲幅高達8.3%,日本的CPI同比漲幅只有1.5%。

          “因此,在當前國際能源價格高企的時候,我國應更加重視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在增強經濟發(fā)展后勁的同時,也有利于從根本上提升應對高油價的能力。”鄧郁松說。

          一位國內石油系統(tǒng)專家向記者進一步表達了產業(yè)升級的期望。他稱,今年自己所在的企業(yè)曾經推出過一款性能優(yōu)越且低排耗的高端石化產品,但是遭受了市場冷遇,銷量遠不及預期。綜合考慮了消費環(huán)境、調整生產流程的成本壓力等因素以后,下游企業(yè)普遍的反饋是:不考慮采購。

          “從目前國內市場的情況來看,高端產品的下游和終端需求都比較有限,僅僅依靠中游石化企業(yè)的技術進步是不夠的。如果把目光投向海外,我們對于東南亞市場的培育尚且不足,存在潛力但也需要時間印證。”上述專家稱。

          周大地提出,應對油價高企要打一場“綜合戰(zhàn)”。一方面,要注意“大進大出”的風險,即資源大進,加工大出。謹慎面對資源產品大幅度上升以后,飯碗不端在手里的情況。不能把這種方式作為中國高質量發(fā)展的選擇,不能總做“打工仔”。另一方面,金融對策要考慮全球通脹,如果想靠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很可能成為供人收割的韭菜。使人民幣合理的升值,中國的進口價格才會有所抑制,出口利潤也會有所保護。

          舉報
          第一財經廣告合作,請點擊這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chuàng),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lián)系第一財經版權部:banquan@yicai.com
          一財最熱
          點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