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
4月15日,西安市統(tǒng)計局發(fā)布2024年統(tǒng)計公報,公報顯示,2024年末常住人口為1316.7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94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1059.07萬人,城鎮(zhèn)化率80.43%。出生人口11.35萬人,出生率8.62‰;死亡人口10.30萬人,死亡率7.82‰;自然增長率0.80‰。
目前,27個省會城市中已經有18個城市發(fā)布了2024年人口數(shù)據(jù)。透過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省份常住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省會城市卻依然保持正增長。
省會城市人口正增長
2024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9‰。
在這一整體形勢下,大多數(shù)省份人口開始負增長。除了黑龍江和寧夏,全國31個省份中已有29個省份公布了2024年人口數(shù)據(jù),其中,有8個省份常住人口正增長,江蘇省和天津市與上一年持平,其余19個省份人口都呈負增長。
但是,與省份的人口形勢不同,省會城市絕大多數(shù)保持正增長,出現(xiàn)“省份減而省會增”的現(xiàn)象。除了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中已經有18個城市發(fā)布了2024年人口數(shù)據(jù),其中,只有西寧去年減少4100人,其余都保持正增長。
貴陽是目前人口增量最多的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19.96萬人,超過深圳的19.94萬人,在已經公布2024年常住人口的城市中暫居第一。其實,2023年,貴陽增加18.25萬人,就位居全國第二,至2024年,貴陽人口增量已連續(xù)4年超過10萬人。
而貴州省2024年末常住人口386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5萬人。在此消彼長之下,2024年,省會貴陽占貴州省的人口比重達到17.1%,這相比2023年的16.6%占比,提升了0.5個百分點。
合肥是2023年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萬人,較2022年增加21.9萬人。2024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再增加14.9萬人,達1000.2萬人,合肥正式躋身“千萬人口城市”行列。
合肥近三年人口累計增長超過50萬人,即使安徽省人口保持增長,其比重也在提升。202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123萬人,比上一年增加2萬人;合肥常住人口1000.2萬人,比上年增加14.9萬人,增長1.51%,占全省比重16.34%,比上年提高0.24個百分點。
“省份減省會增”的現(xiàn)象在于人口的省內就近轉移。由于省會城市經濟更發(fā)達、就業(yè)崗位更多、公共資源更豐富,省會對省內城市的人口虹吸效應明顯,省會已經成為省域人口主要流向目的地。
不僅如此,這些年中西部省份大力實施“強省會”戰(zhàn)略,也推動人口向省會城市集聚。
以貴陽為例,2021年4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確保貴陽到2025年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首位度達到27%以上、城區(qū)常住人口超過500萬。
不僅如此,根據(jù)《貴陽市“十四五”人口發(fā)展專項規(guī)劃》,預計到202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將達到700萬人左右,城鎮(zhèn)化率達到80%以上。貴陽計劃到2035年人口達到800萬至1000萬,建成千萬人口特大城市。
大多數(shù)省會自然增長率為正
由于大量人口尤其年輕人口向省會城市轉移,帶來了省會城市人口的年輕化,也提升了省會城市的人口出生率,緩解省會城市的老齡化趨勢。從2024年的人口數(shù)據(jù)來看,大多數(shù)省會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正增長。
這與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情況也形成反差。
從已經發(fā)布的29個省份數(shù)據(jù)來看,其中,新疆、廣東、青海、云南、貴州、廣西、北京、福建、西藏和海南等10個省份去年保持人口自然正增長,主要是西部省份和東部沿海省份,其余19個省份人口自然增長率皆為負。
但是,大多數(shù)省會城市保持人口自然增長率正增長,在公布了人口自然增長率的13個省會城市中,只有福州、蘭州和濟南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其余10個城市都為正,甚至有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還在提升。
比如,太原2024年全市出生人口44388人,比上年增加8097人;出生率為8.09‰,比上年上升1.4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5429人,比上年減少551人;死亡率為6.46‰,比上年下降了0.1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3‰,比上年上升1.57個千分點。
合肥全市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7.9萬人,出生率7.98‰,與上年持平;死亡人口6.1萬人,死亡率6.15‰,比上年下降0.0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人口1.8萬人,自然增長率1.83‰,比上年上升0.01個千分點。
在這13個公布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城市中,廣州和杭州的增幅居前兩位,分別增長5.58‰和2.3‰。這顯示東部沿海城市在人口集聚上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
2024年末,廣州常住人口達189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1萬人,增長0.8%,占全省比重14.85%,穩(wěn)居全省人口第一大市位置。2024年末,廣州戶籍人口1075.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41萬人,增長1.74%。
廣州統(tǒng)計局稱,從機械變動情況上看,全市戶籍遷入人口16.52萬人,機械增長人口12.47萬人,對戶籍人口增長貢獻率達67.7%,是戶籍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自然增長的情況上看,2024年,廣州戶籍人口出生登記11.43萬人,自然增長人口5.95萬人,對戶籍人口增長貢獻率達32.3%。受一攬子生育支持政策落地實施以及龍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響,廣州戶籍出生人口數(shù)量繼續(xù)保持在11萬人以上,為戶籍人口增長提供內在動力。
一方面,人口繼續(xù)向東部沿海發(fā)達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在省域內部,人口向省會等中心城市集聚。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迅猛的城市和區(qū)域也成為人口流入的重點地區(qū)。
從經濟基礎和產業(yè)優(yōu)勢來看,柳州、桂林的經濟總量分別位居廣西第二位和第三位,柳州的工業(yè)、桂林的旅游業(yè)均聞名全國。
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解決,就是中國經濟的轉機。
我國擁有統(tǒng)一的貨幣和財政體系,為構建統(tǒng)一大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仍面臨地方保護主義等挑戰(zhàn)。